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剧本与电影的差异_第1页
雷雨剧本与电影的差异_第2页
雷雨剧本与电影的差异_第3页
雷雨剧本与电影的差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电影与剧本的距离第一次看雷雨并未有过多思考,而现在再次仔细的阅读,一边看电影一边对照着剧本台词,于是,剧本与电影的差异便变得清晰了。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在环境设置上,剧本中有着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尤其是在序幕中。剧本非常细致的描写了周公馆的外形、结构、颜色甚至是房间内每一处的布局陈设,并且以远处教堂的钟声和教堂内颂主歌同大风琴声为背景,体现的是一种压抑、沉闷、毫无生气的盛夏午后情景。而电影开幕时比较简单、直接,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江南水乡,江中的船和水中的荷花,都给人一种水乡的明净温婉,丝毫没有沉闷感,而后来呈现的一座被水汽缭绕的佛像显得诡异阴森,前后连接

2、感觉到了一种冲突。整体上并未给人一种能够“闷死人”的“监狱”感;而音乐也是比较单调的管弦乐的交替或并行演奏,其旋律和节奏相对简洁,传达的感情平淡,不似教堂合唱声,给人一种严肃却又低沉的感受。曹禺在此所最想运用的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这部弥撒曲包括四部五个乐章,一共27个乐段,其音域广泛、结构复杂、技巧繁复、意蕴丰富,可以说是整个宗教音乐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华章,具有浓重的宗教气氛,而且它包含了全宇宙中所有的事件经历、全人类所有的情感,当然也是想概括或者代表周朴园一生及其一家人的遭遇。b小调弥撒曲出现在“序幕”和“尾声”中对全剧具有一种预告、总结、照应和涵盖作用。它的旋律自然、朴素、优美,在教堂演唱

3、时,具有庄严肃穆的色彩;人们听后可消除尘世俗念,体会上帝的神圣与慈爱。因此,在“序幕”和“尾声”中,以演奏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为主,另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且与之相协调的弥撒合唱声,由音乐起,以音乐终,使全剧具有浓郁的肃穆的氛围,观众被深深地吸引到剧情中去了。而电影去掉这一部分音乐背景的细节,从一开始就割裂了作者对剧本的整体思维,割裂了文学和音乐之间那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使其感染力大大削弱。虽然电影不能因此在环境烘托上,电影与远不如剧本细致。而且,营造的气氛与故事的悲剧性质也有所冲突。其次,在叙事方法上,剧本采用的是插叙手法,而电影删减了剧本的开头结尾,直接将中间的插叙部分挖出,形成了一种顺叙的方法。

4、两者相比起来,剧本的叙事结构更能引人入胜。剧本开头处通过描写一对小兄妹在教堂医院里因看到一个奇怪老女人而颤声道额好奇和猜想,将读者的兴趣也一同勾起,让读者的思想也跟着小兄妹的猜测而浮想联翩。同时,运用插叙手法,更加强调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发生的抹不掉的大事,也让那个下午蒙上了十年光阴的沧桑感,将悲剧气氛渲染的更浓烈。而电影的平铺直叙,去掉了头尾的包裹,仿佛脱掉了一层外衣,显得有些单薄。再次,在情节上,电影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和删减。最明显的便是剧本的开头和结尾。电影删减了包裹故事的头和尾,只取了中间插叙的那个下午。在对“那个下午”的叙述上,电影删去的小情节有(按剧本顺序):(1) 四凤煎药时鲁贵的炫

5、耀、对四凤妈的埋怨以及妇女俩的争吵;(2) 鲁大海在门房求见周朴园之前与鲁贵和四凤的见面及争论;(3) 周冲喊四凤被周朴园听到;(4) 鲁贵死皮赖脸向四凤要钱;(5) 周冲对繁漪转述周萍的告别,并与她讨论周萍最近的表现;(6) 周冲、周萍、繁漪三人的谈话;(7) 四凤与周萍私会的时候讨论老爷对太太的态度并评价;(8) 鲁侍萍到客厅后与鲁贵的互相挖苦,给四凤礼物时鲁贵的冷言冷语和讽刺挖苦;(9) 鲁大海被打被开除后周冲与周萍讨论 周冲说周朴园不公平;(10) 周萍与四凤在厅里,周萍愧疚让人把她被辞退;(11) 四凤、鲁侍萍在客厅内与繁漪的告别;(12) 鲁侍萍走后周萍与繁漪说话,繁漪说狠话;周朴

6、园此时叫繁漪去安慰周冲;(13) 回家后鲁贵对鲁大海和鲁侍萍的责骂,父子起争端,鲁大海拿枪;(14) 鲁贵怪鲁侍萍没有买茶,两人争吵 ,鲁侍萍说要带四凤回济南;(15) 鲁侍萍走后鲁贵劝四凤回周家;(16) 周冲到四凤家送100元钱,鲁大海出现之前的对话;(17) 周冲被鲁大海气走后鲁侍萍质问四凤,四凤发誓第二天就跟着妈走(18) 周朴园要仆人寄钱到济南;(19) 狗被电死;(20) 周朴园向周冲问繁漪吃药了没;(21) 周萍冒雨去四凤家私会被发现被赶;繁漪跟踪回家碰到周朴园,两人讨论照片;(22) 周朴园叫周萍小心点,让下人注意,说繁漪病重;(23) 周萍与鲁大海和解,周萍去接四凤时两人的对

7、白。当然,作为电影,时间有限,因此删减是必要的。一些小的细节删减了,并不影响故事发展和思想的体现,例如一些表意相似的四凤与周萍的对话,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对话。这种删减不但未对剧本思想产生影响,反而是电影更加简洁,是电影的成功之处。但是,剧中有些删减幅度过大,影响了人物性格的体现,如对鲁贵的刻画,电影几乎将所有能够体现鲁贵小人形象的对话都删掉了,如他在四凤煎药时的争吵,向四凤死皮赖脸的要钱,还有对大海、四凤、侍萍的多次嘲讽与挖苦等等。因此,我们在剧本上看到的是一个趋炎附势、惟利是图、巴望女儿嫁一个有钱人的标准小人形象,而电影中的鲁贵俨然一副慈父形象,扭曲了他的性格。同时,电影对周朴园的对话也删减了

8、很多,使观众根本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周朴园这种“封建暴君”的冷酷和专横,仅凭一处逼人喝药的情节凸显力量比较单薄。因此在这几处删减上,是有所缺陷的。除去删减,电影还将一些小情节的顺序进行了小的调整,例如将四凤与周萍在小花园石头旁的第一次私会放在了喝药事件之前,鲁妈给礼物四凤放在了母女进入客厅前,周冲向四凤描述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放在了送钱之前。这种种小的调整不仅未破坏故事情节,而且将故事连接得更加紧密,将矛盾冲突环环相扣。这一点电影改编得比较巧妙成功。第三,在台词上,电影也进行了大篇幅的删减。几乎每个人的台词都被削减了一小半。不过大多数被削减的部分本身也是无伤大雅的零碎的语言。但在繁漪、鲁妈、大海几人在

9、与人争执的台词中,有很多感情色彩太过浓烈、语气太过激烈的字句被删去了。因此也将任务性格的棱角磨圆了一些,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少了点力度。第四,在人物的刻画上,电影体现了与剧本最核心的不同。周朴园:剧本中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在他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他在对侍萍的怀念又体现除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情。他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而电影中删去了多处周朴园的对话,其中有他认出侍萍前说一直在打听她的下落、想将她的墓重修的内容,删去这些温情脉脉的对话回忆,那么剩下来的就全部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资本家与下层妇女的辩论与争吵了。让人物形象变得干瘪,失去了

10、饱满感和真实感。鲁侍萍:剧本中,她是一个善良顽强的下层妇女。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饶的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而对曾经抛弃她的丈夫,他虽有怨恨,却还是安静的选择离开她的世界。面对上天的不公和遭遇的惨痛,她不是去激烈的去抱怨和抱负,而是选择沉默。然而她也不是完全沉默,在周公馆再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她却毫不回避的暗示自己就是当年的鲁侍萍,这一细节,其实是她的一个小小的抗争。而在电影中,鲁侍萍似乎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敢于斗争的无产阶级女性形象。她与周朴园相逢在周公馆时,她却显得非常主动、镇静,两次主动要借机溜走,离开周公馆,而周朴园却是主动、及时叫她留下。这与剧本恰好相反。虽说只是细节上的差异

11、,但是对于鲁侍萍的形象刻画来说,让她增加了一份睿智、稳重。繁漪:剧本中他是一个追求解放、争取自由的女性形象。但是在那样一个封建家庭里,她是无助的。她的遭遇让人同情,她畸形的抗争让人既爱又恨。她企图与封建家族专制进行正面的抵抗(拒绝喝药),可是最终却失败了,她的力量太弱小。于是她恳求周萍带她走,企图用另一种途径摆脱这座“牢笼”,可事实也是妄想。于是她只有慢慢停息斗争,干脆自嘲自己有病,整日精神涣散。而电影中的繁漪,在最后一幕中,周朴园说“你上楼去,我要在这休息一下”,繁漪突然毫不示弱的命令他“你给我上楼去,我要在这休息一下!”此处情节的改变让繁漪与之前大相径庭,观众看到此处立刻赶到疑惑,繁漪怎么

12、会突然的变得强硬起来,以为接下来会爆发周朴园的燥怒,结果却并非如此。因此此处不光情节突兀,而且改变了剧本中繁漪的性格。繁漪虽追求自由,可是却并么有到达如此奋不顾身的地步,而且不会如此直接的去挑衅周朴园的权威。鲁贵:他的形象算是被改动最大的了。剧本中他是一个趋炎附势、惟利是图、巴望女儿嫁一个有钱人的标准小人形象。从他对鲁妈和大海的指责以及向四凤和鲁妈要钱,体现出了他的冷血和无情。在他眼里,只看得到与钱相关的东西,因此对四凤终身大事看似关心,实际上只是在意女儿嫁入豪门后自己将获得的利益。而电影中删去了体现鲁贵一系列唯利是图的行为,只剩下一些对四凤婚姻的“关心”,使他俨然成为了一种慈父形象,扭曲了他

13、的性格。鲁大海:剧本中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正直、质朴。他与周朴园的坚决斗争,体现了他的反抗精神,但他对其他工人代表的盲目信任又体现了他的不成熟,还有语言上的莽撞冲突体现了他性格里的冲动。他的刚正不阿让人敬佩,可有时候也过于偏激,缺乏理性。电影中在讲到周萍即将带四凤离开之前,撞见了鲁大海,鲁大海由愤怒转为平静,由反对转为支持。但由于删减了一部分内容,此处鲁大海的态度转变让人觉得突兀,由极度的愤怒归于平静来得太快了些,也太简单了些。鲁大海之前那么深刻的偏见居然在周萍的几句肺腑之言之后便立刻消退了,这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人为的塑造痕迹太过明显。总体看来,人物形象的偏差使有些情

14、节出现漏洞。矛盾对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减弱了。第五,人物侧重上,剧本最想要突出的便是繁漪这个独具特色、性格鲜明的女人。她是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新女性的代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尝试过抗争,拒绝喝药,可是却存在着自身无法摆脱的弱点(对周萍的感情)。在抗争失败后她只祈求周萍能够带她一起走,离开这个“牢笼”,但那只是妄想。繁漪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受害者,她是悲剧的核心人物。故事结尾每个人都遭遇了悲剧命运,但其他所有人的悲剧都由繁漪的悲剧而展开。繁漪的悲剧引起周萍的煎熬,周萍继而影响四凤的命运;而繁漪的悲剧命运是由周朴园造成,周朴园引起鲁侍萍的悲剧,鲁侍萍的悲剧身份波及四凤,最后四凤与周萍的悲剧汇合到一起,引起了整个家族里所有人的悲剧。繁漪身上集中的体现了封建家族观念和制度对人的压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