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_第1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_第2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_第3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_第4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 20 部分:毫针基本刺法篇一: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 5 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 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 75%乙醇擦拭。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 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 20 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篇二: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 1、 定义 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 术语 毫针 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 5 部分。 刺手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押手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行针 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得气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3、 操作步骤与要求 施术前准备 针具要求 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 GB2040 的规定。 针具选择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针具检查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体位选择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卧位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坐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特殊体位 视取穴的位置而定,以患者舒适、术者易于操作为原则。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德要求均应符合要求。 施术方法 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 三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持针体法 用拇、食两指拿一消毒干棉球,裹针体近针尖的部位,并用力捏住。 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舒张进针法 押手食、中指或拇、中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刺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较 松软处进针。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腧穴上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使针尖接触腧穴,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用于较长毫针进针。 捻转进针法 刺手持针,均匀捻转针柄,边捻转,边进针,捻转角度应小于 90角。 弹针速刺法 押手持针柄,留出针尾,将针置于腧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甲对准针尾弹击。用于较短毫针进针。 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 分)的小针管内,触及腧穴表面皮肤;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准针尾弹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的判断方法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催气法 针后气不至,可用手指于所针腧穴之经商循摄、爪切,以催其气至,也可用提插、捻转、震颤等手法催气。 守气法 进针得气后,为使针感能加强与持久,以押手拇指或食指压在所刺腧穴旁边,但不要压在经络上,并向针刺部位用力。 调气法 将针刺入腧穴中得气之后,即可启动调气之枢机,由机体进行自身调节,以达到阴 平阳秘, “其病”乃治的目的;也指进针至地部,在提针至人部或天部,行捻转法,使气上行或下行的方法。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入为插。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食指尖向后)持针作左右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 90角) 。 透穴刺法 横透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得另一个腧穴的方向,针体与皮肤呈 15角左右将针刺入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向第二个腧穴刺入,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斜透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得另一个腧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 45角左右刺入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腧穴,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直透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腧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 90角左右垂直刺入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腧穴,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针刺角度与方向 直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 90角左右,垂直刺入皮肤。直刺法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斜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 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斜刺法适用于控制针感方向。 横刺法 针体与皮肤呈 15角左右,横向刺入皮肤。横刺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处。 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 2030min 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可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推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针刺异常情况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 4、 注意事项 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办法 。 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对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 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发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用干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按揉,以免出血。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按压针孔。 5、禁忌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用卧位行针。 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腧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囟门附件的腧穴不宜针刺。由于小儿不宜配合,所以一般不留针。 孕妇不宜刺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腧穴。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时,均不应再患部直接针刺。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篇三: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一、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尽量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二、消毒 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 75酒精浸泡 30 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 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 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 三、刺法 1、进针法 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 ,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喻穴。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 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角度 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3、行针与得气 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疏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 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 23 周或 35 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辘护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