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_第1页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_第2页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_第3页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_第4页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来源:城市问题 作者:王亚军 郁珊珊 发表时间:2009-4-14 11:54:36 浏览次数:58 次关键字: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城市一、引言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间形态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形成一种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现存空间与未来空间良性发展态势的人居环境。深圳、南京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实践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必然要落实到规划范畴上,因此本文将从规划的视角来思考和规划未来城市,以使现有城市更好地向生态园林城市迈进。二、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1.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我国从 1992 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其重点在城市的绿化建设,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2004 年 9 月 22 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又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目标明确单一,可操作性强,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所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2.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2004 年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就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达成了共识: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3.“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模式辨析关于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和模式,国内外还有一些其他大同小异的提法,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健康城市”等等。提法一般是对复杂事物浓缩的表述,它往往代表行为规范、目标和要求,而且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当一个提法作为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并付诸实践,广泛运用于社会,起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时,就不能不斟酌各种提法的差异而优中选优了。为此,各种提法必须要做到明确性、可操作性和民族性。生态园林具有最明确的视觉形象,它与城市建筑的结合是最恰当的空间结构,可以形成人工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农村优势与城市优势的最佳结合,实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的居住环境;生态园林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消除现代城市拥挤的最实际的途径。下面将“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提法进行比较,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1)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国家建设部为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而开展的先进城市创建活动。“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以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而“生态园林城市”以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在强调自然环境生态化的基础上,加大了社会生态化的比重,向“生态城市”更迈进了一步。与“国家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及因地制宜等五大原则。“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比“园林城市”更高层次的目标,将在充分肯定“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的内涵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其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有人以为,“生态城市”的提法比“生态园林城市”的提法要深刻和全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城市”的操作性是比较模糊的。这是因为:其一,“生态城市”的“谜底”人类尚未揭开,因而对它的目标和要求是难以具体规划的,也难以落实和检查;其二,生态问题是一个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全球性的大问题,一个城市的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的外部生态,它的平衡是市长们不能全部掌控的;其三,“生态城市”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长远方向,是具体的城市建设规划的深刻延展,在其规划期限内(5 年、10 年、20 年)是难以“高攀”的。所以,应该将城市建设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加以区分,不使实际工作者无所适从。“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是我国把生态学思想应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性的尝试。“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它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建设“生态城市”打下基础。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念探讨1.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巨大变迁使区际、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作用也更为强烈。因此,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上封闭的行政区界限的束缚,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整体协调理念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高度指令+强烈干预”达到整体性的模式,它是一种“共识”型、“契约”型的模式,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展。整体协调理念认为,为了保证整个城市的生态协调发展,除了考虑城市化区域空间以外,也要将农村空间、生态空间等作为重要的规划对象,而且其规划要从原来着重考虑城镇“点”和交通“线”,走向兼顾市域“面”的阶段。2.综合要素统筹考虑理念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规划模式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所带来的昂贵代价。城镇体系规划走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规划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规划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重塑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要素,要具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观、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环境的设计观来整合规划要素。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强化自然要素在城市景观形态中的主导作用,保护作为城市景观核心的自然要素,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形态的限制作用,重新认识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作用,例如建立城市生态绿地空间与气候、山地系统、河流系统、林地系统、动植物群落良好的互动关系。统筹人工环境要素,塑造城市特色,整合文化要素,体现人文特色。3.有限目标理念城市是一个受时代背景变化强烈影响的复杂系统,尤其在当今区域内要素流动迅速而又复杂的背景下,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只能是有限目标的规划,必须对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从而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与可操作性。从现阶段看,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主要有以下目标:从市域层面确定城市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宏观整体结构规划,提倡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规划,达到规划战略与战术的融合;合理规划生态空间,确定开敞空间体系要素,并建立完善的开敞空间系统;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合理的城市生态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景观体系等等。4.城市开敞空间管制理念“空间管制”是实现开敞空间体系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实”调控型规划的关键“砝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是市政府掌握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地域上的落实,而是通过“空间准人”规则来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具体说来,即从统筹区域的角度来确定市域中哪些地方应该优先发展,哪些地方因生态、环境等原因不应该进行大规模建设而成为控制建设地区等等,以此为城市及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有效的生态参考依据。5.科学指标体系理念目前,虽然许多城市提出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但是并没有完善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建设。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享用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还原,但这些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城市要建立起一个“具有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引导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方向发展是可取的,但该指标体系应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还应该建立起特征型的相关指标来推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实践。四、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相互依存,城市结构的演变引起城市功能的转换,而城市功能的转换又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引起城市结构的演变。只有当城市结构处于“生态化”的良好状态之中,城市复合系统才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城市发展,以及自调节和自抑制的共生序,以保证城市的持续稳定。因此,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看,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化”。1.城市结构生态化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源于城市结构,并依附于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的强弱,城市竞争力的大小,根本在于城市结构是否合理和先进。城市功能实现生态化的前提就是城市结构实现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建设规划的着力点也在于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建设规划,因此,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学者刘天齐等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和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就必须从调整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人手,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首要内容。陶松龄指出,城市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现有的陈旧设施和过时的结构与城市现代功能之间的大矛盾上。因此,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首要核心任务。城市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无论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考察还是从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看,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结构生态化首先应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实现高层次的城市社会生态化。2.城市功能生态化传统的城市功能主要有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但是结合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征及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功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其功能主要包括产业、社会、人居、交通、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八大类功能。其中,社会、产业、人居、交通为城市实体功能,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生态化就是指产业、人居、交通、园林、水域、景观、环境和社会八大类功能的全面生态化。五、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探讨1.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新要求应用生态学理论与系统理论规划建设城市,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地系统是城市实现理想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规划者对生态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的自觉认识和实践。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一个与城市化相逆的过程,是一个恢复与再造自然的过程。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包含城市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同时,要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新要求,即要求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满足旅游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满足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要求。2.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路线(1)体现规划的延续性继承2002 年,国家建设部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目前,实现城市绿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有延续性,首先要科学地继承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内容,其次必须对先前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全面、准确、认真的分析总结,继承其正确的、好的方面,体现规划的延续性、可持续性。(2)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可能一成不变,而且作为城市生态开敞空间发展和建设的龙头,必须具有前瞻性。因此,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必须加强城市生态战略规划研究,深化市域生态体系规划,将战略研究与传统的市域生态体系规划有机结合。应以城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结合远景发展展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绿地生态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城市生态发展策略。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不但要做到规划定性,而且要做到规划定位、指标定量;对某些特殊问题、重点问题则应分专题做进一步研究,使规划逐渐从开始的以图为主,后来的图文并茂的编制形式向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方面转变。(3)突出规划的保护内容保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线,忽视了城市发展建设中本应备加珍惜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吸取前车之鉴,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对市域、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三个层次,不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等生态敏感区,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