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ppt_第1页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ppt_第2页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ppt_第3页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ppt_第4页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2,本章主要内容,货币政策的变量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与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货币政策的变量,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理论,首先需要考察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中介变量和工具变量的传导机制、即三者间的关系问题。,4,货币政策的变量,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 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5,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变量定义及其主要指标 目标变量: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介变量: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主要有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等; 工具变量:是指操纵货币政策工具直

2、接改变的变量,相当于中央银行常使用的操作目标的变量指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结构比率等。,6,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三类变量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 中介变量 目标变量,7,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三类变量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续) 工具变量 中介变量,8,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三类变量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续) 各个指标的含义 目标变量:物价指数增量dP;GDP增量dY。 中介变量:利率变动量di;货币供给增量dM。 工具变量:基础货币B、存款准备率r和货币结构比率q。 各类弹性指标:Pi和Yi分别为价格和收入的利率弹性;Pm和Ym分别为价格和收入的货币数量弹性;iB

3、和MB分别为利率和货币数量的基础货币弹性;ir和Mr分别为的利率和货币数量的存款准备率弹性;iq和Mq分别为利率和货币数量的货币结构比率弹性。,9,货币政策的变量,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 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10,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方程组【111】反映了中介变量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的总体传导机制。即从中介变量 目标变量的作用机制。 方程组【112】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即从工具变量 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 探讨政策变量传导机制从货币需求方和货币供给方两个角度出发。,11,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货币需求方:以利率为中介变量 根据Md函数LL1(Y)L2(i),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变

4、量。利率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的传导机制见图11-1所示:,12,图11-1,13,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方:以Ms为中介变量 根据dM=MBdBMrdrMqdq可知,Ms增量分别由基础货币增量、存款准备率变动量和货币结构比率变动量决定。 B、r和q 货币供应量 物价指数和国民收入的传导机制如图11-2所示:,14,图11-2,15,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介变量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分析中起着如下作用: 接受工具变量的影响,体现着央行的政策意图; 对目标变量施加影响,将央行的调控意图传导到宏观经济。 在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时,应当以中介变量的选择为中心。具体说,不同的中介变量与不同的目

5、标变量之间以及不同的工具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弹性大或小、传导直接或间接的差异。,16,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 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17,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就币值稳定目标而言 尽管Ms与利率都具有作为中介变量的基本条件,但与利率相比,Ms对物价水平这一目标变量的传递更直接、弹性力度更强,并且就央行而言更具有可控性。 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Ms而不应是利率水平。,18,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就经济增长目标而言 货币供应量(dM)对GDP的传导过程仅通过投资一个变量,比利率变量(di)要直接得多。但Ms对

6、投资的传导只是由货币的供给方面,且取决于投资的物价弹性。 Ms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如下的途径:增加Ms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规模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这可能会导致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 利率对投资的传导要由Ms和Md两个方面,同时取决于投资对利率和物价的弹性。尽管其传导途径不如Ms直接,但对实现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目标的效果要强得多、所付出的物价上涨代价也要小得多。,19,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就Ms的不同层次而言 M1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而M2则主要体现着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若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应重点控制M1;若兼顾稳定与增长,则可考虑同时监控M1和M2。 我国针对最终目标

7、选择中介目标的问题,就主要体现在对M0、M1和M2的选择上,相对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是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20,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我国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不同层次的Ms分别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GDP变动关系的关系如表111所示: 对我国中介目标的总体判断 总体上看,M0和M1要优于M2; 由于M0占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再考虑到交易的非现金化趋势,都使得M1应成为主要的中介指标。,21,22,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 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23,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不同工具

8、变量对不同中介变量的弹性大小上。 这里主要考察三个工具变量(B、r、q)与Ms的关系。,24,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B与货币供应量(M1和M2) B直接作用于中介变量M1,进而对M2产生影响。 r与货币供应量(M1和M2),由上式可知,存款准备率直接作用于M2,并通过M2的收缩或扩张对M1产生拉动或限制作用。,25,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货币结构比率(q) q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M1占M2的比重,如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等分别占银行存款总额比例; 另一方面影响商业银行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如流通中现金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26,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介变量与目标变

9、量的关系 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27,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就应该是央行的业务,并且主要是央行的资产业务。 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以下几对关系: 法定存款准备率与实际存款准备率 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28,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法定存款准备率与实际存款准备量 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当局只能够控制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但不能控制超额准备量(率)。法定准备率对存款准备总量的影响,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资产流动性的偏好程度。但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一般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总量。 存款准备率政策往往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稳

10、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29,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 再贴现率工具是调控商业银行在央行贴现的票据量和获得的贷款量、进而影响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一个比率变量。 由于再贴现率工具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手中,央行动用再贴现率工具能否获得预期效果,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30,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直接操纵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见表11-2)。 与法定存款准备率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更具弹性;与再贴现率工具相比,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央行手中。 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度、较大的弹性和

11、较弱的时滞性。,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31,表11-2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A公司开户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32,货币政策时滞及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效果检验,33,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固然与货币当局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与作为政策传导体的商业银行对央行政策的配合程度等方面有关,但也往往受制于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时滞”问题。,34,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固然与货币当局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与作为政策传导体的商业银行对央行政策的配合程度等方面

12、有关,但也往往受制于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时滞”问题。,35,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亦即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它可以划分为: 内部时滞:又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又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36,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的实证分析 美国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GNP的影响的最高点,一般要经过一至两年的滞后才能达到。而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时滞分析(参见图11-3A和图11-3B)。,37,图11-3A 19862003年间M2增长率与当年

13、的贷款总量增 长率变动关系,38,图11-3B 19862003年间M2增长率与上年的贷款总量增 长率变动关系,3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贷款总量增长率与当年的M2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与次年的M2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则是显著的。,40,货币政策时滞及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效果检验,41,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使用一些指标来进行分析、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央行为主体、按内部效应(中介变量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和外部效应(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划分,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指标可分为外部效应指标和内部效应指标两段。,42,外部效应指标 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

14、标 GDP指数和GNP指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国际收支概况 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43,内部效应指标 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 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 货币购买力指数 货币贬值率,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4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既在于其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还在于其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45,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与产出增长和经济稳定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

15、析,46,货币政策与产出增长和经济稳定,宏观经济学对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变化 早期研究侧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比较。 1970年代中期以后,仍以对货币政策是否影响产出为基础,但侧重点则由与财政政策的比较转向了对其抗波动效应的分析。在该问题上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与新凯恩斯主义的看法存在本质差异。 由此可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重点,在于其能否起到产出增长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效应。,47,货币政策与产出增长和经济稳定,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货币投资因素 物资积累因素 货币能够对潜在的社会购买力和沉淀的商品资源产生“返归”效应而影响产出。 从储蓄与投资对立统一关系的意义上讲,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

16、响程度取决于两个条件:存在剩余实物资源和剩余货币储蓄。,48,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与产出增长和经济稳定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49,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主要是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问题。,50,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者的共性:都是需求管理政策。 二者的区别: 政策的实施者不同 作用过程不同 政策工具不同 二者的四种配合模式:“双紧”;“双松”;“紧财政、松货币”;“松财

17、政、紧货币”。,51,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续) 二者的作用机制及各类政策搭配的特点: 二者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及效果 财政政策可支配收入、消费、投资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利率、物价水平国民收入 二者对物价水平的作用机制及效果 货币政策Ms物价水平 财政政策社会购买力、国民收入物价水平 “双松”和“双紧”政策的特点 “一松一紧”政策的特点,52,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与收入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收入政策具有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效应。 在稳定物价和启动经济增长问题上,货币供给应在收入供给源方面配合收入政策,以实现对收入的

18、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政策是主要的、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则是辅助性的、间接的。,5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与产出增长和经济稳定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54,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政策的约束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比较) 资金来源的约束 自身均衡机制的约束 弥补收支差额的约束 财政政策扩张受到政府财政自身机制的约束,约束较硬,具有可控性。而货币政策扩张尽管会受到一系列社会压力的约束,但不会受央行自身机制的约束,约束较软,易导致失控。,55,政策的有效性比较,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与“适应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于其对GDP的增长产生作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表现为IS-LM曲线的移动(见图11-4):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 为克服“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是在财政政策之外,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依然存在,但不通过利息其作用,而是体现为国民储蓄额在政府投资、社会公众投资以及银行体系投资之间分配。,56,图11-4,57,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