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_第1页
哈大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_第2页
哈大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_第3页
哈大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_第4页
哈大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1、编制说明22、编制依据23、工程概况24、观测人员组织机构及设备配备55、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86、路基沉降变形观测97、桥涵沉降变形观测278、沉降观测结果分析及评估309、确保沉降观测体系运行的保证措施37xx局哈大客运专线xx标段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 编制说明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为了加强中铁五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管段内的路基、桥涵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和监测管理,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

2、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了方便现场操作,特制定本沉降变形观测方案。2、 编制依据2.1、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初稿)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个别路基设计图2.4、路基沉降(位移)观测设计图(哈大客专沈大施路-249A)2.5、桥梁观测标构造图(沈大客专桥通-42)3、 工程概况3.1 结构设计概况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是铁路中长期规划“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中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之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

3、线的北段,铁路“八纵八横”主骨架京哈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路重点建设的七大主通道之一。我项目部负责的DK185+275DK233+000位于营口市范围内。线路长度47.143Km(短链581.754m),线路途经营口市下辖的盖州市、老边区、大石桥市,客运专线在团山子附近设新盖州站,在柳树镇北设新营口站。3.2主要工程情况:线下工程长度47.143km。特大桥3.5座(营海特大桥于DK233+000以南划为管内),43.67延长千米;路基3.47km;车站2个,新盖州站和新营口站;制梁场2座,6#和7#梁场,共制梁1316孔;轨道板场1座,负责铺轨范围DK185+275DK233+000,计4

4、7.143km。特大桥工点见表3-1,主要混凝土、钢筋工程数量统计见表3-2。特大桥工点表表 表3-1序号名 称桥长(m)起点里程终点里程孔跨式样1惠屯特大桥708.51DK185+392.9DK186+101.4120-32m+2-24m双线简支箱梁2潮沟特大桥2294DK186+260DK188+55470-32m双线简支箱梁3西海特大桥26545.8DK190+114DK217+2423-20m+18-24m+789+32m+2-(32+48+32)m连续梁4营海特大桥13994.3DK219+005.68DK233+000794-32m+2-20m+12-24m+1-32+48+32)

5、m连续梁+2-(40+64+40)m连续梁 +1-(60+100+60)m 连续梁注:营海特大桥全长26939.82m 主要混凝土、钢筋工程数量统计 表3-2序号项目名称中心里程砼数量(m3)钢筋数量(t)备注1惠屯特大桥DK185+747.1610663465不含预制梁体,含溶洞处理2潮沟特大桥DK187+406.86387401904不含预制梁体,含溶洞处理3盖陈刚构中桥DK189+634.1797286504西海特大桥DK203+677.8221634不含预制梁体及连续梁部分5营口刚构中桥DK218+824.3354823586营海特大桥DK232+475.6112087不含预制梁体及连

6、续梁部分7涵洞工程6242322共计3个涵洞8路基工程10102973CFG桩m;搅拌桩m;路基土石方133万m3;浆砌石3.2万m3。合计38393 路基地基处理数量统计表 表3-3序号位置处理方法根数桩长(m)总长(m)备注1DK185+330DK185+392.8CFG桩7755.21065842DK188+533.9DK188+600CFG桩78830236283DK188+600DK189+599.7CFG桩173166274DK189+666.3DK190+100CFG桩7383814985095DK190+100DK190+114.05CFG桩2707.620566DK217+2

7、41.66DK217+300CFG桩104030311957DK217+300DK218+801.65CFG桩3638030水泥搅拌桩36057128DK218+848.35DK219+500CFG桩351830水泥搅拌桩284814.512合计CFG桩67470水泥搅拌桩645383.3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3.3.1工程地质条件 我部管段DK185+275DK233+000地属滨海平原及冲洪积平原。 滨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砂类土、圆砾土,厚度10.050.0m。地表分布盐渍土,部分地段为软土、松软地基,下伏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辽河群大理岩,岩石呈全风化弱风化状态,发

8、育溶洞,岩溶发育程度弱中等发育,需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表覆素填土、粉质黏土、黏土、淤泥质土,下伏片麻岩,部分地段为松软地基,需处理。3.3.2水文条件沿线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以及河流的侧向补给,埋藏条件随地貌单元不同而变化。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为1.025.0m。大部分地段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良好,对圬工无侵蚀性。仅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地下水和部分地表水,辽河局部阶地的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硫酸盐型侵蚀性。4、观测人员组织机构及设备配备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

9、降监测室和沉降监测组。4.1组织机构图4.1.1线下工程(含连续刚构梁)计划配置:(共计28人)一总队管段DK217+241.6DK233+000计划配置2个沉降形变观测小组(路基、桥梁下部结构各1组),每个小组设4人,同时各组负责采集本组所有观测桩测量数据及整理。二总队管段计划配置1个沉降形变观测小组,每个小组设4人(负责本管段梁体徐变观测)三总队管段DK217+241.6DK233+000计划配置4个沉降形变观测小组(路基1组、桥梁下部结构2组、6#梁场1组),每个小组设4人,同时各组负责采集本组所有观测桩测量数据及整理。4.1.2组织机构图如下: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工程部长 局指挥部监测室二

10、总队监测组一总队监测组三总队监测组4.2观测职责划分4.2.1沉降观测室职责:4.2.1.1协调、监督、指导各总队的沉降观测工作。4.2.1.2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及细则提出的要求,督促各项目总队监测组设置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数据。4.2.1.3负责汇总各总队监测组管段沉降观测资料,并报送哈大公司。4.2.2沉降监测组职责:4.2.2.1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和边坡变形监测工作;4.2.2.2变形观测网的建立;4.2.2.3埋设观测元器件,设置沉降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2.

11、2.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扰动和破坏;4.2.2.5负责各自总队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4.3沉降变形观测时间段及工后任务划分4.3.1路基沉降观测时间从路基基底处理完毕后,路基填筑时开始至无碴轨道铺设完毕后一年,桥涵工程沉降从基础施工完毕后至无碴轨道铺设完毕后两年,梁体变形观测从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碴轨道铺设完毕后两年。4.3.2 无碴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任务划分:一、三总队负责各自管段内所有的路基,桥涵,架梁后的梁体变形观测,二总队负责架梁前的梁体变形观测,架梁后的梁体变形按管段划分交一、三总队,同时转交沉降观测资料。4.4设备配备及设备管理4.4.1主要仪器配置表序号仪器名称规格

12、型号单位一总队数量二总队数量三总队数量合计1全站仪2”套21472水准仪DS05台21473铟瓦合金钢尺3m把21474测斜仪台115钢卷尺50m把1010206钢卷尺5m把10520357遮阳伞把21474.4.2测量仪器管理4.4.2.1监测小组设专人负责仪器的保管,测量仪器不得外借,使用完后及时清理并点收入库,并不得在外过夜。4.4.2.2仪器使用要有记录,并有签认。4.4.2.3测量仪器使用前必须经有资质单位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要进行年检,使用中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校,保证仪器精度。当发现测量仪器异常时,应及时上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分析原因并做检校或维修。4.4.2.4当一般仪器被损

13、坏时要立即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并在24小时内由当事人对仪器损坏经过写出书面材料,由测量主管工程师组织测量组工程师对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处理的报告留测量组存档,并把处理报告上报工程部。4.4.2.5当重要仪器被损坏时要立即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并在4小时内由当事人对仪器损坏经过写出书面材料,由测量主管工程师报工程部长,由总队工程部长组织工程部工程师对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的处理报告留总队工程部存档,并把处理报告上报总工程师。5、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5.1 路基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包括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等。通过埋设监测桩、

14、沉降板、边桩、剖面沉降管等元件对路基进行沉降监测。5.2 桥涵桥各墩、台基础沉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通过在结构物不同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按规定频率进行测量不同时期的标高达到沉降变形的目的。5.3 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通过埋设沉降监测桩等元件进行监测。5.4 路堑高边坡的位移变形监测变形监测范围包括: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的路堑边坡高度20m时;3)、第“2)”条的地层条件,当存

15、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4)、土质及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通过埋设边坡位移桩来进行监测。边坡变形控制应满足各类支护结构型式的验收标准,边坡稳定性验算应满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各类监测警戒值,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采取类比法和监测资料的分析、归类总结确定,随着监测项目的实践深入,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条件下的边坡变形评价、边坡稳定性、边坡质量的综合评估办法和控制标准。6、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6.1监测工作程序 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监测组对每个工点(路基沉降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

16、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初稿)要求由施工、监理、设计三方在现场确定,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监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需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程序如下:否否是否是满足监控指标不满足监控指标不稳定稳定短期内达到稳定状态不同意短期内不能稳定修改第一阶段填土计划填第一层进入动态跟踪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取得强度增长规律总结阶段成果下一阶段填土计划填土标高和设计高对比预压期观测制定卸载标准满足卸载要求卸 载再处理采取处理措施调整填土计划路基稳定停 载采取措施原位测试制定观测方案经理部

17、审批元件埋设初测值调试6.2变形监测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6.2.1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体系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利用CPI和CPII控制点,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技术要求如下:变形测量精度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0.50.36.0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6.03501.81/70000按照国家三等平面控制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照国

18、家四等平面控制要求观测6.2.2垂直位移监测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段至少应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应将垂直位移监测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技术要求如下:变形测量精度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0.50.36.0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

19、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0.50.130.3根号(n)0.5根号(n)6.2.3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6.2.3.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Km。6.2.3.2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6.2.3.3变形观测点应设在反映变形特征的变形体上。6.3观测断面及点的设计原则6.3.1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

20、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6.3.2 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6.3.3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6.3.4 路基过渡段必须在不同结构物的起点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m10m、20m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对角线连续布置沉降管,并在沉降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6.3.5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

21、面,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6.3.6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碰撞、人为破坏。6.4布点类型及布点示意图6.4.1路堤填高3m,一般路堤沉降监测剖面于路基面设置观测点进行沉降监测,在路基面的线路中心及左右路肩处各设置1根沉降监测桩,在路基中心设置1个沉降板。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

22、、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布设示意图如下: 6.4.2 个别路堤软土、松软地段沉降监测剖面B1型横断面于路基中心设置沉降板,B2型横断面于基底设置沉降剖面管,以观测路堤填土过程中的沉降,间隔3个B1型横断面设置一处B2型横断面,在路基面的线路中心及左右路肩处各设置1根沉降监测桩,两侧坡角外2m、12m处分别设置位移观测边桩,以便监测加载期间路基的稳定性。B1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边桩4个/断面50

23、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3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B2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边桩4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3基底沉降观测剖面沉降管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布设示意图如下:6.4.3 软土、松软路基地段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涵洞每侧外边缘2m设置一个路基观测断面,包括位移观测边桩,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要求同B1型横断面,观测断面在涵洞顶部沿路涵过渡段对角线方向设置剖面

24、沉降管,以观测过渡段及涵洞本身的沉降。C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6个/2断面2基底沉降观测边桩8个/2断面3基底沉降观测沉降管1个/断面布设示意图如下:6.4.4 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含全风化岩)时,需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路肩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D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布设示意图如下:上部采用堆(超)预压处理时,采用图G方式,即在基床底层顶面的线路中心处设置1个沉降板,监测预

25、压期间路基顶部的沉降,其他元件布置同D型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观测板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G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布设示意图如下:6.4.5 当A1、A2型监测剖面上部采用堆(超)载预压处理时,其监测元件布置形式改变为E1、E2型,元件布置同A1、A2型,沉降板随预压土高度变化而变化。 E1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观测板1个/断面20

26、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布设示意图如下:E2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观测板1个/断面20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布设示意图如下: 6.4.6 当B1、B2型监测剖面上部采用堆(超)载预压处理时,其监测元件布置形式改变为F1、F2型,F2型在基床底层顶面的线路中心设置1个沉降板,监测预压期间路基顶部的沉降,其他元件布置同B1、B2型。F1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

27、、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边桩4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3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布设示意图如下: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边桩4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3基底沉降观测剖面沉降管1个/断面间隔3个B1型断面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4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5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F2型监测剖面监测元件数量表布设示意图如下:6.4.7 深部位移监测,当存在顺层现象或

28、受构造影响结构在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土质及基岩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位于陡坡上边坡高度大于6m的路堤其中之一者,按H型、I型、J型布置沉降点。边坡成型后,在路堑边坡平台或路堤边坡钻孔埋设测斜管(竖直孔,上部监测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以下不小于3m,下部监测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以下不小于5m),通过测斜仪精确测试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每个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设12个监测孔。布设示意图如下:6.4.8本路基管段的布点类型及布点里程位置根据路基沉降(位移)观测设计图(哈大客专沈大施路-249A)见附页1。6.5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方法6.5.1 观测元件的选取

29、需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相结合进行观测。 对于剖面沉降管等元件及检测仪器,选用项目经理部组织招标的厂家选购,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6.5.2 观测元件的埋设方法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6.5.2.1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埋设位置见布点示意图。埋设规格见下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渗锌防锈处理。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设置图(单位:mm)6.5.2.2 沉降板:由底

30、板(C15钢筋混凝土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 cm;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级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级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

31、确定接高量。6.5.2.3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槽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级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蝇),其上夯填中粗砂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设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

32、.5m0.95m C15素混凝土保护墩,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6.6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6.6.1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无碴轨道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件的沉降调高量15 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 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sh0.4Vsj2式中:R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

33、半径(m) Vsj设计最高速度(Km/h)路桥交界处沉降不应大于5 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6.6.2 观测方法6.6.2.1 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6.6.2.2 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地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按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34、6.6.2.3 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淮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6.6.2.4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6.6.3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位移观测测距仪误差5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边桩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等。6.6.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

35、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观测频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7、桥涵沉降变形观测7.1 桥涵观测点的设置及布点要求7.1.1 一般要求桥梁变形观测应逐墩、台布设观测点,涵洞应逐个布设。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墩沉降监测可选择典型墩,但不少于设计数量的50%,台和涵洞逐个观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36、墩位见桥梁观测标构造图(沈大客专桥通-42)观测点的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身或承台上布置,如布设在承台上,观测点埋设在承台2个角,桩点垂直钻孔布设,如埋在墩身,应在侧面水平钻孔埋设。梁体变形监测点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布设点数不少于6个,在两端支点各布设两个,中截面布设两个,观测点布设在防撞墙的外侧,桥梁为现浇梁段,桥梁变形观测需逐跨进行观测,梁体徐变观测桩布置见桥梁观测标构造图(沈大客专桥通-42)。7.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精度及频次要求7.2.1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桥梁沉降观测控制点布置见6.2节变形监测网的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测设利用已布设的工作基点或水准基点,水平位移监

37、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精度按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7.2.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频次要求7.2.2.1 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个月1次/周无

38、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7.2.2.2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7.2.2.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涵洞填土施工期

39、间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一次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8、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及评估从施工开始持续观测到施工结束后(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测最终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工期要求, 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无碴轨道的要

40、求时,则研究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继续观测,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如调整预压高度、确定预压土卸荷时间、调整或增加地基加固措施等)即进行“观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8.1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8.1.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8.1.2估计真实的路基压缩模量Es,以便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沉降。8.1.3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量,而且经过检查排除测量仪器和人为错误,可尽早检查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8.1.4设计院提供相应观测断面的路堤本身压

41、缩变形量与地基总沉降量。 具体操作时,应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的各观测水平面(特别是路堤底部路基面)沉降绘制施工过程(包括观察期)沉降随时间发展的曲线,见示意图8. 1。在此基础上估计各观测水平面的最终沉降。对每一路基工点应制作沉降计算和测定结果比较表。路堤填筑高度,米沉降,厘米时间,月卸除超载预压超载预压路堤超载预压 示意图8.1 沉降随时间(施工过程包括观察期)的发展曲线表8.1 沉降计算和观测结果比较表区段编号:工点号:沉降测定时间:报告日期:观测面编号里程观测断面描述,包括观测断面类型;沉降测定时施工进度计算沉降实测沉降地基总沉降mm基床顶面沉降mm地基总沉降mm基床顶面沉降mm沉降分

42、析和观测结果比较应按要求及时报送业主,如果发现测定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应及时通知设计方、咨询方和业主,由咨询方组织进行分析讨论,确定原因,采取相应措施。8.2 各观测断面沉降拟合曲线为了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应对基床表层顶部(沉降观测桩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沉降进行曲线拟合,对路堤区段可根据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观测桩(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结果为基准。曲线拟合一般以中心观测桩结果为主,路肩观测桩为参考。对路基横断面不对称区段(例如基底地面横坡1:5)应相应考虑路肩观测桩测定结果。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状况。具体的说,在路堤完成填筑

43、、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的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结果推导第一个拟合曲线s1(t),见示意图8.2。 根据这个沉降拟合曲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s1(t=6个月)然后继续监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否合理。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s2(t),以这种方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见示意图8.2。应当指出,在推导沉降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要,应重点考虑,见示意图8.2。通常采用的沉降拟合曲线有以下两种:指数函数双曲函数其中:s:最终沉降量,以开始监测为时间零点a,b:沉降拟合曲线的参数。如有更合理的函数形式,也可采

44、用。路堤完成施工(埋设观测桩后)时间沉降观测结果根据沉降结果做第1次预测(三个月后)s1(t)沉降根据沉降结果做第2次预测(六个月后)s2(t)示意图8.2 推导沉降拟合曲线s(t)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应推导相应的沉降拟合曲线及参数,作为预测工后沉降的基础。如果三个月内没有进一步的沉降发生,可在充分考虑所在工点和观测断面路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征得各方同意后可考虑不再进行沉降拟合曲线的推导工作。8.3 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的预测在观测沉降六个月后(以完成路堤填筑埋设沉降观测桩为始点),即完成第二个拟合曲线推导后可进行第一次工后沉降预测。为了进行工后沉降预测,除了对路基工点各观测断面以迭代方式确定

45、相应的沉降拟合曲线s(t)外,还应根据具体施工组织计划确定以下时间点:- 预计铺设无碴轨道时间点T- 预定运营完成的时间点 T3(100年)工后沉降sR(不包括交通荷载引起的附加沉降)由两部分组成:其中s(T3-T0):为路基在铺轨后发生的沉降,见8.2节。sst:一般很小,影响深度很浅,而且完成较快。可根据传统方法计算确定。如果实测总沉降明显小于计算值(见第8.1节)可相应提高路基压缩模量计算值。沉降 s路堤完成施工铺设轨道时间点T0时间点T0预定运营完成时间点T3开始运营时间点T2sstsvsu+e,R分析时间点s(t)+ sst + sv = sR 示意图8.3 变形预测路基各工点每个观测断面的工后沉降可由sR = s(T3-T0) + sst预估。其中s(T3-T0)由以8.2节确定的沉降拟合曲线外推确定, sst可以根据反推的路基压缩模量估算。对每个路基工点的各个观测断面应分别预测其相应的工后沉降并填写以下表格:表8. 2 工后沉降预测表区段编号:工点号:预测时期:计划铺轨时间T0:计划完成运营时间T3:观测面编号里程观测面状态说明工后沉降计算值*根据沉降测定结果预测的工后沉降部分s(T3-T0)估算轨道结构自重引起的附加沉降sst工后沉降sR=s(T3-T0) + sst*表格中的工后沉降计算值由设计院提供8.4 审核铺设无碴轨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