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班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ppt_第1页
25班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ppt_第2页
25班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ppt_第3页
25班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ppt_第4页
25班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气压带风带第1课时,大英中学地理组陈元明,【学习目标】 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方法。 3. 激情投入,体验成功;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导学案批阅情况反馈,气压带风带与节气的关系? 怎样区分风带与风向?,同学们的问题与疑惑,30N,30N高空,赤道高空,赤道(0),B高压,A低压,C低压,D高压,(指向极地高空),大气的低纬环流圈,0,60N,30N,90N,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

2、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G,D,G,G,G,D,D,D,极地东风,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教材助读 :,1、气压梯度力 北极 地转偏向力 西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低纬度 2、南 西南风 东北风 60N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度 3、高纬度 预习自测:DAACC,二、合作探究,要求: 1、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3-5分钟),然后组内共同讨论,纠正好自我检测答案。要求每个人都有事干,注重讨论的效率;A帮B,B帮C,将疑难问题解决,A层注意搞好拓展总结。组长搞好调控,AA, BB,CC先对学,后群学。 2、要讨论出自己的东西,讨论完的同学整理总结知识,注意总结本组好

3、的方法和规律。 3、组长宏观调控,负责做好讨论结果的反馈;并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三、规范展示,展示要求: 1、脱稿展示,规范快速,注重总结规律方法; 2、讨论完后总结整理完善,力争全部过关。 非展示同学: 在同学展示的时候继续讨论或记忆总结。并学会倾听,学会整理自己的答案,准备点评补充和质疑。,四、精彩点评,点评要求: 1、点评时声音洪亮脱稿,注重自己的“教态”。 2、点评讲究方法:先评书写、再评对错,可加上自己的见解。 3、点评讲究效率:言简意赅,遇不明白时及时让给其他同学 非点评同学: 注意倾听、思考,关键内容做好笔记,有补充或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大胆提出。,2.表解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4、(1)全球的气压带,(2)全球的风带,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不总是干旱 风是湿润还是干燥,主要是看风从哪里吹来。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旱,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海域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受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从陆地上吹来的风是比较干燥的,如形成热带草原的信风。,1、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 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课堂检测,B,2、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_,B_ C_,D_ 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极锋是_风带和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