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_第1页
浮士德读后感_第2页
浮士德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浮士德读后感篇一:浮士德读后感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 、3 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着只为了情节,直到现在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

2、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直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一页书看看不过1 、2 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 分钟的样子,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么

3、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书本。到后来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 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 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现在看

4、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内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 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况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内容,也不用再回过来看讨厌的注释了。好啦,晚了,看来今天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天心情相当沉重”的。篇二: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 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

5、期的各种冲突: 宗教与科学, 理智与情感, 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 我孜孜不倦, 对哲学, 法律连同医典, 遗憾的还有神学, 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 他想要最美的星星, 地上, 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 他放弃了自己: 为此, 我才想魔发屈服, 借助精灵之口, 鬼怪之力, 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 这样, 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 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 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 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 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 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 我们就把

6、他救助。 歌德说过, 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 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 到临死, 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 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 不止是这样, 还因为他不断行动, 不断追求, 不断克服迷误, 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 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 对学的热爱, 对学的希望。 我们要善学, 乐学, 爱学, 才是向上的人。 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 面对浮士德, 我们应当感到惭愧, 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 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 一个上进的人, 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 最终会得到救助。

7、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篇三:浮士德读后感有人说歌德是“最后的万能天才”,是一位万事皆通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这样的人恐怕已经很难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找到了吧。歌德是德国文学的泰斗,因为有歌德的存在,德国人骄傲地自诩为诗人的国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欧洲人心目中,他就像拿破仑一样成了一种象征,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歌德和他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像蛇一样蜕皮更新”,他的杰作浮士德和他自己一起发展、成长。少年时代在故乡法兰克福,歌德看了根据往昔传说浮士德改变的木偶戏,此后的时光里一直到他死去前两三个月,浮士德的形象就那样伴随着歌德在他心目中成长

8、。全书第一部开始执笔时,歌德才二十余岁,但是一直到三十年之后才完成,这部书仿佛不仅仅是一部舞台剧,而是歌德丰富而睿智的一生的舞台,有歌德自己生活渗透在字里行间,甚至说歌德代表的就是西欧主要生命和情感的浮士德。浮士德讲述一位年过半百的饱学之士,可是知识的丰富依然不能填补他空虚的灵魂而跪拜在享乐的恶魔脚下,而最终以他的女友格蕾辛的人生悲剧收场。第一部中的主线应该是浮士德这样的一个人物逐步丧失他的底线和本性,野心膨胀,而最终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而第二部则开始叙述他的恋爱故事,内容从主要的浮士德单一的个人扩展到他的整个生活环境以至眼中的整个世界,格蕾辛母亲因浮士德而死去,格蕾辛的哥哥死在了与浮士德的决斗中,而格蕾辛也最终因浮士德而得了精神病并背叛死刑。这个故事透着时代的悲哀,而浮士德身上带有了很多那个时代欧洲人特有的特点,人类的历史以走马灯的形式掠过。我觉得浮士德的感觉有点像鲁迅的阿 Q 正传,每一个中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