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ppt_第1页
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ppt_第2页
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ppt_第3页
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ppt_第4页
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06届高考现代文阅读,新余一中语文组,2,(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3,“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 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进行辨别和评价,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

3、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考查中也是个重点。,4,近年来高考试题在选择题目设计上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设计错误选项: 1.以偏概全式。 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3.改变判断的性质。 4.偷换概念。 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6.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5,解答本考点的问题,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进而针对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进一步为筛选提供掌握材料的保障。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的好习惯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必须对整

4、个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甚至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 第二步就是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合成。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在作答时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或完整的语言表述,也就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所以必须加以提炼和加工。,6,两点备考建议: 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培养寻找阅读敏感点的能力。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及对它们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对一些重要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表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表述,对中心论点所分解成的分论点的阐述等等。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相应地还应当

5、加强提纲挈领的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的培养。,7,经典原题 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卷)326页 第三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8,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通观全文”,不能局限于哪一节;“复杂心情”,6分的赋值都暗示了答题要概括全面,不能遗漏要点。“复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者对老家的思念之情(注意联系第18题),一是作者“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呢?阅读全文,不难发现答案主要集中在第三段,“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

6、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喧几句,没有什么意思”,还有最后一段,“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9,答案: 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10,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

7、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问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11,【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整段文字的内容。本段开头两句总写

8、了人的童年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乡土;最后一句总结了童年的乡土情结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中间四句就是童年烙印的具体表现。中间四句是答案所在,问题要我们回答的是“哪些烙印”,我们应该回答的是一组名词性短语。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寻找关键词,并注意字数的限制。经过整合,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有的同学在解答这一类题时,往往只能做到一半,即从文章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至于如何整合,则没有很好考虑。有的把原文照搬下来作为答案,忽视了字数的限制;有的答非所问,缺乏针对性,以致失分。主观表述题的答案,我们要有原文意识,能从原文中寻找原句作为答案的,就可以提取原文

9、,但是有很多题目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重新组合后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需要整合。如上题中的答案,前三点可以从原文中摘录,第四点“邻里乡情”则要在原文内容中提炼、归纳得出。,12,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10、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问题:“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13,【答案】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原文,理解内容。原文第一句提出问题,后面五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显然这是要“筛选”的信息所在。根据答题要求,题目要求筛选的是“诉说”的内容,文章明显的语言标志是:“这些”“这些”“但仅仅如此”。显然文章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诉说”的,前后两个方面在原文中有现成的语句“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

11、冲突)”,第二方面需要寻找关键词进行整合:杜甫的苦寒人生。,14,闯关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柠檬酸清除土壤和垃圾中污染物的新方法,它能够清除土壤和垃圾中几乎所有的普通有毒金属镉、铅、锌、铜以及放射性物质,比如铀、钍、铂、钴、铯和锶。用这种方法处理后的土壤中有害物质大大减少,并被转变成有用物质。此技术已申请专利。 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废物时首先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到污染的土壤。这种酸能够附着到普通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使用柠檬酸的好处是它对土壤的破坏性很小,而且不会长久地停留在土壤里。土壤被“洗”过后就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12、然后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再被加进“洗”过土壤的柠檬酸溶液里,土壤细菌能够降解几种柠檬酸金属化合物,使这些金属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这些土壤细菌不能降解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人们将溶液过滤后就能把普通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分离。对于溶液中的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合物,科学家则采取了另外一个步骤,即用阳光照射。比如溶液中的柠檬酸双氧铀经阳光照射后就会分解,使铀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被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使用过的柠檬酸还能再次利用。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清除受污染土壤里99%的铀,95%的铅和其他有毒金属。,15,1.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普

13、通有毒金属属与放射性物质同时与土壤分离,再分别处理而转变成有用物质。 B.清除受污染土壤所用的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来自于被“清洗”的受污染土壤。 C.阳光能够分解柠檬附着在放射性物质上而形成的化合物,直接从土壤中除去相应的放射性物质。 D.只有柠檬酸才能够附着到土壤中的普通有毒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答案】1A(B土壤细菌是在柠檬酸溶液“清洗”过被污染土壤以后“再加进”溶液,因而它不可能来自被清洗土壤;C阳光并非“直接从土壤中除去”放射性物质,而是分解放射性物质与柠檬酸组成的化合物;D“只有”绝对化,文章未提其他物质,不等于没有。),16,2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14、() A.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既使土壤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又获得了某些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B.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未发现产生负面作用。 C.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的技术已在广泛使用中收到重大效果。 D.柠檬酸在清除土壤后应及时回收,以便今后使用。,【答案】2C(文章中谈到“发明”,“申请专利”,可知尚未广泛使用。),17,(二)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重点 整体把握,分清层次,18,具体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重视具有前后

15、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19,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6、,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20,9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文章的思路。12节赛艾姆从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自己”中受到启发,由怀疑自己产生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35节把自己的外形与名人对比,赛艾姆肯定了自我;56节赛艾姆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思想品质;79节赛艾姆“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他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经典原题 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7、完成1821题。(2004年辽宁卷) 328页第9题,21,答案: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四个要点,按顺序每答出 一个要点或相似表述,即给1分。,22,闯关演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恩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问:这段文字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根据作者的思路

18、,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标记符号中表示。,【答案】由材料可以看出,第句与第句之间是总分关系,谈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第则谈对叶老教育思想认识不清的后果。所以划分应为:/,23,(三)分析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两种能力:分析和归纳。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 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 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24,“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 (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3

19、)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 (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25,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20、26,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出来。可采用以下方法: 抓关键部位。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 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 结合文体特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

21、。,27,除了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善于通过把握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阐释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在开头和结尾用明确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而记叙性的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点睛之笔。 (2)从目的、启示等方面开窍。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从隐含信息处开窍。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分散,要加以联缀组合。捕捉隐含信息的方法有四条:联系上下文,体会隐含信息; 抓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捕捉隐含信息; 透过明示信息,挖掘隐含信息; 从全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22、和表达方法中体会隐含信息。,28,归纳和概括的语言组织: 1归纳、概括的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 (1)如果是单句,句子的主干就是最好的概括。当然否定词不能漏掉,有时附加成分也属必需。 (2)如果是复句,则要划分层次,依据层次之间的关系来概括。 (3)如果是语段,有中心句可直接抄录,无中心句则应分析综合。 (4)如果是全篇文章,则要在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先概括各段大意,再综合归纳出中心思想。,29,2内容要点有“显”、“隐”之分。 “显性要点”指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领起的;或者是有醒目的中心句的。 “隐性要点”是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而且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要

23、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经常上进行。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30,答题注意: 结合文体特点。 充分挖掘题干隐含信息,找准文中相应的信息点。 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字数限制等。 语言表达以简明为佳。,31,闯关演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陈毅同志灵活地运用白话诗和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诗、格律诗和长短句等形式来抒情写意,歌颂革命事业,在诗词领域,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探出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途

24、径。 问:以上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0字以内)。,【答案】通读全段文字,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叙议结合的文段。主体是陈毅,话题的中心是陈毅在诗歌方面的探索,所以最后一个语句应当是关键句。故不难写出“陈毅写诗探出新途径”的句子。,32,2、读下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宋代涌现出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

25、出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问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问:简要概括上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答案】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第一句作为龙头句非用不可,后面是分别介绍了几位典型画家的情况),33,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人的简历。 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生意再次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26岁,情人去世;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l

26、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7岁,当选国会议员;39岁,国会议员连任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林肯,是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问:请将林肯的简历概括在35字以内,而要义不能变。,【答案】从22岁至51岁,商海、政界、情感等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当选美国总统。(文中反复出现的字眼是“失败”,谈的是经历,故时间可以概括,结果不可少。),34,(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此项要点主要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

27、力。这种推断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根据和基础,切不可凭空推想。 从近年命题情况看,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想像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像和拓展性想像两种。推断要有根据,不可主观武断,原因(条件)与结果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想像要合理,合乎事理、情理。,35,常见试题错误选项设置特点: 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 此类试题一般有一定难度,做题时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及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

28、把握,然后对试题中的要求及提供的选项仔细分析。,36,做题技巧点拨: 1.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2.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 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37,3.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 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试题中要点设

29、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38,经典原题 一、(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 270页第20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的表述,参照原文的第l小节,它的表述是正确的。B项表述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是不准确的,应是控制人的

30、行为。C项“得不偿失”的表述句意不明,应是“因小失大”。D项的表述应是“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同时,“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的推理无据。,答案:A,39,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2004年甘肃等)295页第4 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阅读第1小节,可知A项是正确的。B项,“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与原意相悖。C项,“茶马古道”应为“茶马互市”。D项,第5小节第二句说“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由此,可见D项的表意混乱。,答案

31、:A,40,闯关演练,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

32、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41,问题: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

33、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见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名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A,42,2.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文后的题目。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

34、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问题:根据情节的发展作推断和想象,在横线处补上一两句话,使情节上下贯通。,【答案】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塑造的是一个只会签署意见的官僚形象。高局长写出的是字是“劲秀”的,人们自然会称赞也要称赞。而后面的“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表明是有人请他再写几个字。答案示例: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43,(五)鉴赏评价,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考点是必考内容。而且近年来比重有增加之势。本考点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5、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兼及多项选择题;内容以鉴别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布局谋篇的表现力量为主,以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为主,并作出恰当评价。,44,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 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 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等等。,45,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

36、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 话剧的对白,就特别要求口语化,要求富于动作性等。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 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叙述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46,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布局谋篇(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前后呼应等)、 写作方法(记叙顺序、人称选择、描写手法以及象

37、征、想像、联想、渲染、烘托、对比等), 意境创设、人物形象塑造、修辞运用。 一篇文章究竟运用哪些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决定。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47,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评价”对象具体包括: 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正误判断。 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评

38、判其优劣或指明其区别。 指明思想观点的价值所在:如创新意义,现实意义,可吸收、借鉴、推广之处等。 指明思想观点的不当或不足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48,5鉴赏和评价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文章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 (2)遵循文道统一原则,鉴赏表达技巧。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 (3)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人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

39、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它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49,(4)抓住不同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语言是文章的主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阅读文章,可从语言的表现力看文章的特色。 (5)“评价”最要紧的是言之有据,恰如其分,切忌架空分析,凭空臆断。有意拔高或贬低。因此在评价之前必须客观把握之。 (6)高考试题中考查文学作品鉴赏不考名词术语。要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但并不排除掌握必要的鉴赏性语言,避免言不及义。,50,经典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2004年辽宁卷)328页 第11、12题,文中成功地运用

40、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要求赏析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属于鉴赏分析。该题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具体讲,文章什么地方谐,“庄”具体怎么理解。“谐”主要体现在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上,如他的语言,“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令人捧腹。“庄”主要是在大笑之余,让人不禁有所思考,人到底应如何”认识自我”,这可是一个大课题。,51,11题答案: 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中的严肃的人生思考。(只答出寓序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 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52,12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4分),答案: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