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基本组织,第一节 概述 人体组织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一般把这四类组织称为基本组织。 细胞间质对细胞起支持、连接和营养等作用,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等活动。 细胞之间及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为适应某些特殊机能,常形成细胞连接、微绒毛、纤毛和基膜等结构。,教学课件之二,细胞重大生命活动,一、细胞连接: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不同可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又称为连接复合体。 (一)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和心肌闰盘等处。 (二)中间连接(粘着小带)存在于上皮细
2、胞间和心肌间。 (三)桥粒(粘着斑)分布甚广,多见于上皮细胞间和心肌闰盘等处。 (四)缝隙连接(通讯连接)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电镜下柱状上皮细胞微绒毛及细胞连接模式图,缝隙连接(通讯连接)超微结构模式图,二、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一)细胞衣:由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具有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二)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与吸收有关。 (三)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的功能。 (四)质膜内褶: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折入形成,扩大了基底面的
3、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三、基膜(基底膜) 基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PAS反应呈阳性。广泛分布于上皮组织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肌纤维与结缔组织之间,含有半桥粒结构。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透明板、致密板(基板)和网板三层。厚薄不一,有的只有透明板和致密板,无网板。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成分为网状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 基膜对细胞有支持、连接、固着等作用;还是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的半透膜。,半桥粒和基膜超微结构模式图,第二节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管、腔、囊的内表面。 2. 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很少; 3. 有明显的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
4、向体表或管、腔、囊内腔的一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称基底面; 4.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供应; 5. 表皮、角膜、毛囊的上皮细胞间一般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但不同部位的上皮组织功能不尽相同,如皮肤上皮主要是保护作用,而消化管腔面的上次除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腺上皮的功能主要是分泌,生殖腺内的生殖上皮与生殖机能有关等。 一、上皮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根据上皮细胞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和生殖上皮。 根据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层次,上皮组织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上皮又根据细胞的形状
5、(单层上皮)和浅层细胞的形状(复层上皮)可将被覆上皮分为多种。,一、被覆上皮 (一)单层上皮 1.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等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表面;其它:肺泡壁、肾小囊壁层和髓拌降支等处,2.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3.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道、子宫等粘膜上皮,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等粘膜上皮,5.变移上皮: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等粘膜上皮,二、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口腔、咽、食道、阴道等粘膜上皮; 角化:皮肤的表皮,2.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部等粘膜上皮,第二节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后
6、两者称细胞间质,基质为均质状无定形物,纤维呈细丝状。细胞的种类较多,散在于细胞间质中,没有极性表现。 结缔组织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基本组织,如液体状的血液、纤维状的结缔组织及固体的软骨与骨组织等。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作用,并且有营养和防御、保护作用,如疏松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作用,同具有保护、防御功能,血液具有营养作用,并能清除异物和消灭细菌。骨组织构成身体的支架,起着支持和保护用。在机体内各类结缔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也可能相互转化,血液的血细胞经常迁移到疏松结缔组织内,疏松结缔组织积聚大量的脂肪细胞可变为脂肪组织等。,根据其细胞成分和纤维多少的不同,结缔组织可分为: 疏松
7、结缔组织:含多种细胞,三种纤维; 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 脂肪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 网状结缔组织:合网状细胞网状纤维; 软骨组织:含有软骨细胞和丰富的纤维。 骨组织:含骨细胞、骨纤维; 血液:含血细胞、纤维蛋白原。,一、 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 .成纤维细胞:机能静止时称纤维细胞,二者可相互转化;可合成间质中三种纤维和基质中的蛋白多糖、糖蛋白等成分。 2.巨噬细胞:分固定和游走两种,固定的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在炎症或异物等刺激下,固定的可转化为游走的巨噬细胞。主要机能:具趋化性和定向运动功能;吞噬作用;合成和分泌作用;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3 .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8、 4 .浆细胞:主要分布在病原菌易侵入部位,主要功能是合成、贮存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 5 .脂肪细胞:最常见的是单泡脂肪细胞,多沿血管单个或成群分布,合成贮存脂肪。 6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在炎症或创伤修复过程中,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二)纤维分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三)基质,疏松结缔组织,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三种纤维,二、致密结缔组织,三、脂肪组织,四、网状结缔组织,五、软骨组织 分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六、骨组织(一)骨的组织结构1 骨基质:由有机和无机成分构成。有机成分主要是骨胶纤维(胶原纤
9、维)90%和少量无定形凝胶状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成分是羟磷灰石结晶Ca10(PO4)6(OH)2 。骨胶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骨板。 2 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有骨细胞性溶骨作用,使骨盐溶解,血钙升高。 3 破骨细胞:常位于破骨和骨改建的骨组织表面,具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骨单位横断面模式图,(二)长骨的组织结构,1. 骨松质:位于骨骺和骨髓腔面,骨小梁间的空隙内充满红骨髓。 2. 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和骨骺外表 (1)环骨板:内、外环骨板 (2)骨单位(哈佛氏系统):圆筒状。每个骨单位由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组成。 (3)骨间板:位于骨单位之间的不规则
10、骨板,是骨单位吸收后的残存部分。 3. 骨膜: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分别覆以骨内膜和骨外膜。 哈氏管和浮克曼氏管,长骨骨干结构模式图,(三)骨的发生和生长,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1. 成骨的基本过程 (1)骨组织的形成: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合成纤维和基质,细胞埋入间质变为骨细胞,无钙盐沉积的间质称类骨质;钙化后称为骨组织。 (2)骨组织的吸收:破骨细胞的作用。 2. 成骨两种基本方式: (1)膜内成骨 (2)软骨内成骨软骨周骨化软骨内骨化,骨的发生和生长,骨的发生,膜内成骨,幼稚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膜,骨,软骨内成骨,幼稚的结缔组织,软骨雏形,骨,骨的生长,加长:骺软骨增殖、骨
11、化,加粗:骨膜深层的成骨细胞在骨干周围形成新的骨质,软骨内成骨过程示意图,七、血液(一)血浆(二)血液有形成分 1. 红细胞; 2. 白细胞; 3.血小板,第三节 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分布。肌细胞细而长,又称肌纤维,但不同于结缔组织中的纤维。肌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形成显微镜下所见的纵纹。肌细胞能缩能舒,不同于其它所有组织,是机体器官运动的动力源泉。肌肉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收缩,机体的各种动作、体内各脏器的活动都由它完成。,根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种,即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胳肌一由骨骼
12、肌纤维构成,收缩力强、但不持久,其活动受意识支配,属随意肌。 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收缩力强,且持久,但不受意识支配,属不随意肌。 平滑肌由平滑肌纤维构成,收缩力弱,作用持久,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不随意肌。 骨路肌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具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因此也称横纹肌,平滑肌细胞则没有横纹。,一、骨骼肌 (一)骨路肌纤维的一般结构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其结构包括肌膜、细胞核和肌浆(细胞质)。肌纤维膜(肌膜)的外面有基膜紧密贴附。细胞内有多个甚至几百个椭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周缘。 肌浆内含有肌原纤维,肌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肌红蛋白、脂滴、糖原颗粒等。,
13、肌原纤维是细胞的功能结构,呈细丝状,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且每条肌原纤维的横纹皆整齐地排列在同一水平,所以整个肌纤维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带,分别称明带和暗带。用铁苏木精法染色,暗带着色很深,明带着色较浅。 暗带又称A带,明带又称1带。I带的宽度可因肌纤维的不同收缩状态而有差异,收缩时变窄,舒张时变宽;A带在任何状态都保持一定的宽度。,在A带中部有一浅色窄带称H带,H带正中有一条深色线称为M线;I 带中部有一条色深的间线称Z线,肌原纤维每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格12I带十A带十12I带。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二)骨路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
14、维肌 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微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长约15um,直径约14nm、粗肌丝位于肌节中段的A带内,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长约 1um,直径约5um,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因此,I 带内只有细肌丝,A带中部的H带内只有粗肌丝,而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在两侧A带的横切面上可见这两种肌丝的排列关系。两种肌丝在肌节内的这种规则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是肌纤维收缩功能的主要基础。,骨骼肌,光镜结构,超微结构,横纹 暗带 H带 M线 明带 Z 线 肌节,肌丝,粗肌丝,细肌丝,肌球蛋白,杆部,头部(横桥),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
15、肌钙蛋白,双螺旋结构,结合位点,肌管系统,横小管,肌质网,三联体,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细肌丝,粗肌丝,Ca2+,粗肌丝与细肌丝的相互作用,肌管系统,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粗肌丝由许多杆状的肌球蛋白(myosin)分子平行排列聚集而成,肌球蛋白分子呈长杯状而一端球形膨大,其杆部均朝向组肌丝时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于表面,称为横桥(cross bridge)。横桥是一种ATP酶,可结合和分解ATP产生能量,使横桥发生屈伸运动。 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组成;即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或称肌钙蛋白)。后2种属于调节蛋白,在肌肉收缩中起调节作用。,肌动蛋
16、白分子单体为球形,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两条有极性的互相缠绕的螺旋链。原肌球蛋白是由两条较短的肽链绞合成的索,彼此相嵌干肌动蛋白分子链的螺旋沟内。肌原蛋自由3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I、TnT、TnC。肌原蛋白借 TnT而附于原肌球蛋白分子上,TnI是抑制肌动变它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亚单位。TnC是与Ca+结合的亚单位。,2.横小管 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垂直凹陷形成横小管或称T小管,同一水平的横小管在细胞内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横小管的位置因不同动物而异,哺乳动物的模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两栖类的横小管则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
17、奋迅速传到细胞内部。3肌质网 肌质网属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位于肌原纤维之间。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肌质网大致纵行排列,故又名纵小管简称 L小管。但在靠近横小管处,两侧的纵小管各自膨大,并相互吻合连接形成终地(Terminal cisterna)。横小管和两侧的终地共同构成三联体(traid)。三联体是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肌质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泵,有调节肌浆中白Ca+浓度的作用。,二、心肌,闰盘,横纹,心肌纤维纵横切结构模式图,三、平滑肌,四、肌组织的生长与再生 骨骼肌:源于中胚层成肌细胞,再生很差。 心肌:源于间充质细胞,无再生能力。 平滑肌:源于间充质细胞。,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
18、,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它融合了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精神病学,甚至信息科学来研究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奥秘,防治神经和精神疾患,发展模拟人脑部分功能的神经计算机。,第四节 神经组织,在当代的生命科学中,脑科学的发展已令人瞩目。曾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脑科学时代。这种预测并非无稽的臆断。人类智慧对自然的征服在20世纪已达到登使造极的地步,但对于做为产生智慧源泉的人脑的认识,还远未完结。迄今为止,对于人脑产生的很多行为,还不能从机能学和形态学上加以全面解释;对于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人的思想的产生过程和机制,也都还是“未解之
19、迷”。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类对自身脑的研究始终是处于科学前沿的地位。 脑科学研究进展的三大里程碑: 1. 神经元学说 2. 神经元兴奋过程中的离子通道理论 3. 脑成像技术,脑科学研究进展的十大进展: 1. 电生理学 2. 神经递质与受体 3. 神经营养因子的发现 4. 信号转导系统 5. 神经系统发育基因调控 6. 神经系统疾病基因的定位 7. 视觉生理学 8. 学习与记忆 9. 脑超微结构的研究 10. 神经网络理论,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神经元数量庞大,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11个,它们具有
20、接受刺激和迅速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神经元的突起以特化的连接结构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将化学信号或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传给其它组织的细胞,使神经系统产生感觉和调节其它各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瞬息变化。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种经元更多,但不具有神经元的上述特性,它们的功能是对种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等作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内和周围神经的神经节内。神经元的突起则组成中枢神经内的神经通路和神经网络以及遍布全身的神经。 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将这种冲动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发出调整后的信息,
21、通过效应器以产生适应性效应,所以神经系统可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使机体与环境相适应,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neuron) 是特殊类型的具有胞突的细胞。其形态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胞突两部分。 细胞体 神经元的细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多种类型。如校形、圆形、星形、锥体形等,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神经元胞体表面有细胞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细胞核大,呈圆形,位于胞体中央,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内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和线粒体,还有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脂滴、色素等。,运动神经元模式图,多极神经元及突触结构模式图,尼氏体
22、 是胞质中的嗜碱性物质,可被苯胶类染料着色。在大型神经元内尼氏体呈块状分布,在小型感觉神经元内尼氏体呈颗粒状分布于周围电镜观察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与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尼氏体可合成神经元活动消耗的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呈细丝束,交织成网。电镜下是微丝或微管集合成束,分散在细胞质中,神经原纤维具有支持作用,还与蛋白质、化学递质及离子的转运有关。,胞突 神经元胞突有两种: 树突 是细胞质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突起,大 多数神经细胞具多条树突,但有的神经细胞只有一条。树突内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线粒体等。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类型
23、而异,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内含神经原纤维、线位体及长管状内质网。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分呈圆锥形隆起,称轴丘,此处无尼氏体。轴突分支少,常有侧支与轴突呈垂直分支。末端分支多,形成终未支。轴突的功能是把由胞体发出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腺细胞。,(二)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形态多样,不仅胞体形状不同,胞突的长短也不一致。 1.按胞突的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 只有一个胞突,胞突从胞体伸出后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其它组织和器官,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称中怄突. 假单极神经元的这两个分支,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枢突是轴突,周围突是树突。这种神经元位于脑、脊神经节内。 双极神经元
24、胞体有二个胞突,从胞体两端伸出,即一支树突,一支轴突,如视网膜和嗅粘膜的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胞体上有多数胞突,树突一般在三条以上,但轴突仅有一条;树突数量多可扩大神经元间的联系,如脑皮质、脊骰灰质及植物性神经节的神经元。,2.按神经元的机能分类,感觉神经元(或传入N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肌肉、粘膜等处接受体内、外刺激,将其冲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性神经节内,把神经冲动经轴突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中间神经元(或联络神经元) 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愈
25、进化,中间神经元愈多。人神经系统中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内的复杂网络。 3.根据神经元传递信息所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示意图,二、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间的机能接触点,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触点,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送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其机能活动依赖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神经元发出的冲动可传递给多个神经元,同样一个神经元可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冲动。神经元之间的接触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有: 轴树突触:一
26、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接触。 轴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接触。 轴轴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接触。,突触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者之间宽约15一30nm 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均比一般细胞膜略厚,这是由于其胞质面附有一些致密物质、在突触扣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和神经原纤维等. 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不同的神经元,其突触小泡含的化学物质不同,如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突触小泡含有乙酸胆减,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和
27、肾上腺素。,突触前膜上含电位门控通道。突触后膜上则富含受体及化学门控通道,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终末时,即触发突触前膜上的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引起Ca+内流,促使实触小泡附于突触前膜上通过出胞作用将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经过扩散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引起与受体偶联的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相应离子进入或出突触后膜,从而改变突触后膜两侧离子的分布状况,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变化,进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或非种经细胞)的活动。,三、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1. 星形胶质 2. 少突胶质 3. 小胶质 4. 室管膜细胞: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表面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28、 1. 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形成髓鞘。 2. 卫星细胞,四、神经纤维和神经,(一)神经纤维:主要由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轴索)及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雪旺氏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 有髓神经纤维 轴索外包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和一层施旺鞘(或神经膜)。髓鞘与神经膜是一个神经膜细胞的两个部分,神经膜是细胞含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部分,髓鞘是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反复缠绕在轴索周围形成的多层膜结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距离,髓鞘便有间断,此处变
29、窄称神经纤维节或郎飞氏结。两个郎飞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段。一个神经膜细胞构成一个结间段的髓鞘和神经膜。 电镜观察髓鞘是由脂类分子和蛋白分子相互交替作同心园排列,形成明暗相间的板层结构,板层是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呈螺旋形卷绕轴索形成的。暗板层密度大,由神经膜细胞二层胞膜中间的蛋白分子层组成;明板层密度小。由神经膜细胞二层胞膜中间的脂类分子层组成。构成髓鞘的细胞膜没有钠泵和离子通道。这样使有髓鞘包裹的轴突部分离子不能通过。,2. 无髓神经纤维 轴索外面没有髓鞘,仅被神经膜所包裹,神经膜细胞连续地包在轴索外表,无髓神经纤维无神经纤维节,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嗅神经或部分感觉神经纤维属于无髓神经纤维。 3
30、. 神经纤维的分类:按周围神经纤维的直径及传导速度分为A、B、C三型。 (1) A型:122m,5120m/s,恢复慢 (2) B型:13m,315m/s,易恢复 (3) C型: 0.31.6m,2m/s,再生较快 (二)神经:指中枢以外神经纤维束。,五、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外围突的终未部分。神经元通过神经末梢与器官和组织发生联系,把动物体内外的刺激传递给神经元,或者把神经元上的冲动传到其它组织。 (一)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未部分,该终未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 感受器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外感
31、受器 主要分布在体表皮肤,感受外来的各种刺激,如冷、热、痛、触、压等。,内感爱器 主要分布于体内脏器和血管壁,感受来自内脏和血管的刺激。 本体感受器 分布在骨骼肌、关节及肌腱,接受来自这些部位的刺激 1. 游离神经末梢 是一种 结构较简单的神经末梢,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失去雪旺氏细胞,终未段反复分支直接穿行于组织细胞之间分布于皮肤的表皮、粘膜上皮、浆膜、肌膜以及结缔组织等处。主要机能是感受冷、热、轻触和疼痛刺激。,2.触觉小体 呈卵圆形,周围包有结缔组织被囊,被囊内含有横列的扁平细胞触觉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被囊前先失去髓鞘,进入被囊后,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触觉细胞之间。触觉小体分布在皮肤真皮、手指掌侧的皮肤内最多、触觉小体的功能是感受触觉,其数量可随年龄增长渐减。 3. 环层小体 呈园 或卵园形小体,被囊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有髓神经纤维进人被囊前先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索进入被囊后,穿行于小体中央的圆柱体内。环层小体分布很广,在手掌、足跖的真皮深层较多、还分布于骨膜、胸膜、腹膜及胰腺等处。环层小体的功能是感受压觉和振动刺激。,4. 肌梭 肌梭是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肌梭表面包有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