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_第1页
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_第2页
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_第3页
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_第4页
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测量误差理论一、 中误差估值 (也称中误差) :m n( i=1, 2, , n)( 6-8)i【例】设有两组同精度观测值,其真误差分别为:第一组-3、 +3、 -1、 -3、 +4、 +2、 -1、 -4;第二组+1 、 -5、 -1、 +6 、 -4、 0、 +3、 -1。试比较这两组观测值的精度,即求中误差。解: m13 23 21 3 24 22 21 4 22.9 8m 215 216 24 203 213 .38由于 m1m2,可见第一组观测值的精度比第二组高。同时,通过第二组观测误差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其误差值的波动幅度较大,因而也可判断出第二组观测值的稳定性较差,则精度较低。另外

2、,由以上分析可知,中误差仅代表了一组观测值的精度,并不表示某个观测值的真误差。二、相对误差: 观测值中误差 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 S相比,并化为分子为 1、分母为整数的形式,即m1K( 6-10)S S m三、误差传播定律【例】 丈量某段斜距S=106.28 m ,斜距的竖角8 30 ,斜距和竖角的中误差分别为ms5cm 、m 20 ,求斜距对应的平距 D 及其中误差 mD 。解:平距DS cos106.28cos8 30105.113m由于 DS cos是一个非线性函数,所以,对等式两边取全微分,化成线性函数,并用“”代替“ d”得D cosSS sin再根据( 6-29)式,可以直接写出

3、平距方差计算公式,并求出平距方差值.mD2(cos )2 mS2(S sin)2 ( m )2(cos8 30 )252 (106.28 sin 8 30 )2(20 ) 24.477(cm)2206265因此,平距的中误差为:mD=5 cm。则最终平距可表示为:D=105.113 0.050 m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时,由于参与计算的观测值的类型不同,则计算单位也可能不同,如角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所以,应注意各项单位要统一。例如,上例中的角值需要化为弧度。综上所述,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求任意函数中误差的步骤如下:列独立观测值函数式z f (x1, x2 , xn )对函数式进行全微分dzf dx1f

4、 dx2fdxnx1x2xnf222m2f2f2写出中误差关系式x1m x1x2m x2m x nzxn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应特别注意两点:正确列出函数式;函数式中的各个观测值必须是独立观测值 。【例】 用长度为 l =30 m的钢尺丈量了10个尺段,若每尺段的中误差m = 5 mm,求全长 D 及其中误差 m D 。解:列独立观测值函数式Dl1l 2l 10对函数式进行全微分dDdl 1dl 2dl 10mD22210 m2写出中误差关系式ml1ml 2m l10则,全长的中误差为m D =52525 25 1016mm如果采用下面方法计算该题,考虑错误之处:先列出函数式D=10l ,写出全长

5、D的中误差关系式并计算中误差mD=10m =105= 50mm。答案错误,原因在于错误地列出了函数式。【例】 设有函数式 Z=y1+2y2+1,而 y1=3x, y2=2x+2,已知 x的中误差为 mx,求 Z的中误差。解:若直接利用式(6-16 )和( 6-23 )计算,则函数 Z的中误差m22(3mx )24 (2m x )25 mxZm y4m y21上面答案是错误的!这是因为y1和 y2 均是 x的函数,它们不是互相独立的观测值,因此,不能直接应用误差传播定律进行计算。正确的做法是先将y1和y2代入函数式 Z,合并同类项后即为独立观测值,再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即Z3 x 2( 2 x 2

6、 ) 1 7 x 5m Z7 m x.【例】对某段距离进行了5次等精度观测,观测结果列于表6-3,试计算该段距离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计算见表6-3。表63 利用观测值的改正数计算观测值中误差序号观测值 L改正数 VVV精度评定( m)(cm)(cm)1251.52-39L1257. 47最或是值: xm2251.46+39n5251.493251.4900观测值中误差:mVV202. 2cm4251.48-11n 15 15251.50+11最或是值中误差:Mm2.21cmn5L=1257.47 V=0 VV=20观测成果: x=251.494 0.01m四、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例】 已知

7、观测值分别为L1、L、L ,其中误差分别为 m1= 1、 m = 2、 m = 3 ,2323则它们的权分别为:取 =1时,p1m121, p2m221 , p3m32149取 =4时,p14,p21,p34m12m22m329取 =36时, p1m1236,p2m229,p3m324【例】 水准测量中按测站数和水准测量距离定权。设在A、 B两点间进行水准测量,共设置了n 个测站,各测站的高差分别为h 1、 h 2、 h n,则 A 、B 点间的高差 h AB 为hAB=h+h+ +hn( 6-38)12若每个测站的高差中误差为m 站 ,则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h AB 的中误差为mhABm站

8、n( 6-39)若设每测站的水准距离相等,均为s,则 A 、B 间的水准测量距离 S AB =n s,由式( 6-39 )可得 h AB 的中误差mhABm站SABm站SAB(6-40)ssm站SAB。当 S AB =1 km 时, mh AB =m设,则式( 6-40 )变为 mhAB公里 =,可见s为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因此,式(6-40 )变为mhABm公里SAB( 6-41).由式( 6-39 )和( 6-41 )可得: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与测站数的平方根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可见,在水准测量中,测站数越少或距离越短,则观测高差的精度越高。若取 c 个测站的观测高差中误

9、差为单位权中误差,根据权定义式( 6-37)和式( 6-39 ),可得观测高差 hAB 的权为22cPhm站 cmh2ABm站2 nn( 6-42)AB若取 c公里观测高差的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m公里 ,根据定义权公式(6-37)和式( 6-41 ),可得观测高差 hAB 的权为22cPh ABm公里 cmh2ABm 公2里 S ABS AB( 6-43)由( 6-42 )和( 6-43 )式可知:水准测量高差的权与测站数成反比,与水准路线的长度成反比。所以, 通过测站数和水准测量距离就可以确定观测高差的权,而不需要利用中误差来定权。【例】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分别用不同的次数n

10、1、 n 2、 n n进行 n 批观测,得相应的算术平均值为L1、 L2、 Ln ,求 L 1、 L2 、 Ln 的权。解:设各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 1、 m 2、 、 m n ,且观测一次的中误差均为m ,则m 1m,m 2m,m nmn 1n 2n n因此,相应的权为p i2 n i,再令c,则 pic ni ,若取 c= 1,则222m immmn ipini( 6-44 )可见,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算术平均值的权与观测次数成正比(或相等)。设 n 个不等精度观测值 L 1、L 2、 L n,相应的权分别为 P1 、P2、 Pn,则最或然值(称为加权平均值 )为p1 L1p2 L2pn

11、 L n pL( 6-45)xp2pn pp1可以看出,当各观测值为等精度时, 则权 P1=P2= =Pn =1,上式就与算术平均值计算式( 6-31)相同。下面根据式(6-45)推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设观测值L1、 L2、 Ln的中误差分别为m1、 m2 、 mn,则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为.M xP1 22P222Pn22( 6-46)P2 m 12 m 22 m nPP6-37),有 mi22由权定义式(,代入式(6-46 )可得piP12P22Pn22( 6-47)M x( P1P2Pn )P2P2P2P2P实际计算时,上式中的单位权中误差可用观测值的改正数来计算,其

12、计算公式为PVV( 6n1将式( 6-48)代入式(6-47),可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公式-48)M xPvvPP ( n1 )( 6-50)【例】 如图 6-3所示,从已知水准点 A 、B、C经三条水准路线,测得E点的观测高程 H i及水准路线长度 Si(见表 6-4),求 E点的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各条水准路线权:pi1(由式 6-43 可得)Si加权平均值:x pH 527.469 (m ) p加权平均值中误差:M x pvv8.84 () p( n 1)mm则E点高程:HE=527.469 0.009( m)图6-3 不等精度水准路线表 6-4不等精度高程计算表观测路线E点观测高

13、程观测路线长度观测高程权观测值的改正数PVVH i(m)Si (km)piv ix Hi(mm)1527.4594.50.221022.002527.4843.20.31-1569.753527.4584.00.251130.25五、思考题习题:.1.观测条件主要由那些因素构成?2.观测误差分为哪几类?它们各自是怎样定义的?试举例说明。3.在水准测量中,有下列几种情况使水准尺读数有误差,试判断误差的性质及符号:(1)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2)仪器下沉;( 3)读数不准确; ( 4)水准尺下沉; ( 5)水准尺倾斜。4.何谓多余观测?测量中为什么要进行多余观测?5.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是什么?

14、偶然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能说明哪些问题?6.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分别为:300.465 m4.5 cm 及 660.894 m4.5 cm,试说明这两段距离的真误差是否相等?它们的相对中误差是否相等?7.在三角形 ABC 中,已测出A 3000 4 , B60 00 3 , 求 C 的值及其中误差。8两个等精度观测角度之和的中误差为10 ,问每个角的观测值中误差是多少?9.以相同精度观测某角 5 次,观测值分别为3940.5 、 39 40.8 、 39 40.9 、 39 40.8 、 3940.6 ,试计算该角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10. 丈量两段直线得 D 1=164.86m,D

15、2=131.34m, 其中误差分别为mD10.04m, mD 20.03m ,求:(1)每段直线的相对中误差; ( 2)两段直线之和的相对中误差; (3)两段直线之差的相对中误差。11. 在水准测量中 , 已知每次读水准尺的中误差为2mm , 假定视线平均长为 50m,容许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求测段长为 Skm 的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的容许闭合差应为多少?12. 水准测量从点 A 到点 B,如附图所示。已知 A、 B 点高程分别为 H A 50.145m,H B48.533m 。观测高差及其水准测量距离分别为:h12.134m,S14km;h22.131m,S22km;h32.127m,S33k

16、m;h40.527m,S42km;求C点的最或然高程及其中误差。附图13. 等精度观测了 12 个三角形的所有内角,求得每个三角形的闭合差见附表,试计算测角中误差。附表三角形编号123456789101112闭合差 ( )3.2-1.61.4-2.50.72.3-3.12.5-1.8-0.92.7-2.2参考答案:7. C 90 00 58 7.0719 39 40.7 0.110 111141214378592467011 42S(mm)512. 48.012 0.002(m).13. 为真误差,可得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2. 2 ,则测角中误差 mM。M1.3n3.六、追加练习:1. 对某基线丈量六次,其结果为:L1 246.535m, L 2 246.548m, L3 246.520m,L 4 246.529m, L 5 246.550m , L 6 246.537m。试求: (1)算术平均值 ; 246.5365m(2)每次丈量结果的中误差;11.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