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ppt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43页)
编号:9438346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6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3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新课
高中历史
单元
发达
古代
农业
课件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新课标)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新课,高中历史,单元,发达,古代,农业,课件,新人,必修
- 内容简介:
-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农业手工业商业,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农业起源: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等,植主畜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木石锄耕,刀耕火种,马桥文化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稷,黍,粟,麦,豆(菽),麻,稻,桑,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精耕细作的含义,2、精耕细作的表现,(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农用动力的革命,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一直为后世沿用。,西汉的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种子箱,排种管,开沟器,机架牵引,输种管,特点: 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春秋战国:垄作法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涝 西汉时: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2)、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耙,耱,耕作技术,耙,耱,耱,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3)、耕作制度的发展,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a、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b、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井渠,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井渠法,水转翻车(曹魏),翻车,翻车的模型,唐筒车,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现 代 筒 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漕渠、白 渠、龙首渠,耦犁,耧车出现犁壁,代田法,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一年一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黄梅戏天仙配片断,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三、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形成,1、含义,3、破产,4、性质及地位,5、特点,6、小农经济下的农民,7、评价小农经济,8、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直接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因素:,生产关系因素:,2、形成,时间:,原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3、破产:,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因为是集体劳动,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3、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评价小农经济,消极性 (1)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3)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