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_第1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_第2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_第3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_第4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5、实验过程: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1、我的猜想: 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 斜面的坡度大小3、不改变的条件: 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 _。4、操作

2、方法: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

3、离)6、实验过程: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四、检验电磁铁磁力与 线 圈 圈 数 关系的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2、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3、检验的因素(变量):线圈的圈数。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20圈;40圈;80圈。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流强度、导线、大头针。6、实验过程:把导线在铁芯上绕2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

4、多少根大头针;把导线在铁芯上绕8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结论:电磁铁线圈的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五、检验电磁铁磁力与 电 流 强 度 关系的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的强度大小有关系吗?2、我的假设: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3、检验的因素(变量):电流的强度(电池的数量)。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一节电池;两节电池;三节电池。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线圈的圈数、导线、大头针。6、实验过程: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一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把导线在铁芯上

5、绕40圈,接上两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三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 (结论:电磁铁的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六、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池的接法、线圈缠绕方向)1、实验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是否有关?2、变量:电池正负极的方向。3、常量:线圈缠绕方向、指南针、铁钉4、实验过程:把线圈缠绕在铁钉上,接上电池后,利用指南针观察钉尖的磁极;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方向,利用指南针观察钉尖的磁极方向;比较两次实验中钉尖的磁极方向,得出结论。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三年级

6、实验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实验过程: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整理器材。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实验步骤: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3、整理器材。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实验步骤: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3、用嘴巴尝(无味道)。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5、整理器

7、材。四年级实验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实验步骤:1、正确折叠滤纸。2、组装实验装置: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8、。6、整理器材。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实验步骤: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6、整理器材。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实验步骤: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

9、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6、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实验步骤: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 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现象: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现象: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

10、纹。5、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6、整理实验材料。五年级实验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实验步骤: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4、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5、整理实验材料。实验二

11、: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实验步骤: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4、整理器材。实验三: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材料: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文具盒等)。实验步骤: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12、)。4、整理器材。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实验步骤: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3、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5、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6、整理实验材料。六年级实验实验一:杠杆的秘密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实验步骤: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

13、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3、实验结论: 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4、整理器材。实验二:轮轴的作用 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实验步骤: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14、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5、整理实验材料。实验三:斜面的作用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实验步骤: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4、整理器材。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

15、,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2分)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5、整理实验材料。方法二: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4、实验结论:改变

16、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5、整理实验材料。(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三年级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实验过程: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整理器材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

17、出结论。3、整理器材。 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实验步骤: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2、用有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磁铁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3、辨别出无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4、整理器材。 四年级实验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实验材料: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步骤:1、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将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中。打开开关。用导线将灯座和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2、接通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

18、的变化。3、拆分器材:断开开关,使小灯泡熄灭。4、整理器材。实验二:检测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2、检查电路检测器。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5、整理器材。实验三: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实验步骤: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

19、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2、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3、整理器材。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 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2、辨别淀粉: 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

20、,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五年级实验实验一: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实验步骤:1、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增大了。4、整理器材。实验二: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实验步骤: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3、实验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4、整理器材。实验三: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材料: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实验步骤: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金属棒支好。 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金属棒上。3、用蜡烛给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