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_第1页
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_第2页
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_第3页
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_第4页
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床医学系中医学教研室,谭泽明,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一)-藏象与藏象学说,中医认为人体: 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 结合六腑、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 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二)-藏象与藏象学说,藏象: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 体外部的表现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三)-藏象学说的产生,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

2、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五)-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2 .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 主要组成部分。 3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 基

3、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 物质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六)-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联系临床辨证论治,脏腑是一个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综合概念,在临床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如:心功能-主血脉 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若心功能不足(阳气虚) 推动无力,胸痛,脉细弱等, 治疗上补益心气,选用参附汤。 注意:中医脏腑是不仅仅是一个 解剖 学上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 生理病理学 的综合概念!,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总论(七)-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

4、心的整体观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密切联系临床辨证论治,第一节 脏腑,要求 1 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熟悉五脏的系统联属。 3了解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一节 脏 腑,一) 心 胸腔 ,外有心包。 五脏之首,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功能,(1) 心主血脉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生理 三条件 四征象 心气 充沛 面色: 红润 血液 充盈 舌色: 淡红滋润光泽 脉管 通利 脉象: 和缓有力 胸部: 舒畅,第一节 脏 腑 五脏,病理,心气 不足 面色 淡白无华或青紫 血液

5、亏虚 舌色 苍白或瘀斑瘀点 脉管 不畅 脉象 细弱或细涩结代 胸部 闷痛或刺痛 心气为主导作用,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 心主神志,主神志(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 神志: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有接受外来信息,作出反应的能力 “任物者谓之心”,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工作。,例 心血 心神

6、日间:精神恍惚 不足 失养 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夜间:难以入睡、梦扰不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 心的生理联属,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合脉指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 开窍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其华在面面部的血脉较为充盈,心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3、心的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使人的生命活动生化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心气与夏气相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心与南方、热、

7、火、苦味、赤色等有内在联系。,心与小肠的功能示意图 肺 生 克 主 神 志 火 脾 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 肝 开 窍 于 舌 肾 小肠 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二)肺,肺系:气道,咽喉,鼻。 胸腔高位,左右各一,为“华盖”,为“娇脏”。 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1 肺的主要功能,1) 肺主气、司呼吸 肺有主持人体之气的功能,包括呼吸和一身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肺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肺主一身之气:全身之气都归属于肺。 宗气的生成 清气(肺) + 水谷精气(脾胃) 宗气的功能 走息道而司呼吸 贯心脉而

8、行气血 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宣发 宣发:宣布发散。 生理 排出浊气(体外) 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全身,外达皮毛) 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排出汗液) 病理 风寒袭肺 肺气不宣 表现:恶风或恶寒,咳嗽,痰稀色白, 鼻塞流涕,无汗,或胸闷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 肺主肃降,肃降:清肃下降。 生理 吸入清气 向下布散清气、水谷精微和津液(全 身) 输送水液(膀胱) 肃清呼吸道的异物 病理 肺失肃降 表现:气促,咳喘,咳痰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肺主宣发和肺主肃降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

9、,功能正常 气道通畅,呼吸正常,全身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功能失调 肺失宣降 胸闷、咳喘、咳痰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 肺通调水道,肺对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生理 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汗液排泄 水液输送膀胱 病理 肺失通调 水液停聚 表现:痰,饮,水肿。,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肺为十二经脉运行的始终。 主治节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第一节 脏

10、腑.五脏,2、肺的生理联属,(1) 肺在志为忧(悲) “悲则气消” (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人身之表,抵抗外邪的屏障。 依赖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3)肺开窍于鼻 (鼻为呼吸之门户) 鼻的功能:主司嗅觉,助发音。 (4)肺在液为涕 肺热 涕黄浊 肺寒 鼻流清涕 肺燥 鼻干,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3、肺的特性,1 )肺为华盖: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的作用。 2 )肺为娇脏: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 3 )肺喜清肃:清肃,即清洁、凉润、肃清。指肺具有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故有“清虚之脏”的说法。 4

11、)肺气与秋气相应:肺气旺于秋,肺与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肺与大肠功能示意图 心 生 克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外合皮毛 脾 肺 主啸降通调水道 相表里 肝 开 窍 于 鼻 大 肾 肠 吸收水分排汇糟粕,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三)脾,膈下,位于中焦。 五行属土,与胃相表里。 脾胃共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1. 脾的主要功能,(1) 脾主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 运:运输、运送。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 其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生理 运化正常 气血生

12、化有源 全身营养充分 维持生理活动 病理 脾失健运 消化、吸收和输布障碍 纳差 腹胀 便溏等 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 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生理 吸收布散水精 全身 转输多余水液 肺 汗 肾 尿 病理 脾虚湿困 湿、痰、饮形成 痰饮咳喘、腹泻、水肿等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脾主升清 升:上升。为脾气的运动特点。 生理 运送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 升提内脏,使之不下垂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 病理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

13、腹胀泄泻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 内脏下垂,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 脾主统血,统:统摄,控制。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以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 脾气充盛 气的固摄作用正常 不会出血 病理 脾不统血 表现:出血。如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脾的生理联属,(1)脾在志为思 “思伤脾”、“思则气结” (2)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相关。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反映脾气的盛衰。 脾气健运 食欲正常 口味正常 口唇红润光泽 脾胃气虚 纳呆 口淡乏味 口唇

14、苍白无华 (4)脾在液为涎 涎:口内津液中较清稀的部分。 功能:保护口腔粘膜,湿润口腔,帮助消化。,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3、脾的生理特性,1 )脾宜升则健:脾位于中焦,上为心肺,下乃肝肾,故而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功能正常。 2 )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也就是说脾对湿邪有特殊性。 3 )脾气与长夏相应: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一定内在联系。,脾与胃功能示意图 心 生 克 主 运 化 统 血 肺 脾 主肌肉四肢 开

15、窍于口其华在唇 肝 相表里 胃 肾 受纳腐熟水谷 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四、 肝 腹部,横膈之下,位于下焦,为“刚脏”。五行属木,与胆相表里。,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1) 肝主疏泄 疏:疏通,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 泄:发泄、升发,使气散而不郁。 肝主疏泄:肝具有主升、主动、主散 的生理特点,能调畅全身气机,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 调畅气机,气机:气的运动,即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的概括。 生理 气机调畅 气的运行正常 血液运行正常 津液运行正常,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病理 肝失疏泄,功能 肝气 气 循行

16、部位:胀痛不适 减退 郁结 血 血瘀:刺痛 肿块 (不及) (气结) 津 痰:痰核 梅核气; 水:水肿 功能 肝气 气:目赤 目胀痛 易怒 亢进 上逆 血:吐血 咯血 甚至昏厥 (太过) (气逆),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调节情志,生理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促进血液运行精神愉快,情志正常肝失疏泄 气机失调,气血紊乱,情绪波动,心烦易怒,抑郁寡欢,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促进消化:,生理:肝能疏泄 脾胃升降自如 消化 气机调畅 胆汁分泌排泄正常 正常 病理:肝失疏泄 脾胃升降、失常 消化功 气机不调 胆汁分泌排泄失常 能紊乱,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疏通水

17、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还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调理冲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亦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生理:男子精液排泄正常,女子月经、排卵正常 病理:男子排精不畅,女子月经紊乱,甚则痛经,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藏血 贮藏血液,制约肝阳,保证正常疏泄, 防止出血。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归于肝,以养肝。 肝藏血不足,血液亏虚,筋目失养,头昏目干,肢麻,月经量少,闭经等。 肝不藏血,血液妄行而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肝的生理联属,肝志为怒:肝主疏

18、泄,调畅气机,怒则气上,过怒伤肝。 其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血充盈,筋强力壮, 运动自如,爪甲坚韧,红润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爪甲不荣,肢麻、震颤,抽搐、反甲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开窍于目:肝的精气通于目,肝经直联目系,目的视力,依赖肝经气血濡养。 精血充足,视觉清晰,眼球活动自如 精血不足,视物模糊,各种眼症,目黄,斜视,天吊等 泪为肝液: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为肝液 营养 湿润眼 保护眼,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3、肝的特性,1 )肝喜条达:肝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 )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

19、亢易逆,其性刚强。 3 )肝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4 )肝气与春气相应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肝与胆功能示意图 肺 生 克 主 疏 泄 藏 血 心 肝 主筋其华在爪 相表里 肾 开窍于目 胆 脾 贮藏排泄胆汁,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五)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 一,五行属水,足少阳肾经属肾 络膀胱,故肾与膀胱相表理。,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是肾具有摄纳、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

20、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肾所藏的精,先天之精享受父母: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生殖的功能。 后天之精饮食化生的精微物质,用以营养脏腑,维持人体的生命。,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营养,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 肾藏之精肾精,精能化气肾气肾中精气,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能力,主要是肾中精气肾气起决定性作用。,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

21、起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推动、兴奋和化气的作用。 先天之本: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对肾精功能的论述: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22、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肾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注:天癸: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可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这一段论述还有一个特点以齿、骨、发的生长壮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和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科学价值。 所以,在病理上,肾藏精功能失常,肾精亏少,则 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先衰,齿摇发脱; 肾藏精功能异常,则 生殖能力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迟来,不孕。,

23、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这一功能是通过肾中精气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 肾阴、肾阳来实现的。肾阴、肾阳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明确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而概括的两个方面。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故又称元阴、真阴。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照的作用,故又称元阳、真阳。肾阴、肾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由于某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则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肾阴虚,可见:内热、眩晕、耳呜、腰膝酸软、遗精、虚而有热;肾阳虚可见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痿软,小

24、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舌质淡等。虚而有寒如果显寒象或热象,则一般称为肾气或肾精亏损。,由于肾阴和肾阳是互根互用的,肾阴和肾阳,均是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肾的阴虚或阳虚,实质上均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累及肾阴,从而形成阴阳两虚证。由于肾阳和肾阳是各个脏腑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它各脏腑的阴阳失调。如:肝失去肾阴肝阳上亢;心失肾阴的上承,可引起心火上炎;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等肺肾阴虚之证;脾失去则可出现五更泻泄,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证、反之,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

25、精气导致肾的是“久病及肾”的理论依据。,主水:肾具有主持与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主水 水饮入胃脾运化转输肺宣发肃障三焦决渎肾的气化清者运行于诸脏,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气必须下达及肾,然后才能敷布于全身,因为肾上连于肺,肾之经脉上行贯入肺中,所以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 肾阳充足,摄纳正常,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肾阳不足,摄纳无权,呼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2、肾的生理联属,肾志为恐:过度惊恐则肾气下沉

26、,藏精不固,可致二便失禁,故过恐伤肾,恐则气下,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其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生髓 a .骨髓,居骨中,充养骨 生长发育支架、造血、精血同源 b. 脊髓脊髓通于脑,脑为髓海,与思维相关 肾能生髓,“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的生长和坚固亦赖肾气的充养。 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以养发,精足血旺,发黑而润泽,故说“发为血之余”发的生机根于肾,故发为肾之外候。,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充养: 开窍于耳:肾精充足,听觉灵敏,肾精亏损,耳鸣耳聋 开窍于前阴:排尿赖膀胱气化正常,气化失常,生殖功能下降,生殖赖生殖功

27、能正常。 开窍于后阴:脾得肾煦,大便正常。,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脾失肾煦,大便异常,泄泻或便秘。 唾为肾液,唾为口液中稠厚的部分,肾藏精,主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肾液可循肾脉上注于舌下而为唾,以润泽口舌。 附:命门生命的根本之意,与肾的生理功能是一致的。,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肾的生理特性,1 )肾主闭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精宜藏不宜泻,肾火宜潜不宜露。故曰封藏之本”。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念。故治肾多言其补。 2 )肾气与冬气:相应肾气旺于冬季,肾与北方、寒冷、水、咸、黑等有内在联

28、系。,肾与膀胱功能示意图 心 生 克 主藏精发育生殖 主水 纳气 气化 肺 肾 主骨生髓通脑其华 在发 脾 相表里 开窍于耳司二阴 膀 肝 胱 贮藏排泄尿液,第一节 脏 腑,第一节 脏 腑 五脏,名词解释: 肾藏精、肾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气、精气、肾阴、肾阳、后天之本、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心藏神 简答题: 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 分别阐述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有哪些 简述五脏的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五脏思考题,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怎样理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怎样理解“肾为先天之本”?,五脏思考题,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29、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受纳腐熟水谷 “泻而不藏” 传化排泄糟粕 以通为用,1、胆的生理功能,贮存、排泄胆汁 生理: 肝的精气_生成胆汁_助消化 疏泄功能_控制调节胆汁_排泄,六腑,病理: 肝气_胆汁_胁胀痛 厌油腻肝疏泄 郁结 郁滞 腹胀 便溏 失常 疏泄_ 胆汁_上逆:口苦吐黄苦水 太过 外溢:黄疸,六腑,肝与胆的关系,一脏一腑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两者在生理、病理上互相联系 生理上: 肝疏泄 胆汁生成 助消化 正常排泄,六腑,2、胃的生理病理 上脘-胃的上部包括贲门胃脘 中脘-胃的中部包括胃体 下脘-胃的下部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

30、,六腑,1、主要功能 (1)受纳与腐熟水谷 受纳:接受、容纳 腐熟:初步消化,将食物变成食糜 (2)主通降 指胃具有使食糜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生理作用。与脾的升清相互为用。 “胃宜降为和”,六腑,饮食物 口 胃 精微 受 清 吸收营养 纳 受盛 水液(脾) 全身 小肠-泌别 腐熟 化物 食物残渣粪便 浊 (大肠) (胃气降浊) 多余水分尿液 (肾),饮食物消化代谢过程示意:,六腑,病理: 胃气郁滞:纳少厌食 胃脘胀痛 胃失_ 嗳腐吞酸 便秘通降 胃气上逆:嗳气 呃逆 呕吐,六腑,脾与胃的关系,一脏一腑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脾的经脉属脾而络胃 胃的经脉属胃而络脾,六腑,

31、两者在生理上紧密联系, 病理上互相影响 共同完成对饮食物 脾-主运化 主升清 的消化、吸收及其精胃-主受纳 主降浊 微的输布,以营养全 身。同称“后天之本”病理上: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六腑,3、小肠的生理病理,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盛纳 小肠能接受胃初步化物:消化、化生 消化的饮食物,进 一步在小肠消化 2、泌别清浊 泌:分泌小肠将消化的饮食物,泌成清别:分别 浊两部分,吸收清者排泄浊者,六腑,饮食物 口 胃 精微 受 清 吸收营养 纳 受盛 水液(脾) 全身 小肠-泌别 腐熟 化物 食物残渣粪便 浊 (大肠) 多余水分尿液 (肾),饮食物消化代谢过程示意:,六腑,病理: 食物停滞:腹胀,

32、腹痛,腹泻 小肠功能 失调 清浊不分:小便短少,泄泻,六腑,心与小肠的关系,1、一脏一腑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两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如: 心有实火热移于小肠(尿少热痛) 小肠有热循经上炎于心(心烦,六腑,大肠,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与肺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六腑,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与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生,在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可及时自主的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与肾的气

33、化功能密切相关。,六腑各论,三焦(一),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六腑各论,三焦(二),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六腑各论,三焦(三),三焦分部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主要功能: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中焦:膈以下

34、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主要功能: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主要功能:泌清别浊,排泄糟粕。,六腑各论,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本节重点讨论脑与女子胞,奇恒之腑(一),脑,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生理功能: 主精神活动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与脑有关。 主感觉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一般感觉。,奇恒之腑(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位于小腹,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 主月经 月经来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肾中精气,冲、任二脉及心肝脾三脏

35、密切相关。 主孕育胎儿 主生理性的带下,分泌阴液,润泽阴部,奇恒之腑(二),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2)了解精、气、血、津之间相互联系,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 产物 精 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维持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 生殖,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一、气,(一)概念 气 宇宙由阴阳二气构成,构成宇宙的基本物 质如 天气、地气。 宇宙间一节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而产生。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水谷精气,清气) 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具有很强活动力的精微物

36、质。,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二)生成与运动:,肾中精气享受父母,生来俱有, 1、生成 先天获得。 水谷精气脾胃从饮食化生水谷精 微。 自然清气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机 运动正常气机协调,气机健运。 运动失常气机失调,气失健运。,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运动形式:,升:气由下而上运动为“升”。 降:气由上而下运动为“降”。 出:气由体内向体外运动为“出”。 入:气由体外进入体内为“入”。,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激发、推动人体生长、发 育 及脏腑功能活动。 激发、推动人体血液的生 成与 运行、津液的 输布及排泄。,第二节

37、 精、 气、血、津液,2、温煦作用 维持体温。 温煦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温煦血液与津液的正常运行 3、防御作用 护卫肌表,拒邪入侵。 驱邪外出,康复机体。,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4、固摄作用 对体内液态物有统摄、控制作 用。 对脏器有定位作用。 对冲任调节。 5、气化作用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 理变化。如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与互转。某些脏腑生理 功能活动,尿生成。,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四)气的分类:,1、元气:“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之气。 来源: 根源于肾,享受父母,肾中精气化 生,依赖后天之精充养,借三焦通 道通达全身。 分布:借三焦为通道通达全身。

38、 功能:激发、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激发、推动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2、宗气:“大气”积于胸中之气,“上气海”。 来源:肺吸入清气+脾化生水谷精气 宗气 积于胸中 分布 聚集于胸中(腹中)上出咽喉,贯注心脉 下蓄丹田(气海)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 功能:上出咽喉,促进肺司呼吸 贯通心脉,以推动心血的运行。,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3、营气:“营气”“营血”“营阴”。,来源: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 精纯部分所化生。 营气+津液 血液 在脉中经气的赤化 功能 营养 滋润全身 化生血液 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分布:循行于血脉之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第

39、二节 精、 气、血、津液,4、卫气:“卫阳”,来源: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中的慓悍之气,刚强部分运行于脉外而生。 分布:行于脉外,注流全身各处。 护卫肌表,抗邪入侵。 功能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调节控制肌腠开合 汗 尿,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二、血,(一)概念 血 循行于脉中红色具营养性液 态物。 构成人体与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二)生成:血液 营气+津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 水谷精微化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精化血,肾精输于肝、肝作用化血,骨造血。,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三)功能 1、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维持生命的重要物。

40、2、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四)循行:,血液沿血脉循环不息的周而复始循行。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基本动力。 2、肺主气:主宣降,朝百脉,周身血液汇聚于肺, 肺主宣降将血液布散于全身。 3、脾统血:脾气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 4、肝藏血;肝藏血液与调节血量。 5、肾藏精 肾化气 肾气 肾阴 全身阴阳之根 肾阳 影响血行,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三、津液,(一)、概念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维持人体生命的基础 清稀者运行于周身体表,分布于肌 肤之间,温润肌肉,充养皮肤者 为津。 质地粘稠,徐行于体内,灌注于骨

41、 腔,流注于脏腑,补益脑髓,濡养 空窍者为液。,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1、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容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泌浊”然后上输于脾,经脾运化而成。,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2、输布: 脾转输 升清于肺。 作用 直接向四周布散,灌注于五脏 肺主宣 宣发到头面,经体表, 降通调水道 肌肤 汗 宣降到内脏:肾,膀胱尿 体外 肾主水,主持调节 清者复归于肺, 参与水液代谢 水液代谢 浊者下输膀胱 尿 体外,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三)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 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肉 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滋养脏腑 输注于孔窍的津液能

42、滋润口,眼,鼻等 渗注于骨髓的津液,充养骨髓,脊髓 2、津液为血液组成部分。 3、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4、搜集废物,排泄废物。,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血,营气+津液 血液 1、气为血之帅 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血行。 气能摄血,脾气统摄血液 不溢脉外。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 血能生气,血是功能活动的 基质,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2、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输布与排泄的动力。 3 、气能摄津:气固摄作用、控制、调节津液的排泄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4、津能载气:津液为气之载

43、体、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三)血与津液的关系:,1、津血同源 血与津液同属阴,来源于水谷精微具有营养,滋润全身作用 2、津液为血液组成部分,营气+津液 血液 3、血能生津,水谷精微行于脉外为津液,流注全身,营身滋润全身,失血则津枯。,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名词解释: 奇恒之腑、六腑、三焦、女子胞 精、气、血、津液 简答题: 分别阐述三焦的功能 分别阐述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与气运动有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认为与消化吸收有关的脏腑有哪些 气的运动叫什么 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是哪一脏腑 简述宗气及卫气的功能 简述气与血的关系,复习与思考,要求: (

44、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3)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三节 经 络,第一部分:经 络 一、针灸的起源,第三节经 络,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 论学说。,第三节经 络,1、通过对“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得气-受针者觉得针刺部位有酸、麻、胀 等 感觉,医者在刺手上也会感觉到 有针下沉重、紧涩的 现象。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第三节经 络,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45、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部.,第三节经 络,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第三节经 络,四、十二经脉概念,“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第三节经 络,3、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手三阳经交接。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足三阳交接。 足三阳

46、从头走足与足三阴经交接。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与手三阴经交接。 即:阴 阳 阳 阳 阳 阴 阴 阴 阴阳接四末,两阳在头交,两阴接于胸。,第三节经 络,头 手三阳 胸 手三阴 手 腹 足三阳 足三阴 足,第三节经 络,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始于手太阴经 次于手阳明大肠经 依次传至 足厥阴肝经,再传到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如下: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阴阳两经表里传,手足阳经同名传,足手阴经按阴阳消长传

47、。,第三节经 络,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阴经 阳经 里 表 脏 腑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膀胱经 (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第三节经 络,五、奇 经 八 脉,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蹻脉、 阳蹻脉的总 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 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 道奇行”故称奇经。,第三节经 络,生理功能,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又蓄积和渗灌的 调节功能,第三节经 络,督脉、任脉的概念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

48、“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十四经,第三节经 络,正经与奇经的不同点,正经:与脏腑有络属关系,有表里配合 关系。为气血运行的通路,有沟 通 脏腑、贯通上下、内外,协调 阴阳的作用。 奇经:不与脏腑有直接相连属,没有表 里配合关系。能沟通十二经脉之 间的联系,并有调节和溢蓄气血 的作用。,第三节经 络,六、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 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灵枢.脉度: “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第三节经 络,3、协调阴阳,调节机能平衡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

49、关节者也。”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 不足,阴阳平复。”,第三节经 络,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2、经络、腧穴诊断,第三节经 络,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第三节 经 络,要求: 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第四节 体质,体质 定义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称为体质。 根据:人体在形质和功能,心理方面既有生理 共性,又有差异。 研究体质学

50、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体 质 学 说 概 述,体质学说的研究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及对疾病的影响,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体质学说的范围包含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研究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新型学科。,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的形成 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影响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

51、性。 表现形式:形质、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性。,(二)、体质的构成,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外部形态结构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脏腑功能、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等。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 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志之一。 内部形态结构: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个体不同的形态结

52、构特点决定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包括: 脏腑功能 经络功能 精气血津液功能 体现于: 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等,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心理特征:属于”神”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三)、体质的标志,体质的标志: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体表形态,体格,体型,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身体的功能水平: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

53、: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健康的标志的标志: 形神统一的良好状态。具体有: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

54、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内经:形,质等表示体质之义,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 分类: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 明代张介宾:提出禀赋, 气质,体质概念。 叶天士:直称体质,强调治法须顾及体质。 当代(1970年后):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究体质差异和分类。,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决定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 年龄因素 性别差异 饮食因素 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 地理因素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一)、先天禀赋,先天禀赋:子代出生前在母体内禀受的一切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父母的体质特征遗传于后代使其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 胎儿的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年龄因素,人体的结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