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_第1页
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_第2页
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_第3页
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_第4页
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与创业管理期末试卷一、假设你是一家创投公司的董事,正在阅读创业者交上来的创业计划书。事实上在创投公司内部,你们有一份合格创业计划书应该回答的问题列表。现在请你写出这个问题的列表,并对其中几个最为重要问题的回答列出衡量标准。(25分)二、马云在初创阿里巴巴的时期,曾聘请了多位名校毕业的MBA学生,但后来95%的MBA都被马云开除了,其理由是企业家不是商学院能够培养得出来的。另外马云在台湾参加2014两岸企业家台北峰会,发表演讲时谈到创新和教育,依然对于MBA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创新是教不出来的,自爆曾经送了好多员工去上MBA,回来却都变笨了,学习别人成功的模式并没有意义,而是要有失败的经验才

2、会真正学到东西。请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论述MBA学生作为创业者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25分)三、分析题:小米商业模式(25分)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曾在不同场合下对小米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总结。一次是在万科团队拜访小米时,对小米商业模式的总结:“小米模式就是在互联网上动员一大帮人跟小米一起做手机,然后在每一个细节下非常大的工夫做好,用接近成本的价格,用互联网直销的模式,降低所有的成本,几乎没有市场费用,几乎没有渠道成本,把所有的东西做的非常好,形成正循环,用户口口相传,然后整个逻辑就转起来了。其实小米模式就是这么转动。我们就用这个模式做了手机、电视、机顶盒和路由器,同时为了保持专

3、注,我们在过去、未来的三年里,给自己提的要求是专注在这几个产品上,不要再拓展了。像移动电源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是找合作伙伴,不是我们做不了,是为了专注,因为今天来看,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是做着做着我们就迷失了,所以我要求内部先把这几个东西做好,不要再做任何新的东西了,新的东西可以让合作伙伴做。小米的想法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带动整个生态链一起发展,这就是小米整个商业模式的核心。下图是雷军对小米模式总结的手写稿。另一次演讲中,雷军谈到:小米其实是借助了海底捞的口碑模式,坚持像同仁堂一样货真价实做好产品,然后像沃尔玛一样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做到质优价廉,这是小米的几个核心模式,这几乎就是我们互联网的

4、秘诀,讲究参与感、和用户做朋友、口碑营销,这就是我对这三家公司参考的结果。此外,雷军还谈到复制小米模式的可能性。“我从创办第一天就讲小米模式很简单,大家怎么会觉得学不会或者复制不了?我在今年1月份的总理座谈会上讲,我觉得小米模式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认为小米模式是可复制的,可以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有了年初的压力,我提出在未来三到五年里复制100家小米,带动整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里有几家创新企业,就是我开始复制的小米模式。首先是“纸米科技”,就是做充电宝的一家创业公司,我让它们做到全球最好,用最高品质电芯,最高的工艺做工,成本价零售。去年年底,1万多毫安的产

5、品,市场平均价200多块,我们只卖成本价69块,供不应求!69块的充电宝要抢,一个月接近300万只,今年预计销售额在15亿人民币,那将是世界第一。还有一个复制的是“小米耳机”,做耳机这个公司是去年3月份才创办的,去年10月份产品上市,今年大概有10亿销售额。还有小米血压计、插线板等,我都在做,就是要求专注去做一件事情,但要做到世界第一。7月份,我们讲创办小米时的梦想,我说这个梦想四年前不敢讲。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全球看成我们的市场,我们希望带动中国企业在各分类领域成为世界第一。我希望小米的这波创业对中国的影响,就像三星之于韩国,索尼之于日本。我希望小米的梦想成为中国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

6、的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成为“优质平价”的代名词,让全世界享受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我觉得这才是我做小米希望对社会有点帮助的地方”。 问题:(1)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2)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3)小米商业模式创新有哪些?(4)小米商业模式有哪些缺陷?(5)复制100家小米模式有没有可能性?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四、分析题:陈欧与聚美优品(25分) (一)回国创业,做游戏广告平台 2009年,陈欧拉了好友戴雨森、刘辉回国创业,拿了徐小平18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做了游戏广告平台Reemake。网站在当年的8月份上线,照搬的是美国的模式,做了几个月,发现走不通。(二)就地转型

7、团美网2010年3月,公司面临困难,账面上只有30万元现金。他们就地转型做了团美网化妆品团购。陈欧认为就地转型,既是求生本能,也是经验所致。很多创始人都说要坚持,不愿意去做新的东西,大佬也说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后天肯定更精彩。但陈欧愿意去否定自己,游戏是他喜欢的东西,但喜欢的未必就能做成功,要坚持的未必是你喜欢的东西,而是对成功的追求。他们花两天时间就上线了团美网,做化妆品团购。当时的页面很简陋,但很快就有用户进来,然后有订单,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是对的,就这么简单。化妆品是好的标品,网上有很多数据,淘宝指数、百度指数,什么好卖一目了然,当时很多社区都在用团购的方式卖化妆品,只要价格便宜,又保真

8、,服务比别人好、专业,消费者就认可这一套。之前陈欧对于化妆品毫无了解,做美妆,就只能学习、研究、总结。根据(百度、淘宝等)数据,他们每天只卖一款产品。方法也很简单:雨森负责产品编辑,然后去人人网注册几百个账号发帖吸引用户,有了订单就去专柜抓一些货回来,在办公室把货发出去了。当时人手很少,全公司就3个创始人加1个行政,招人也招不来。当时有个实习生要走,陈欧说给他5%的股份,他觉得这公司马上就要挂了,还是毅然走了。(三)持续转型做化妆品B2C特卖平台,成立聚美优品。过了两三个月,他们发现特卖这块业务越来越靠谱,到了2010年6月份就完全往这上面靠,更多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个事情是对的。从2010年8月

9、到2011年3月,是聚美发展的甜蜜期,每个月业绩都在不断增长,现金流也足够支撑公司运转起来。但痛苦在于,不知道这个模式的天花板在哪里,增长速度很快的时候,稍有停滞,大家就开始怀疑1000万元销售额是不是到顶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给自己打气,自定位为化妆品团购的老大。聚美当时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但看着公司每天都在成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011年,他们去唯品会拜访,作为南派电商的代表,唯品会不常在各种电商大会上抛头露面,只是低调把事做好,这点非常值得学习。唯品会的成功让我们觉得特卖是一条走得通的路。陈欧并不知道商业模式对不对,倒觉得服务好女性是有商业未来的,从卖一款产品到两、三款,再到新品类,

10、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商业模式也这样一步步摸索出来。(四)“为自己代言”聚美火起来,是靠“为自己代言”的传播。那是在红杉投钱之后,之前我们没有钱做广告,之后融到钱了,开始考虑如何做广告。“为自己代言”,说到底是被不敢花钱给逼出来的。钱少,就必须花出新意,花出效果。红杉钱进来的时候,陈欧给董事会一个3000万元的毛预算,砸一把(营销),董事会同意了。后来他想来想去觉得压力太大,缩减到1000万元。陈欧的直觉是应该花大钱,但是到要做的时候又害怕,于是又仔细算了一回,还是缩减。既然缩减投放,就要思考钱少怎么做创新。他们学习的对象是“凡客体”。 “凡客体”的理解是共鸣,共鸣导致传播,而不是纯粹的一种

11、促销广告。陈欧后来还去拜访凡客,知道凡客的投放渠道是公交和地铁,此外,传播的作用很重要。很快广告拍好后了,1000万元在一个月内全部投完,包括地铁、公交和电视。靠着这个广告,聚美的月营收从4000万元上涨到8000万元。同时聚美超越乐蜂网,成为行业第一。2013年新版“为自己代言”广告引起的“陈欧体”社交现象,聚美迎来发展高峰,坐稳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2014年5月,聚美登陆纽交所,市值超越30亿美元。问题:(1)什么是初创企业?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联系聚美优品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聚美优品的发展过程符合精益创业吗?为什么?(3)从创业营销的角度谈谈CEO为自己代言这种策略的优

12、势和劣势,以及适应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

13、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

14、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人与人之间的

15、距离,不可太近。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