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导论(2012).ppt_第1页
地理学导论(2012).ppt_第2页
地理学导论(2012).ppt_第3页
地理学导论(2012).ppt_第4页
地理学导论(201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学导论 ON Geography,主讲: 米文宝 时间:2010.9,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泰坦尼克号,1985年,艾摩利克里丝托夫,浑身结霜似的铁锚,优雅依然的船首,正长眠在北大西洋4公里深处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14日它误撞冰山之后,即以此处为墓。,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潜水者凝神欣赏着佛罗里达群岛的鱼和珊瑚,地理学研究对象,巨大的昆布冰川,喜玛拉雅山脉,尼泊尔,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主要参考文献,地理学导论 白光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11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Richard Hartsorne 商务印书馆 地理学思想史 Preston E. James 商务印书馆,主要参考文献,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商务印书馆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R.J.Johnston 商务印书馆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R.J.Johnston 商务印书馆 地理环境概述 胡兆量等 科学出版社 地理科学 调研报告 科学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Van Loon s geography H.w. van Loon 重新发现地理学 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 黄润华译 学

3、苑出版社 2002.12 论地理科学 钱学森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结构 一.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智慧圈 岩石圈: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即上地幔软流圈以上的部分。 地壳厚度差异明显。分大陆性地壳和海洋型地壳两类。 大陆性地壳为双层构造,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厚度大,平均厚度35KM,青藏高原地区厚度达65KM以上;大洋型地壳为单层构造,只有硅镁层,厚度58KM。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包括岩石圈的全部。岩石圈表面形态多种多样。,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水圈: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 大气圈

4、:地球的气体部分.分五层。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智慧圈:又称人类圈、技术圈、文化圈。是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 质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地球表层的特征 1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 2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3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 4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5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第二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环境 1概念 Reclus 于1876年提出 是指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称. 哲学、社会学 、政治学 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因而有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争论 地理学 是指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5、。是地球表层由5大圈层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 2类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天然环境 人文环境,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自然综合体 1概念 2作为地理学对象的认识 三.地理系统 1系统思想 2地理系统思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1。牛文元的自然地理面 上限,在地球大气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在年太阳能(代表外部环境的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限。 上限从地表起到其上50100m高度的“地面边界层”顶部 下限,不超过外力对对地球的作用深度。 厚度在陆地约2530米,海洋中约100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2大多数

6、学者的自然地理环境 上限从地表向上达到对流层顶, 下限从地表向下至地壳的沉积岩石圈底部。厚度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第三节 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地理学的性质 科学三元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科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 横断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边缘科学生态经济学、文化生态学等 综合科学环境科学、城市学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地理学的性质,基础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学习地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 2地理学的任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第四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体系,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地理科学的层次问题 钱学森1986年提出地理科学的层次,他认为: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地理科学分三层次 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包括理论地理学、地球表层学、区域地理、部门地理; 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主要研究应用的地理理论,如建设地理学、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应用技术层次:包括灾害预报、生态设计、规划、遥感、计量、制图等。 三.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地理学与地学 2地理学与生态学 3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第二章 地理学发展史,从全球角度看

8、地理学 发展史可分三阶段: 古代地理学阶段(19世纪以前) 近代地理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现代地理学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理学发展史,第一节 古代地理学 一.西方古代地理学 1.古希腊地理学 (1) 最早的地理记述 (“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 (2)古希腊地理观 两个问题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理学发展史,地理学家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第一个用比例尺画地图的人,他认为天空是球形,他的下半部看不见。地球是球形。 赫卡泰(Hecataeus) 著有地球的描述 柏拉图(Plato) 提出“地球是圆的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 埃拉

9、托色尼(Aratosthenes) 第一个使用“地理学”术语,地理学发展史,的人。他以相当精确的测定地球周长而闻名。著有地理论著。 斯特拉波(Strabo) 著有地理学17卷 托勒密(Ptolemy) 著有地理指南创立“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宇宙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天体环绕地球旋转。 2.中世纪西方地理学 ( 1 )神学压抑下的地理学 (2 )新的地理实践,地理学发展史,1096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8次十字军远征 公元9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等 马可波罗到中国,居留17年,熟知中国。1298年鲁恩蒂恰诺笔录马可波罗游记 (3)中世纪后期对传统地

10、理学的挑战,地理学发展史,二、中国古代地理学 1、秦以前的中国古代地理学 (1)地理著述 特点:一是写作具体年代大多不详;二由于认识能力局限,地理事业狭小,著作中夹杂神化传说,推测想象的成分也很多;三是地理知识多出现在诗歌、文学作品、史学、哲学等著作中,专门的地理著作并不多见 主要著作:禹贡、山经,地理学发展史,(2)地图 (3)地理观 表现为:其一对生存的环境整体看法 ;其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2。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地理学 (1)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作 张骞通西域 司马迁与史记中的地理记述 班超与西域记 法显与佛国记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地理学发展史,宋元时代的地理实践与记述 郑和七下西

11、洋 (2)理论性地理著作 郦道元水经注 沈括梦溪笔谈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3)方志 汉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志,地理学发展史,(4)测量与会绘图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 指欧洲人对离之遥远的地方的发现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1。萌芽、勃发的欧洲资本主义对海外资源、市场和殖民地的急切需求 2。传播基督教的热诚 3。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与航海技术的发达,地理学发展史,二、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障碍的突破 2、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3、绕过非洲通往东方航线的发现 4、首次全球航行 5、世界地图的基本完成 三、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 1、地球空间秩序的发现为进近代基础科

12、学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地理学发展史,四、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的影响 1、清理和验证了传统地理学理论 2、行星地理观的确定 3、引发了从发生学角度对地理规律的新思考 4促进了绘图技术的发展,地理学发展史,第三节 近代地理学 一、近代地理学创立的时代背景 1。文艺复兴后以哥白尼日心说为先导的 欧洲科学革命为近代地理学创立了科学和哲学基础 2。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广泛的地理活动为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实践基础 3。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地理学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需求 航海、测绘、观测技术的发展为经代地理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 4。相邻学科的发展和科学大

13、分化趋势初进了几代地理科学体系的建立,地理学发展史,二、近代地理探测 1。极地探测 (1)南极探险 首次发现南极者俄国人别林斯高晋 1821年1月6日到达 南纬69。22、西经2。15的海上发现南极大陆海岸 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8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分别通过南极点 20世纪2040年代美国探险家伯得4次到达南极,地理学发展史,(2)北极探险 开始于16_-17世纪,寻找东北和西北航线 1607年英国人哈得逊首次航行到北纬80度23分 1778年库克船长曾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到达北纬70度44分 1895年挪威探险家南森漂流至北纬84度04分,又乘雪橇到达北纬86度

14、14分 1909年美国人皮里和亨森首次乘雪橇达到北极点;1926年阿蒙森、埃尔斯沃思和偌毕呈飞艇到达北极点;1927年美国人伯得驾飞机抵达北极点; (3)海洋探测,地理学发展史,3.大陆内部探险和国土资源勘测 4.中国境内近代地理探测 主要人物 德国人李希霍芬,1868_1872年7次来中国,著有中国:个人旅行的成果和在此基础上的研究 瑞典人斯文。赫定8次来中国,足迹遍及西北各省和西藏 俄国人谢苗若夫天山斯基、奥波鲁契夫 美国人亨丁顿 日本人西德二郎等等 三、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及其贡献 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是洪堡和李特尔,地理学发展史,1。洪堡的科学业绩和科学贡献 (1)科学业绩 主要著作

15、 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集 植物地理论文集 5卷巨著 宇宙 (2)科学贡献 他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他探讨了地形、气候和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地理学发展史,他制成了第一幅平均气温等值线图,注意到了海陆分布造成的等温线与纬度的差异,提出了“大陆性” 这一概念。绘制了洋流图,首先发现了秘鲁寒流,观察和记述了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现象。 他纠正了当时流行的错误成岩理论,提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磁暴”术语就是他提出的。 他在人文地理方面的贡献也是卓越的,他认为

16、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到处与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离开人类现象,自然图景将是不完整的。并认为一切种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渊源,没有一个种族应该比其他种族优秀,所有种族都同样向往自由。,地理学发展史,2。李特尔的科学业绩与科学贡献 (1)科学业绩 欧洲地理 地学通论(又称比较地理学 (2)科学贡献 确立地理学的概念和体系; 最早阐述料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倡导以研究变化中统一的地理事物各因素相互关系、因果关系为目的的科学地理学。 倡导比较地理学、形态地理学方法。,地理学发展史,四、近代地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1、自然地理 2、区域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 4、人与环

17、境关系研究 五、旧中国近代地理学 1。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18401842) 张相文 2。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 竺可桢 翁文灏 顾颉刚 谭其骧 胡焕庸,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节 现代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2。科学技术背景 二、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1。特点 将人类和环境、空间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的结构和体系趋向一元化 把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来研究 从对地理环境的描述、解释、归纳分类,过渡到理论演绎、试验反馈和模式化方法,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拓了地理应用技术领域 2。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 行为革命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

18、协调研究 ”地理科学”思潮 三、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理论地理学方向 2。统一地理学方向 3。生态学方向,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空间研究方向 5。社会文化研究方向 6。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节 新中国的地理学 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66年。地理学全面学习苏联。:二元论思想影响很深,地理学分为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学两大部分,统一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受到批判和排斥。后期苏联和西方地理思想对中国影响均很小,中国地理学地理发展。,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阶段,19661976年,地理教育和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1976年到现在。新中国地理学迎来科学的春天。 一、竺可桢对新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1。领导和推动了新中国地理学的现代化 2。领导和指导了我国自然资源考察工作 3。主持制定中国自然区划工作 4。领导和推动农业气候学、物候学研究,在气候变迁研究方面达到世界科学水平 二、大规模地理综合考察,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境内陆地综合考察 2。海洋考察 3。极地考察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