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doc

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打包13套)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打包13套.rar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十三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八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世纪 ~18世纪中期).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九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18世纪中期~20世 纪初).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doc---(点击预览)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秦汉.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9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451286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7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7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打包13套) 各地 高考 历史 试题 汇编 打包 13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打包13套),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打包13套),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打包,13
内容简介: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考点导图】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3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5)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四、选修内容1(选修一)戊戌变法。2(选修二)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主题一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政治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1)试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解题思路第(1)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第(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答案(1)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主题二从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请回答:材料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解题思路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来看,它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从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因此“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另外,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不是辛亥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答案批驳: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主题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发展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1)从地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2)从部门分布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3)从实力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4)从产生原因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2历史作用(1)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3)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请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中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题思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归纳。经济方面主要是推动经济近代化,政治方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文化方面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国思想的启蒙。答案民族工业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主题四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反封建的差异及局限性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掀起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1差异(1)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2)革命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3)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的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局限性(1)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即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2)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民主思想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3)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问题探究】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2)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解题思路第(1)问态度的变化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回答即可。变化的原因则应该注意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剧烈变化。第(2)问由臣民到国民的变化属于由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的转变,结合当时促成这种变化的事件回答。第(3)问回答出三方面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2)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3)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通史排查真题对点知识点一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12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调动知识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答案d2(2011重庆高考)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 b1895年c1898年 d1906年调动知识材料强调的是“扶清灭洋”,所以该起义应与义和团运动有关;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义和团运动。答案c知识点二辛亥革命3(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辨别选项a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c项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d项“反朝廷、反鞑子”体现不出反帝。答案b4(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审题关键“空壳”“辛亥革命成果”。答案d知识点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5(2013福建高考)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审题关键19121915年。辨别选项a项在三大改造完成后;b项在19世纪末;d项开始于1915年。答案c6(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调动知识甲午战争后出现兴办实业热潮,冲破了传统的“商为末业”的观念。辨别选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无从体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知识点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2013浙江高考)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辨别选项a项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b项开先例的是昭文新报;c项短时间内销量增长4倍左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d项夸大了影响。答案c8(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材料信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答案c知识点五维新思想9(2013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理解题意材料意思是“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答案a10(2012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并不在中央”。答案d知识点六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2013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支持“没有全盘反传统”“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答案d12(2013天津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调动知识李大钊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史实依据新纪元一词应指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审题技巧“变化”可从学习苏俄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回答。答案(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知识点七三民主义13(2012海南高考)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材料支持“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审题关键1918年。答案c模块排查线性题组政治模块题组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理解题意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答案c2下图为英、德、意三国营盘遗址。山海关城南有作为兵营的日本营盘、法国营盘、比利时营盘、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和英国营盘的遗址。这六国营盘应该出现于() 英国营盘 德国营盘 意大利营盘a南京条约签订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史实依据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答案d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主要依据“西化”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反西化”是指义和团运动“灭洋”;“现代化”是指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答案d4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写道:“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士兵)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材料主要说明了()a辛亥革命是一种民众的联合b辛亥革命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辛亥革命与民众没有关系材料信息“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答案c经济模块题组5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第一时期18731894年第二时期18951913年商办设厂数53463资本(千元)4 69790 801资本所占比重9.6%41%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1986资本(千元)16 19629 469资本所占比重33.1%13%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d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理解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对比。辨别选项b: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后;c:民族资本始终没有占支配地位;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体现在革命性与妥协性上。答案a6杨德才教授言及近代某次战争时说:“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材料所说的“这场战争”的后果是()a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的方案 b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洋务派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运动d国民政府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审题关键题干所述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7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是一位实业家。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最为红火”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审题关键“1916年”“主要原因”。答案c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材料信息“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答案a文化模块题组9不过他们是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的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他们”中可能有()a李鸿章 b孙中山c康有为 d陈独秀关键信息“倾向改良”“改革儒家文明”。答案c10“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理解题意“为人民求幸福”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 11陈独秀于1919年撰文提出:“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中国,陈独秀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拥护“德谟克拉西”表明陈独秀是宣传伸民权的第一人c拥护“赛因斯”就是提倡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d“两位先生”超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流血难免辨别选项a:应为李大钊;b:维新派和革命派也宣传伸民权;d:新文化运动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答案c12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调动知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历程。答案c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政变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2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印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b项。a、c两项说法有误;d项不是材料要体现的主旨。3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这两人反对。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_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画线部分应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据“人文思潮”“个人理性”等信息可知,该革命(运动)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b、c三项。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信息可知,该革命(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故d项符合题意。5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逊位”这一关键词,可以判断漫画反映了清帝退位。故d项符合题意。6“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下列哪点最贴切()a民主革命第一枪 b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c自由尽是新风尚 d世界风暴新源泉答案d解析本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应该把它放在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中去分析,作为被压迫地区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世界风暴新源泉最贴切。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 824 000270 7171920年1 759500 620 000557 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表格反映的时间是在民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在政治上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物质基础。8从中国近代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国人希望能够重整海军,扬我国威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 bc d答案b解析从火柴商标上的“救国”“中华民国利兴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答案b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说明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项。10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有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也就是维护儒家思想;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不可能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对儒家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而新文化运动则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近代文化,答案为d。11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d苏州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材料中服饰的变化,并非中国的传统服饰,a项不正确;材料描述的主要是女界学生、少年学生,c项表述有误;苏州是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的,d项明显错误;材料现象只是说明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进入民国时期,b项符合题意。12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到,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从材料所述的时间“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表明并非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排除c、d两项;材料所述并非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而是生活习俗的变迁,a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所有否定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观点中,台湾学者张玉法提出的“全民革命论”(或“国民革命论”)无疑影响最大,成果最丰(此论)列举出以下主要理由:“一、资产阶级力量小,所占人口比例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章开沅先生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说”章先生旁征博引,逐条反驳了“全民革命论”,笔者简概如下:“一、资产阶级弱小,但有了新发展(汉冶萍公司),有活动中心(张园)及活动组织(商会),并形成独立力量(拒俄运动收回矿权国会请愿保路风潮)。因此,资产阶级具备了领导革命的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部分大陆学者在“资产阶级革命说”的框架内,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观点,如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革命朱榕指出,辛亥革命实质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摘编自杨开树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辛亥革命的性质述论评价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6分)答案观点一: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理由: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占比例较少,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领导阶级。在辛亥革命中有众多的民众参加,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打包13套)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451286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