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 闻 两 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课时备课时间:8 月 2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积累;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3、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4、理清新闻主体的层次。 二、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1)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荻港( ) 获得( )溃退( )歼灭( ) 阡陌( ) 纤维( )锐不可当( ):当真( )不含: 业已: 绥靖 阌 聿 星宿 鄂豫古宛县 潢川 濂 隅(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3)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四)第四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4)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划分其层次,并思考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起来的。三、当堂训练1.把生字抄写两遍,要求字体大小统一,工整、正确。3 分钟后听写。2.填空:新闻的特点是 、 、 。新闻的结构可分为( ) 、 ( ) 、 ( ) 、 ( ) 、 ( )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是( ) 、 ( ) 、 ( ) 、 ( ) 、 ( ) 、 ( ) 。四、小结真实、及时、准确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报道及时,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六、反思第二课时备课时间:8 月 2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回顾课文,整理新闻的六要素;2、研讨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3、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精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 1)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 年 4月 20日夜起至 4月 22日 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2)研读课文:研讨:1、导语是从呢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学生自学后教师点拨:渡江人数、渡江战线、渡江结果、渡江区域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作用。(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3)讨论: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参照课后练习二三、当堂训练优化设计课内阅读题四、小结学习这篇新闻后,你有什么感想。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课外阅读题六、反思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备课时间:8 月 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理清新闻六要素;2、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3、划分新闻的层次,并归纳层意。二、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1)一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84 年 11月 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2)二读课文,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第一句话主体:从“去年七月在等着他的”(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完学习目标 3)三读课文划分新闻的层次,并归纳层意。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三、当堂训练优化设计夯基达标题四、小结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提高题六、反思芦花荡孙犁第一课时备课时间:8 月 2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默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二、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完成学习目标 1):1、初读小说,正音释词。寒噤( ) 仄歪( ) 张皇失措( )提防( ) 吆喝( )芦花淀( )疟子( ) 舀水( )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2、简介作者孙犁。(二)、自学指导二(完成学习目标 2):介绍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自学指导三(完成学习目标 3):1、速读小说,划分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第二部分(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一层(919)开端护送 二层(2054)发展受伤 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2、再读小说,复述故事情节。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和故事的感受说出来。三、当堂训练优化设计基础知识题四、小结从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让我们向这些英雄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积累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六、反思第二课时备课时间:8 月 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富有诗意的语言。二、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完成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小说,找出文中描写老英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分析老英雄的性格特征,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二)、自学指导二:完成学习目标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三 )、自学指导三:完成学习目标 3思考课后练习三三、当堂训练优化设计课内阅读题四、小结: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五、布置作业1、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为老英雄拟写一则颁奖词。2、 示例:你并不高大,却用干瘦的血肉之躯抒写壮丽的爱国诗篇。这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成为翱翔蓝天的雄鹰,不用悲伤,我们可以成为快乐的小鸟;如果不能成为宽阔的海洋,不要忧郁,我们可以成为欢快的溪流! 3、 抄写生字词。六、反思蜡 烛 西蒙诺夫备课时间:8 月 26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背景和文体;2、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3、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二、自学指导(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1)1、给加点字注音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3、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2和 3)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月 1920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3、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四)、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珍藏了 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 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当堂训练说说老妇人的形象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六、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备课时间:8 月 27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 识记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和文体;2、 探究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作用。二、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11、 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谴(qin)责 震撼(hn) 恍(hung)若 缀(zhu )满 绸缎(chu dun ) 琉(li)璃(l) 珐(f)琅( lng) 眼花缭(lio)乱 惊骇(hi) 晨曦(x) 瞥(pi)见 劫(ji)掠 赃(zng)物 箱箧(qi) 制裁(ci ) 2、作者雨果(18021885 年)法国作家。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是流传到世界各国的宝贵文学遗产。(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2再读课文,探究问题,体会作者的感情。(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完成学习目标 3(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三、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箱箧( ) 惊骇( ) 赃( )物晨曦( ) 劫掠( ) 瞥( )见2雨果,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等。3.阅读课文“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一段,回答问题:1)文段中提到的“两个强盗”是指_。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用了_修辞手法。3)请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_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_荡然无存。 ( )那儿_有艺术珍品,_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A却 所以就 B不仅仅 还C也 以至于 D不仅 也参考答案1qi hi zng x l pi 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3)英法联军 2)反语 3)C B四)、下列作品不属于雨果的一项是( )A九三年 B巴黎圣母院 C复活 D悲惨世界四、总结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人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六、反思亲爱的爸爸妈妈备课时间:8 月 27日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 积累字词;2、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二、自学指导(一)、第一次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 辨字形,读准字音呵护( )杀戮( )缭绕( )执着( )憧憬( )蜿蜒( )屹立( )恍惚( )悼念( )荒谬( )赤裸( )2、解释词语:(1)杀戮:(2)憧憬: (3)肃穆: (4)荒谬: (5)健忘: (6)恍惚: (7)呵护:(二)、第二次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2 再读课文,探究问题(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2、思考文章的主题。3、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三、当堂训练优化设计基础知识题四、总结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参加南斯拉夫国际笔会期间,凭吊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纪念活动时的见闻感受,揭露纳粹分子杀害大量平民和孩子的罪行,呼吁世界人民勿忘历史,反对侵略战争,珍惜、维护和平。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六、反思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评估测试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对的是( )(2 分)A. 提防(t) 脂粉(zh) 惊骇(hi) B. 绥靖(si) 溃退(ki) 丰功伟绩(j)C. 诘问(ji) 星宿(xi) 惟妙惟肖(xio)D. 环绕 (ro) 瞥见(pi) 锐不可挡(dng)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A治裁 晨曦 血腥 闪烁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D孤苦伶仃 纳粹 鞠恭 铁锈 3.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妥当的一项是( ) (3 分)A.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B.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C.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D.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B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A.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 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B.绿树葱茏,树上的鸟儿大约有一百多只。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6.常识及诗词默写填空(5)(1)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 、 。(2)芦花荡的作者是 ,本文属于 (体裁)(3) ,万物生光辉.(4)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7.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12字)(3 分)2010年 10月 1日 18时 59分 57秒,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 25分钟后,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 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 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二现代文阅读(30 分)课内阅读(14 分)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17 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应填的词语分别是_、_、_、 (2 分)9.从新闻主体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2 分) 10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特点的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2 分)11本段共 17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3 一1213 一17 B一一17C一一17 D一一-17 12.本文“汤恩伯认为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两句话蕴涵的感情色彩是( )(2 分)A 嘲讽 B 批评 C 斥责 D 抨击 1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 分)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4本段中两句是议论句,谈谈这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2)三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 分)鲁迅先生说过:人类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历史的前进总是伴随着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有正义的,也有非正义的;有保卫战。也有侵略战。不同类型的战争向人们展示了同样的事实:流血。你理想中的和平世界是怎样的?请以“我心中的和平”为题作文,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充实。不少于 600字。附: 参考答案一、1、C 2、 B 3、A 4、A 5、.A 6. (1)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2)孙犁 小说(3) 阳春布德泽(4)诗词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7、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二、8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9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10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11A 12、A 13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4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反思: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目标:1、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3、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活动重点:1、学会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累语言,提高能力。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导入。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 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不下 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 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造剑为犁,和平永驻?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走近战争,一起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板书课题)一、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我们江桥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又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马占山将军在这里打响了东北武装抗日第一枪。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家乡英雄故事、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向同学们说一说。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马占山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了解它们,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1、有关战争的古今名言2、有关战争的成语和成语故事3、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三、铸剑为犁应有日“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四、活动收获,拓展延伸。1、活动收获:(可谈对战争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2、拓展延伸: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手抄报。五、歌曲明天会更好6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初步了解人物形象。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 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 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 lu )去 震悚( song )惶(huang )急 疮( chuang )疤 诘( jie )问 惧惮(dan )霹雳pi li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莫(名)其妙 ( ) 名字 说出 名誉 有名的 .(念)念不忘( ) 惦记 、常常地想念头读“廿”的大写 .(疏)懒 ( ) 分散 不亲密 粗心 不熟悉 .烦琐之(至( ) 极 以至 到 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整体感知,认识阿长。1、为阿长设计“个人简历”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长相:2、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 文,用 简要的话概括课文围绕 阿长写了哪些事情。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常喜欢切切察察 限制我的行动 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谋害我的隐鼠 为我买山海经 3、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 ,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 .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4、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 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 缘无故的恨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 说, 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 化的原因。 请找出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明确:憎恶 不太佩服 最 讨厌 不耐烦 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敬意逐渐淡薄 产生新的敬意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认识 了人物。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 教学反思: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品味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 ,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 础上,找出描写 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 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三、研读细节,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 ”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 ”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 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 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 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 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时,我是怎 样想的?表 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 问,也就都 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 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 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 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 质 。四、探究写法,学习借鉴。思考: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是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写自己讨厌阿长,大揭其短,而是要表达对长妈妈的敬意与怀念。因此重点写了买 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略写其他情 节,作者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细腻鲜活的长妈妈的形象,也是 为后面书 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了铺垫,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五、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 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 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 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 说我规矩多、 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 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 话呢!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 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 竖手指、睡觉姿 态、古怪 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 紧扣人物性格、 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鲁迅先生对阿长的热爱与悼念融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三。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 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是(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 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拟声词,形容 细碎的说话 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 项是(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每当回忆起向王老 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 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 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 渐渐平静下来。 C. 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 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下列句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 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 昨天是我的 16岁诞辰。 D. 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二、填空题。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 chung( )疤 孤 shung( ) ji( )问 p( ) 雳 渴 m( ) 、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 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 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 审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 (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 (基本、全部、完全 )消灭了。三、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背影朱自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朴实深情的语言,领 悟感人的细节。学习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 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背影)。大家 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 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差使 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 xi,解除,除去 狼藉 j,践踏 簌簌 ssu,泪流的样子 丧事 s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 tu精神消沉 琐屑 xi,细小繁杂 举箸 zh,筷子 惨淡 赋闲 迂 妥帖踌躇 触目伤怀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2、写作背景(学生查阅资料了解)。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 问题。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 里择其一种。第 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 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 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 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 讨论。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 背影”, “泪很快地流下来” ,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 ”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 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 动不便, 为“我” 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 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 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 还得继续生存 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 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 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 “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 “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 “泪水”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的和谐统一的特点。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习本文在平时的叙述中蕴藏真情的精巧构思。探究写法,学习作者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学习过程: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 ,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 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 见着父亲,面 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 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 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 时,也可以看出父 亲内心深 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 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