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5)人民版.doc

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历史命题比赛(打包27套)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历史命题比赛打包27套.rar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9)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8)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7)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6)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5)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4)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3)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7)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6)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5)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4)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3)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2)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1)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20)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9)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8)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7)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6).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5).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4).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3).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2).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1).doc---(点击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命题比赛(10)人民版.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25962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5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9 上传人:活***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浙江省 杭州市 历史 命题 比赛 打包 27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历史命题比赛(打包27套),浙江省,杭州市,历史,命题,比赛,打包,27
内容简介:
2014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本卷共12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根据2012浙江四校联考卷改编)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考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c项。【答案】c13.(改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a北宋开封城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北宋交子 d宋代蹴鞠纹铜镜【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出现独立的商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朝。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答案】d14(根据无锡市2014年一模试卷改编)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解析】从“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说明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依法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d15(根据2013年湖州一模卷改编)观察以下四幅图片,下列对这四幅图例的说明不正确的是图1 巴黎公社成立图2 彼得格勒工人攻占冬宫图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4 阿拉木图宣言签字仪式a图1反映的现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图2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大大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d从图1到图4反映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曲折性【考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解析】考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解。图1 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最终失败了,并未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选a。【答案】a16(根据2013年浙江十二校联考卷改编)读下表,对其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19201936年中国资本统计表 (单位:万元)业别1920年1936 年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增长私人资本增长工矿业114144507057563404.3188939319.2交通业5553812907164891196.91590523.2商业230000300042000082.6金融业232531027005878182427.9214430108.8(说明:本表所列的国家资本即官僚资本、私人资本即民族资本,其中增长即为1936年比1920增长的幅度。)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a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并行发展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经济发展c官僚资本的增长势头远远超过了民族资本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重创【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析】解析:d。关键是解读材料。由材料可知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私人资本在这一时期都有很大发展,而国家资本远远大于私人资本。再联系1936年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可知d不正确。 【答案】d17(根据2012佛山一模卷改编)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解析】根据所学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分析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d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18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图10报纸说法正确的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宣传变法图存 新青年创造的时代是批判复古逆流,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二字为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 都创办于19世纪末,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a b c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报刊【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9世纪末。民报是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机关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的主要思想阵地。故错误。【答案】b 19(根据2014年湖州一模卷改编)美国大法官杰克逊说:“如果在我们宪法的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是在政治、民族主义、宗教,还是其他舆论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官员,不管其职位高低,也无权用言语或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情形允许这一例外,那么我们现在决不允许它们发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尊重美国司法独立 b尊重公民的言论、信任自由c重申三权分立原则 d强调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答案】b20(根据2013年湖州一模卷改编)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考察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办法”,由此判断a、b、d 正确。而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答案】c21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解析】据材料“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表明婚聘是由“闻”而不是其他,这表明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答案】c22(根据2011杭州一模卷改编)你从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获得的正确信息是1956年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1978年以后公有制经济成分明显下降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a. b. c. d.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演变,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978年以后公有制经济成分明显下降,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但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完成。故选b。【答案】b23(根据金华十校2014年期末卷改编)试右图为毕加索的两幅画作。下列关于其艺术特征的概括,正确的是a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b用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情感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达理性d用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达情感弹 曼陀铃的少女 怀孕的情人【考点】毕加索与立体派别【解析】立体派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38(改编)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11分)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6分)问题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6分)【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费能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第(2)问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厉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5分)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6分)(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6分)39(改编)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9分)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一一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城市人口(%)210%275%520%农村人口(%)790%7350%480%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材料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功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材料五 移民对近代影响最大的一方面,就是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看看中国近代沿海沿江的这些城市几乎都是移民产物,其中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是移民的城市,移民中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来自浙江北部、江苏南部。除了沿海这些城市以外,还有很多交通枢纽的城市、如蚌埠等,工矿城市、如抚顺等,也都是移民的产物。所以移民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材料六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影响。(7分)(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中国近代移民活动的基本特点。从近代化角度分析移民活动的重要作用。(4分)(5)根据材料六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世界人口的迁移过程中不同文明的交流。第(1)问从图表看西部人口的高峰在盛唐,原因从政局稳定、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第(2)问英国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上升,从时间看是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联系背景可以分析与工业革命有关,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第(3)问从图示看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主要流向每周东南亚等地,影响主要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等方面分析。第(4)问概括分析材料四、五,得出近代中国移民活动的特点;移民活动的作用需注意前提要求“从近代化角度”。第(5)问材料六反映的人口迁移特点是省际迁移;各类出国留学;国际劳务输出等,原因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入手进行回答。【答案】(1)变化特征: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2分)原因:盛唐之前,西部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增加了西部地区的人口。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3分)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分)(2)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2分)原因: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3)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3分)影响:引发北美独立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步伐;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世界人种、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任意答三点得3分)(4)基本特点:以迁往沿海沿江地区(通商口岸)、工矿区、交通要道为主;以民间自然迁移为主。(2分)重要作用:改变了人口分布状况,推动了近代人们生活文明和习俗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2分)(5)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2.【考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c项。【答案】c13.【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出现独立的商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朝。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答案】d14【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解析】从“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说明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依法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5.【考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解析】考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解。图1 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最终失败了,并未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选a。【答案】a16.【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析】解析:d。关键是解读材料。由材料可知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私人资本在这一时期都有很大发展,而国家资本远远大于私人资本。再联系1936年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可知d不正确。 【答案】d17【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解析】根据所学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分析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d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18.【考点】近代中国的报刊【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9世纪末。民报是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机关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的主要思想阵地。故错误。【答案】b 19【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答案】b20【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考察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办法”,由此判断a、b、d 正确。而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答案】c21【考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解析】据材料“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表明婚聘是由“闻”而不是其他,这表明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答案】c22【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演变,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978年以后公有制经济成分明显下降,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但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完成。故选b。【答案】b23.【考点】毕加索与立体派别【解析】立体派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故选b。【答案】b38.【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费能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第(2)问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厉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5分)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6分)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历史命题比赛(打包27套)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25962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