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教案力图通过语言文字去品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大,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利用其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探索、发现、研究的空间,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青海高原的资料,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有关柳树的诗句。(3)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
2、程第一课时一、走进高原,感受苍凉1提问: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交流。2导学:(课件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这是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看谁能够读准确。(学生试读)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广袤无垠”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嶙峋”课件出示嶙峋的山峰图片。看这张图,山石突兀高耸的样子就是青石嶙峋。“深邃”词典上解释为深。在这里形容天空,说明什么?(高远,没有任何飞鸟,一片死寂。)“凝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云团滞留在天空中,一动也不动,死气沉沉的。“悲壮和苍凉”“羌笛何须
3、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身处这样的荒原,了无生气,内心的悲凉油然而生。3提问:读了这些词语后,你能任选其中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吗?4课件出示高原风景图片,播放胡琴演奏的音乐。教师小结: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站在这简洁、开阔而又苍茫的荒原,作者内心更多了一份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5揭示课题:可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这样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那就是“一株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青海高原
4、一株柳。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出示的青海高原的一组图片以及胡琴演奏的音乐渲染,一开始就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力,使学生在图片与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尽快进入角色,与老师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弥补对青海高原认识的空白,充分感知高原的恶劣环境,为领悟文章主题,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品格做好铺垫。老师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过渡:你们想目睹这株柳树吗?请你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读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2小组合作探究: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3提问:青海高原的这株柳给你留下
5、怎样的印象?4检查学习情况。(1)课件出示,认读本课生字。(2)课件出示,读下列各组词语,想想它们在文中的意思。(3)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4)青海高原的这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高大、粗壮、神奇、顽强)5提问: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尤其是对柳树特点的概述,有助于学生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三、走近柳树,感受神奇1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最好能用自己的词语描述。2学生读课文,交流。3导学:那么,它
6、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内容,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能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4学生默读课文,作批注。5过渡: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6交流:生1(预设):叶绿如墨。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用红色突出“苍郁”“深沉”。)(1)大家见过这么绿的叶子吗?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2)这样独特的绿源自于什么?(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用红色突出“锻铸”。)什么是“锻铸”?将铁高温熔化后倒进模子里成型的过程就是“锻铸”。这里谁“锻铸”谁?(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生2(预设):枝干坚硬。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1)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枝干有这么坚硬吗?(2)导读:“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多么柔顺啊!它怎么就有这么坚硬的枝干呢?太神奇了。读读这句话。(3)硬到怎样的地步?(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红色突出:生铁铁锭的色泽。)(4)导读:在作者看来,那粗实坚硬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生3(预设):高大粗壮。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和第四个句子。(1)学生交流。(用红色突出“大约有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2)导学:“大约有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我们来演一演。“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那树冠得多大?(两个教室那么大。)(3)过渡:你还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了
8、它的高大?(用红色突出“巍巍然撑立”。)从“巍巍然”这个词中你看到了什么?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撑”,“撑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艰难,不容易。)(4)指导学生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7课件出示高原柳的图片。导读: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看,如墨的绿叶,坚硬的枝干,高大的形态,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齐读第5自然段。8引读提问:这株柳树这么神奇,所以作者在高原上一眼瞅见它的时候,不由得(“哦”)了一声,这一声“哦”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惊叹、惊喜、惊讶)9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齐读。10品词导读:(用红色突出“望而生畏”。)“畏”是畏惧、害怕的意思吗?课件出示课文
9、插图。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独有这株柳树,苍郁挺拔,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作者内心惊叹之余,更多了一份敬畏。让我们随着作者,怀着同一种情感读好这段话。设计意图:采用找词、读词、品词、批注的教学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潜心领会文本,静思默想,更扎实地从词切入,读出形象,再读出精神,从而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此刻,再加以媒体手段的适当运用,更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得能够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四、课堂总结就这样一年,十年,几十年,上百年它不断地生长着,壮大着,造就了高原如此壮观
10、的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描写这株柳树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后面为什么还要提及家乡的灞河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文本内容已不陌生,对柳树的精神也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够清晰。通过总结,使一株有着顽强精神的柳树初步伫立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五、布置作业搜集本文作者陈忠实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设计意图:沟通课内外,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兴趣。第二课时一、走入柳树,感悟顽强1设疑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除了第5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柳树的敬畏之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6、
11、7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体会。2学生读文探究。3反馈交流:生1:课件出示:“自古以来不可思议的奇迹。”(1)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老师相机点评:预设1:课件出示图片。是啊,同学们看,持续的干旱把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保存了生命,那多不寻常啊,真是一个奇迹!预设2: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啊!读好这两个词。(用红色突出“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预设3: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不是,远
12、远不止这些啊!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是“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但它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年复一年地伫立守望着。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太令人再读“不可思议”!(2)导读:作者就在这样的猜测和想象中,对于柳树的敬畏之情愈发深刻了。生2:课件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顽强的精神。”(1)学生谈感受。(2)过渡:同学们,这里出现了一连串的“多少”“又”,在这重复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4)导学:这样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播放雷电声音)急骤的风雨,夺目的闪电,轰隆的雷声,它们就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此刻
13、,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5)学生想象说话。(6)导读:是啊,柳树正不断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用红色突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7)小组口语交际:当它就在这样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会怎样激励自己(8)小结: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所以,它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就这样,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所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9)导读:此刻作者所敬畏的已不仅仅是这株柳,更是它所具有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出示的图片、文字以及音乐渲染,学生
14、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二、对比柳树,感悟精神1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引读:(齐读)就这样一年,十年,几十年,上百年它不断地生长着,壮大着,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2课件出示,回读中心句。这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真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3过渡: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家乡柳树图片。4探究: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
15、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5想象讨论:假如这株柳树不是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而是生活在土肥水美的江南水乡,它的生长道路又会是怎样的呢?它有没有埋怨过命运呢?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平原柳的图片,让学生对高原柳和平原柳进行了有效地对比,感受到两者生活环境和形态上的差异,更能生发出对高原柳的敬佩之情。三、感悟品质,深化情感1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最后一段话)(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提问: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里面有两个数字,一个是九十
16、九,一个是一。(用红色突出“九十九”“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预设生1: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生2: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艰难的(2)激情点拨:“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它放弃了吗?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它要告诉头顶的蓝天、脚下的荒原:我是一株柳,一株顶天立地的柳。它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2讨论:“命运给予它的
17、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同学们,站在这样一株柳树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从这株柳树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总结: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柳树,一种值得我们敬仰的树。我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设计意图:这里通过由柳及人的联想感悟和解读,让学生对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意图有了深刻地体会,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以及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才集团投资管理办法
- 信息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 中资机构客户管理办法
- 2025网络文学海外市场布局: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战略报告
- 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 仓库办公区域管理办法
- 企业成果署名管理办法
- 企业发放福利管理办法
- 企业购物账户管理办法
- 人大预算业务管理办法
- 团播培训直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电茶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
-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资料合集
- 药品装卸安全管理制度
- 针灸医学的历史回顾之古代名医的针灸先例
- PC桩抗弯检测标准
- 脑梗塞急救流程与公共卫生策略
- 疼痛管理护理试题及答案
-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25
- 2025安徽蚌埠市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社会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行雨棚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