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ppt_第1页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ppt_第2页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ppt_第3页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ppt_第4页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马 越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抗生素室,第一条 人员结构和岗位设置,1技术和质量负责人 微生物实验室的负责人时全面负责本室、组的管理,业务技术,药品检验和科研工作。同时负责分析质量体系运行中研究存在的问题,制订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此外,负责药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工作,主要包括检查和核查日常工作质量,质量系统是否在正常运行,室内质控状况,室间质评结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不断修正和完善质量控制系统,使所有影响检验质量的环节和因素都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2 检验操作人员 2.1 实验室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经过至少一年专业技术培训实践,经岗位考

2、核、所长批准后方可从事药品检验。非专业技术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者,不得从事药品检验技术工作。,2.2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质量体系中的要求和规定完成好每日的常规检验工作,认真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并有责任及时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问题,及时纠正。工作人员应严格按受聘的职称和岗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2.3 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知识. 。,2.4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有记录;在发现人员患有对实验室工作有不利影响的疾病时,则应暂停其工作或调离,第二条 人员培训、继续教育和考核,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这些人员必 须经过必要的教育,培训,有技术知

3、识和专业 经验,实验室应保证其人员培训使知识与技能 不断更新,实验室应保存其技术人员有关的资 格证书,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技术业绩档案。 此外,每开展一项新技术,新检验项目,每 引进一台新仪器,都要进行有关操作人员的培 训。,第三条 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检测质量是任何实验室管理中根本性任务。实验室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体系的所有要素均应文件化。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将方针和目标纳入质量手册,并使实验室所有有关人员都知道,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负责人应负责维持手册的现行有效性。每一个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必须建立并遵守质量保证(QA)的政策和程序,用所建立的QA政策和程序来监测和评价整个检验过程(分

4、析前,分析,分析后)的质量。所有QA活动都必须文件化。,组织结构 技术和质量负责人责任制,全体 工作人员的不同岗位的负责制。 2. 管理程序 (1)设施,(2)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校准品,供应品, (3)操作手册,(4)建立和确认方法的性能规格,(5)仪器和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6)校准和校准验证,(7)室内质控,(8)纠正措施,(9)质控记录。,3. 检测过程,3.1 实验室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和保密地报告结果 并保证整个过程是处于保密和实验室控制下; 3.2 检验报告必须有进行检测实验室的名称,检验人 员的签字; 3.3 报告单上要有所检测的项目名称或公认的缩写符 号

5、,检测结果和测定单位; 3.4 报告单上要说明标本未达到检测要求的有关信息; 3.5 报告单上要提供相关检测项目的“参考值”或“正常 范围; 3.6 报告单只能交给本科室的主管领导; 3.7 实验室必须妥善保管检验的原始资料或复印件, 以保证及时取到和确认。,4. 操作手册,4.1 实验室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操作手册,应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4.2 操作手册必须包括:,4.2.1 标本收集和处理的要求,以及标本拒收的标准; 4.2.2 方法的每个操作步骤,包括检验的计算和结果的解释; 4.2.3 用于检验的溶液,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染色液和 其它用品的制备; 4.

6、2.4 校准和校准验证的方法; 4.2.5 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 4.2.6 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失控限; 4.2.7 当校准或质控结果未达不到实验室预设的标准时,所 采取的纠正步骤;,4.2.8 方法的有限性,干扰因素的影响; 4.2.9 参考范围; 4.2.10威胁生命的紧急值及报告规定; 4.2.11标本储存的条件以保证在完成检验前标本的完整 性; 4.2.12当检验系统(仪器)不能工作时,所采取的补救 措施。,4.3 手册必须由主任批准,签字和注明日期。 4.4 如果实验室改变领导,手册须由现领导再批 准,签字和注明日期。 4.5 手册任何改变都必须由现任实验室主任批准 签字和注明日期。

7、,第四条 检测样本的管理,1. 核对检品和送检单,是否一致; 2. 检品编号; 3. 实验室接收到标本的时间; 4. 进行检验的检验人员签字 5. 接收检品检验必须留样,留样数量不得少于一次全项检验用量。,6. 剩余检品由检验人员填写留样条,注明数量 和留样日期,签封后随检验卡交业务技术科(室),清点登记、入库保存。 7. 常规检品收检数量为一次全项检验用量的三 倍,数量不够不予收检。 8.复核检品应附原检验单位的检验报告书。仲 裁检验应有提出仲裁的双方的检验报告书和 加封样品方可收检。,第五条 检验,1. 检验科室接受检品后,首先核对检品与检验卡是否相符,如有问题应及时提出。核对后应作检品登

8、记。 2. 常规检验以国家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为检验依据;进口药品按注册标准检验;出口药品、新药、仿制药品、医院制剂按合同或所附资料进行检验。 3. 检品应由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的人员检验。见习期人员、外来进修或实习人员不得独立出具检验报告书。,4. 检验者接受检品后,首先对检验卡与样品中的品名、批号、生产厂家、检验依据、检验项目、包装、数量、编号等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按照质量标准及其方法和有关SOP进行检验,并按要求记录。 5. 检验结果的复检,应由检验人员申述理由,查找原因,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方可进行。检验结果不合格的项目或结果处于边缘的项目,除另有规定以一次检验结果为准不得复检外,一般应予

9、复检。必要时室主任可指定他人进行复检。,第六条检验记录的基本要求,原始检验记录应采用统一印制的活页记录纸和各类专用检验记录表格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注意检品标签与所填检验卡的内容是否相符 检验记录中,应先写明检验的依据 无菌要求记录培养基的名称和批号 微生物限度要求记录供试液的制备方法(含预处理方法)后,再分别记录,(1)细菌数记录各培养皿中各稀释度的菌落数,空白对照平皿中有无细菌生长,计算,结果判断 (2)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分别记录霉菌及酵母菌在各培养皿中各稀释度的菌落数、空白对照平皿中有无霉菌或酵母菌生长,计算,结果判断 (3)控制菌记录供试液与阳性对照菌增菌培养的条件及结果,分离培养时所用

10、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培养结果(菌落形态),第七条 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实验仪器及试剂的管理,1. 实验室要求,1.1 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分无菌操作间和缓冲间 1.2 进入无菌操作间应有人净和物净的设施 1.3 无菌操作间内禁放杂物,并定期清洁、灭菌 1.4无菌操作间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一般订为 23周 1.5 无菌间使用的拖鞋要定期消毒处理 1.6 无菌间内紫外线灯要定期进行更换,2. 仪器,2.1 新购进的精密仪器安装前必须清点主、配件 是否齐全 2.2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该仪器使 用说明书或技术规范中所确定的要求 2.3 仪器设备必须专人保管使用 2.4 精密仪器的使用必

11、须由经考核合格的持有仪 器设备操作证的人员进行 2.5 仪器室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检查保养维修 2.6 仪器有关档案资料 2.7 国家规定强制检验的仪器,3. 试剂和供应品,3.1 实验室必须使用能保证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 果和报告的试剂 3.2 使用商品试剂盒时,对于国家规定应有生产 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品种 3.3 试剂,溶液,培养基,校准品,质控品和其 它供应品,必须加以标记 3.4 当试剂,溶液,培养基,校准品,质控品和 其它供应品超过其失效期,已经变质或者质 量不合格时,不能使用,第八条 室内质控,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室内质控以监测方法或者检验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室内质控(IQC)系统,使

12、用质控品,确立质控标准,可以间接评价检验结果的精密度,结合能力对比检验(PT)可以间接评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室内质控和质量保证,药品微生物检查的质量控制,即室内质控,包括对培养基、试剂、仪器、实验步骤和实验人员进行监控,以保证对药品无菌、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的正确。室内质控是保证结果正确和可靠的基础。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是确保实验室报告质量的全过程。其全过程为:正确地采供试品制备;合理的检查方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的结果;结果的解释是基于科学的参考依据等。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控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药品检验工作的质量。,1. 定性检验:实验室在进行检品一次操作时,

13、应含有一个阳性和阴性质控品。 2. 定量检验:每一次操作至少要进行一次质控测定,应至少包括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或/和校准品。 3. 如果得不到校准品和质控品,实验室应设立一个取代方法来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4. 在报告检验结果前,室内质控必须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标准。 5. 实验室必须对试剂和供应品进行质量检查。检查每一批号的试剂, 对无菌试验,必须检查每一批号培养基的无菌性,以及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的能力。,第九条 室间质评,第十条 纠正方法,实验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政策,以维护实验 室有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 1. 如果发现的检验结果有错误,必须逐一检查试验的全过程,包括所使用的仪器、试剂

14、、菌种、培养基、对照物、操作和培养环境等 2. 如已经错误的检验报告发出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并发出纠正过的报告。 3. 保存原来以及纠正报告的副本1年。,第十一条 菌种管理,1. 菌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范围实施统一管理。 2. 菌种专人保藏、专柜(橱)贮藏,认真做好登记,统一编号,按期传代,并做好有关检验记录。在保存过程中发生菌种变异或死亡,应及时报告。 3. 保存的菌、毒种传代或冻干均应填写专用记录,菌种管上应有牢固的标签,标明菌种编号、代次、批号、日期,4. 培养、在药品微生物检查时,应进行简单的染色镜检,以保证在试验中所

15、用菌种的正确。 5. 致病菌与普通菌种要分开管理。 6. 销毁三、四类菌种须经部门领导批准,并在帐上注销,写明销毁原因和方式。,7. 保存的菌种传代、移种后,销毁原菌种之前,应仔细检查新旧菌种的标签是否正确。 8. 实验室检出的菌种应及时上报,因工作需要暂时保存的菌株应按规定进行。 9. 新发现的菌种,要做好原始记录,由专人复核确认。,10. 菌种的传代和保存,应做好登记备案。从国家医学细菌保藏中心领取的菌种为0代菌,然后由专人负责开启、增菌、分离,挑取典型菌落染色镜检,并在适宜的琼脂斜面上传代,或经适宜的肉水纯培养为1代菌种。,11. 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将菌种带出实验室。 12. 三类菌种

16、的邮寄必须按照菌种邮寄与包装的有关规定办理。 13. 菌种破裂后的处理见第十四条4生物安全。,常用菌株的保存,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003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apecies)CMCC(B) 50094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 10104 生孢梭菌(C

17、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 64941。 常用上述菌株进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和检查方法的验证。 菌株可用普通肉水加15%甘油冻存于-20或-70冰箱。试验用对照菌株可保存于营养琼脂斜面,存于48。试验前对菌种进行传代培养,对照菌株必须使用1824小时的新鲜培养物。一旦发现对照菌株污染或存在问题,则应立即更换。,第十二条 消毒灭菌与污染物排放的管理,1. 消毒锅应使用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设备,消毒灭菌专人管理。 2. 必须根据化学消毒剂的不同种类、不同性能选择适应供应室的消毒剂。 3. 对高压灭菌的消毒点实行专人培训,合格后上岗,4. 高压蒸汽灭菌温度指示剂(如3M的

18、温度监测试剂条)的使用,以监测物品内的温度是否得到要求的温度。 5. 切断一切污染及传播途径,有效控制各种致病菌从各个渠道进入临床中造成供应室内环境的污染。 6.一次性用品的管理和消毒:未污染的可直接废弃 污染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各种试管及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使用后,集中84液消毒浸泡,再统一送入供应室高压灭菌(专用炉)或统一焚烧。,7. 凡是灭菌物品在灭菌前后都要进行检查及监测、每月定期细菌培养、高压灭菌生物指示管的检测、一次性医疗用品每一批号定期抽样细菌监测等。 8. 细菌培养物、染菌器材及其它可能含有致病性微物的材料,必须彻底灭菌后方可倾弃或洗涤。 9. 医疗和检验样品的处理必须按国

19、家及所里的要求进行集中处理,不允许与普通垃圾相杂处理。,10. 实验室产生的各种废液、过期的试剂要集中收集、存放,统一处理,严禁倒入下水道。 附: 真空高压灭菌法:依121或132在各种不同時間条件,应用于培养基灭菌、试验器械灭菌和实验室废弃物。 干热法:利用物理学,171-1小時、160-2小時、121-3小時,除热敏感、有毒和挥发性化学物品外,适用于所有的物品。,第十三条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当购入新批号的培养基后,应检验其与以前用的是否相似。方法是将新、老批号培养基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试验。新批号的培养基的检测应包括全部常用抗生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除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以外,还要求适当的

20、pH范围。不同微生物对pH的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pH为中性或微碱性的。,1. 用水 应使用满足要求的配制用水。 2. 培养基配制中需要有人进行核验。,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pH 测试: 培养基冷却后须进行 pH 测试。如果 pH 测得值 与预期值相差 0.2 单位,则需要酸碱调节,无菌试验 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 3-5% ,在 35 条件 下培养 48h 。如果抽样中每个培养基上出现 2 个以上菌落,证明本批培养基已被污染,灵敏度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 标准菌株(如 ATCC 或 NCTC 标准菌株或 CMCC)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

21、菌。设立 对照 培养基(如进口培养基)。,第十四条 实验室安全管理,1 一般原则,1.1 应制订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 1.2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安静,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一律要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一律不能穿工作服;禁止在实验室吸烟、吃东西、干私活;不允许在实验室放置化妆品。 1.3 禁止在实验室的冰箱和其他容器中存放私人食物;禁止用电炉烧饮用水、煮饭、菜、取暖等。 1.4 外单位人员如有必要进入实验室,原则上须经同意,本单位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换鞋更衣。,1.5 实验室的易燃易爆、剧毒药品和菌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人妥善保管,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 1.6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爱护公物,节约使

22、用各种试剂,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认真细致地从事各项实验工作。 1.7 实验室水、电、钢瓶和液化石油炉等设备,使用后要及时关闭。值班人员要在下班前对水电开关、门窗等作一次检查,以确保安全。,1.8 领用易燃、易爆、剧毒药品,应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1.9 试验酒精灯的实验室要经常检查灯内酒精量,酒精量在1/32/3间最为合适。,2 个人防护,2.1 了解实验室内急救物品的使用和存放地点。 2.2 对存在一定安全问题的试验,不允许单人从事该项工作 2.3 在供试品检查前,认真考虑全部试验过程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2.4 实验室工作时注意佩戴安全防护镜;不要使用隐形眼睛,因当化

23、学试剂、蒸汽对眼睛损伤时,很难将隐形眼睛去除。如果必须使用隐形眼睛,应该让实验室负责人知晓。,2.5 当接触酸、碱、腐蚀性化学试剂、硅胶基质的润化剂、血液、某些污染物等应穿防护服及橡胶手套。 2.6 宽松的衣服、领带、围巾、首饰、长发应给予一定的限制。 2.7 试验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 实验室物品管理,3.1 走廊不要堆放物品。 3.2 通风厨保持清洁,不要将其作为堆放普通物品的地方。 3.3 冲洗槽保持清洁。 3.4 有裂缝和破碎的玻璃器皿要尽早处理,放在专用处理箱内。 3.5 试验结束后将工作台面打扫干净。,3.6 试验中溅出物立即处理干净。 3.7 打碎的玻璃器皿要彻底清扫,不要用毛

24、巾来清除玻璃碎屑。 3.8 有毒物和腐蚀性物要彻底清洗,在清洗前,首先将用于清洗的器具清洗干净。 3.9 实验室的照明要好。 3.10 为防备火灾,实验室要配备灭火器。,4 生物安全,4.1 样品分析 微生物学检查时,应注意供试品微生物的污染问题,特别是致病菌的污染问题。此外,由于部分人对某些物质过敏,当检查这类供试品时,应注意穿长袖的试验服、戴口罩、手套。 4.2 培养技术 由于培养可使微生物扩大繁殖,因此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在对病原菌的培养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避免实验室感染。,4.3 废水处理 对于所有进行微生物检查的用品、平皿、废水,无论是否含有致病菌,都应该高压灭菌,以防

25、止污染。 4.4 微生物样品的邮寄 当必须进行微生物样品的邮寄时,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并仔细进行包装,置于金属盒内进行邮寄。,4.5 含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的物品破碎造成局部污染,应立即处理。处理人员应穿防护服或隔离服,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时穿防护靴。处理时应使用吸水性好的材料如棉布、棉花等。处理吸水后的的材料必须高压灭菌后再进行废弃。吸附过后的局部应进行化学消毒剂处理,待干燥后,再进行2次消毒处理以保证安全。 4.6 工作区 工作区保持洁净,台面应经常消毒处理。工作人员应该穿试验服进行工作,不能穿着试验服就餐。非一次性工作服在洗之前应高压灭菌。,5与物理、化学物使用相关的安全管理,5.1 物理性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物等。对易燃物应注意: 5.1.1 远离火源; 5.1.2 严禁各种方式的加热; 5.1.3 移动含有易燃液体的金属瓶时,避免产生静电火花; 5.1.4 通风是防止形成易燃混合物的最有效方法。,5.2 易爆物通常是由于化合物放热反应而造成。对易燃物应注意: 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