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7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440078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专题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王安 变法 课件 新人 选修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变法,课件,新人,选修
内容简介:
第 2 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常常发生矛盾。,(2)有利条件。 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内容及作用:,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及卓识,冲破阻力。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2.什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 提示:(1)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2)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三冗”问题。 “两积”局面。 内忧外患。 (2)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锐意改革成为领导者。,2.措施及作用:,3.历史作用: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历史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病、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更要注意用人。,1.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提示:(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按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 (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2.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 提示: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于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众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主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典题例证1】(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第一问;第二问据“仰慕中国文化”等回答。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要点突破】 一、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鲜卑族拓跋部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导致民族矛盾尖锐。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主题2 王安石变法 【典题例证2】(2013山东文综t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第(1)题借农村老妪之口向世人展示了新法存在的问题,如材料中提到的免役法,出发点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在材料中却出现了农民交钱后仍然服役和吏胥里保吃拿要的社会现象。第(2)题关键是对话本的史学价值准确定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的真实性就需要借助其他史料辨析验证。,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要点突破】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善终)。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6)都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不同点:,1.(2012山东文综t3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解析】第(1)题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第(2)题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正光(520年)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调动能力。第(1)题需通过材料归纳实行均田制的原因,结果应该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归纳。第(2)题对这种史学观点应该正确认识,结合史实进行论证。,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该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汉化等措施,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说过:“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平城僻处塞上,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至于平城自作为京都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众,粮食供给难免发生困难。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材料二孝文帝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族人以一种新刺激。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解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回答。第(2)题回答要全面,材料指出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带来的消极影响,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积极影响。,答案:(1)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统治中原的需要;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小改革阻力;摆脱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和威胁。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使之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4.(2014河南三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主要从平抑物价、稳定社会、增加政府收入、互通有无、加强经济联系等角度着手分析作用;而王安石变法理财方面与桑弘羊理财措施最接近的就是市易法,结合所学,很明显对桑弘羊的均输法和平准法都借鉴了。第(2)题据材料“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我们可知王安石理财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第二问结合所学利用两分法来谈认识即可。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部分负担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这是其消极影响。,答案:(1)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加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新华网2013年7月10日报道,大兴安岭嘎仙洞山壁上再次发现了北魏早期的石刻文字,这有助于人们重新解读这段历史。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是() 社会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尖锐 人民起义不断 争权夺利频发 a. b. 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魏初期的社会危机主要来源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而不是争权夺利,因此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名师指津】北魏前期统治危机的本质和影响 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固然是拓跋贵族所不了解的,可是基于这些矛盾产生的统治危机却是他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而正是由于各族人民的斗争才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2.(2014北京西城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三长制,使苞荫户口、逃避赋役的现象避免。说明当时社会上存在隐匿人口和逃避赋役的现象。,3.(2013徐州模拟)北魏孝文帝曾经对一种制度实行的效果 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指的是 () a.均田制的实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c.整顿吏治增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是比喻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这是推行三长制的积极影响。,4.(2014北京海淀模拟)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 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 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 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解析】选a。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均田制的内容,所以a正确。b错在“刊印”上,我国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年间的金刚经。c错在长江流域,因为北魏的统治区域没有到达长江流域。d错在“创制翻车”,因为这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题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少数民族强化对汉族统治的角度分析。,【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并不是要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因其本身属于皇族,地位已经很高了,因此a错误;改汉姓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无关,排除b;仅改汉姓也不会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排除d;改姓的目的是强调“魏之先出于黄帝”,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6.2013年4月16日凤凰网撰文云冈石窟:拈花一笑千年一瞬 的信仰,认为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出汉化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中“佛像汉化”实质上反映了北魏时的民族融合,a发生在西汉末年,b、d和题干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7.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选d。本题并非考查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具体作用,而是重在突出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之后,对整个国家发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因而,相对于经济文化交流而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更为重要。故d为最佳答案。,8.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入不敷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宋朝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兵将分离,形成积贫积弱局面。,9.(2012四川文综t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b.c.d.,【解析】选d。“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的意思是“黄河以北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劳动成果全都上缴朝廷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讥讽了北宋王朝靠搜刮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显其志”。“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兴盛的时期。诗人将国富兵强的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故正确。冗兵冗官虽是北宋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诗歌不是针对这一问题,故错误,明显是对诗歌的错误解读。,10.(2013合肥三模)“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钱贷民”即把钱贷给老百姓,这是青苗法的内容。题干所反映的是青苗法执行过程中的弊端。,1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属于理财方面,因此“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2.(2014北京海淀模拟)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 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 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解析】选d。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因而选d较合适。a农田水利法是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免役法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1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革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解析】选b。科举制是隋朝开始设立的,与商鞅变法不符,排除a;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排除c;商鞅变法时改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而王安石变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秦已确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d。在农业生产方面,商鞅实行的奖励耕织,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故选b。,二、非选择题 14.(2014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徐文明十一世纪的王安石,(1)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的措施及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司马光就只有节俭一法了”概括;第(2)题回答王安石变法中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理财措施。,答案:(1)王安石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百姓需求,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司马光主张通过增税和节俭的办法增加政府收入。 (2)实行青苗法,提高政府的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440078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