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_第1页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_第2页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_第3页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_第4页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 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 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 “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竟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辩。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 , “极视听之娱” ,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你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 、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辩。他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散文发展到唐宋时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所以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唐代写景作品中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到宋代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宋代写景散文中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大多以情和理取胜。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此为前赤壁赋 ) ,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当时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后半部分由欢乐转入悲凉,写了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的不同看法,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接着又以主的口吻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又一次再涌感情波澜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4)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然后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从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联想到“物” “力” “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三个条中, “志”是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作者又从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 “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这种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 “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从而收束全文。这篇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三、高考备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蚓无爪牙之利。夫晋,何厌之有。 侵之愈急。2、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 (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 “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2、语境推断法XX 年全国高考卷,第 12 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广遂上疏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今日饮食费且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 项中, “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 ,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B 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 ,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 ,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 ,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 ,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 。答案是 B。项中的两个“以” ,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 、 “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 项中的两个“且” ,根据语境我们发现, “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 ,作副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宴 。3、 “删” “换” “代”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998 年高考全国卷第 17 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 ,删除“以”字,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 “人”是中心词, “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晋”是主语, “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 ,可以推知“以”作“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4、语法分析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 “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 “之”是动词, “去” “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句式分析法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 “铿然有声者”是定语, “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即“以何” ,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与(之) ”是介宾短语, “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 “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 “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基础知识梳理】一、字音兰亭集序癸 gu 丑会 ui 稽 修禊 x游目骋 hng 怀娱 乐悟 言万殊 sh合契 q嗟 i 悼 d彭觞 shng放浪形骸 hi2 赤壁赋壬 rn 戌 x袅 ni 袅渔樵 qi扣舷 xin正襟 n 危坐蜉 f 蝣 u横槊 shu愀 qi 然匏 p 樽 zn酾 sh 酒嫠 l 妇麋 鹿旌 ng 旗窈 窕 ti幽壑 h江渚 zh桂棹 zh舳 zh 舻 l扁 pin 舟枕藉 i3游褒禅山记梵 fn 语庐冢 zhng仆 p 道窈 然怠 di 而欲出罕 hn 至无物以相 xing 之何可胜 shng 道王回深父 f二、字形兰亭集序契约楔子彭觞砀山悼念掉包绰约2赤壁赋壬戌戊戌戍边船舷弦外之音炫耀郦道元酾酒骊歌桂棹泥淖3游褒禅山记禅院不惮掸子家庭庐冢三、词语兰亭集序符契修禊癸丑流觞激湍彭殇嗟悼会稽感慨系之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静躁虚诞世殊事异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2赤壁赋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冯虚:冯,通“凭” ,凌空之意。愀然:忧愁的样子。舳舻横槊赋诗麋鹿扁舟徘徊斗牛扣舷桂棹幽壑江渚扁舟相属蜉蝣肴核狼籍相与枕藉嫠妇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3游褒禅山记庐冢谬其传窈然瑰丽褒禅山卒葬之猝不及防前仆后继倦怠幽暗昏惑四、名句名篇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文学常识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 ,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 “王会稽” 。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 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 、 乐毅论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兰亭集序等。其中,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 “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被后人誉为“书圣”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享年 64 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 6 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7 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 年) ,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 年) ,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 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 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 、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 1021 年) ,卒于元祐元年月 21 日(公元 1086 年) 。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县盐埠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邓家巷人) ,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