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司法职权配置研究.docx_第1页
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司法职权配置研究.docx_第2页
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司法职权配置研究.docx_第3页
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司法职权配置研究.docx_第4页
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司法职权配置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法院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 司法职权配置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 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司法不公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推进以审 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保障严格司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必将引起刑事诉讼领域一 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的建设。这是我们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严格司法,确保刑事司法公正的现 实需要和长远考虑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推进以审判为 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层和基层法院法官应牢固树立以 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理念,充分认识其在强化司法公正、完 善人权保障、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 其内涵,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切实做到公正 司法。 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机制,就是公、检、法三机关进 行刑事诉讼,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样 的一个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建立在基本的职权配置上, 也就是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执行逮捕与公安 机关负责,之后刑事案件的检查、案件的侦查、批准逮捕、 提起公诉由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所以,在 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职权配置的基础上,合三家之力,也就 是要求你分工负责,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共同协作,然 后互相监督,相互制约。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公安机关而言, 一方面以审判为中心必将强化庭审左右,要求法官在法庭 上接触证据材料、直接感受材料,同时将要求民警在特定 时间出庭接受询问,从“幕后”走向“前台”。这些变化 对民警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巨大的挑战,民警需要适 应这种变化,学会用证据说话;另一方面辩护人越来越多 的参加到庭审中,其在法庭上辩论发言、举证质证的空间 越来越大。早在新刑诉法的修改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刑事诉讼法第 XX 条第 X 款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 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用律师 为其通过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这为律师了解侦 查的过错打开了一道门。这个条款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揭 开了侦查的神秘面纱,使侦查过错走向了透明、公开,而 不能像从前那样以保密为由保持神秘。律师的角色决定了 他的参与必然是来找错的,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这对 公安侦查权的行使都是一个极大监督,必然带来公安机关 侦查权行使方面的改变,同时影响民警办案思路,必然要 学会同律师打交道,如何保障律师权利,这是大势所趋; 第三方面“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必将更加注重对 “证据确实、充分”的考量,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对物证 书证等客观性证据的审查认定,这是对当前公安机关取证 工作以及民警证据意识的直接冲击,“从人到案”的侦查 模式以及以“口供定案”的取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公安机关而言其 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审判在公诉案件刑事诉 讼程序中居于中间地位。因为公诉案件的刑事诉讼分为互 相联系、先后衔接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大阶段。 其中,只有经过审判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 得确定有罪。”说明审判在实现刑事诉讼的惩罚犯罪任务 方面具有结局性的作用。当然,立案和侦查为刑事诉讼之 开局,其收集运用证据之质量关系到从源头上保证案件审 判质量,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审查起诉是把守案件审判 质量的重要闸门,而且根据不告不理的现代司法原则和我 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不提起公诉,法院是不得 自行受理公诉案件进行开庭审理的。尽管如此,侦查、起 诉毕竟都是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活动。而执行则是对法院 审判结果判决的兑现。可见侦查、起诉和执行都是围 绕着审判中心而展开的。 其次,是指在审判中,庭审成为决定性环节。在庭审 中,刑事诉讼各项基本原则,如公开、辩护等得到最充分 的体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得到最有效的行使。庭审要 真正成为审判的决定性环节,必须使庭审实质化而不能流 于形式。为此,既应当防止法官在开庭之前受到检察机关 移送至法院的案卷材料的影响,形成“预断”;又应当防 止在庭前会议上提前研究与被告人定罪量刑有关的实质性 问题,以及强行解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导致庭审功能前 置;还应当注意规范法官的庭外调查活动范围,防止庭审 功能外移。总之,在庭审中,一定要做到控辩双方平等对 抗,法庭居中公正独立地审理裁判。双方举证在法庭,质 证在法庭,非法证据排除在法庭,辩论说理在法庭,进而 使案件的公正裁判形成于法庭。正如决定指出的,要 “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证诉权、公正裁判 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以审判为中心重在第一审的 法庭审理,因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一审应当 全部开庭审理,第二审只是部分案件依法应当开庭审理, 而且发展的趋势是二审重在解决控辩双方争议的问题。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公诉机关而言, 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审判在公诉案件刑事 诉讼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公诉案件的刑事诉讼分为 互相联系、先后衔接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大阶段。 其中,只有经过审判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 得确定有罪。”说明审判在实现刑事诉讼的惩罚犯罪任务 方面具有结局性的作用。当然,立案和侦查为刑事诉讼之 开局,其收集运用证据之质量关系到从源头上保证案件审 判质量,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审查起诉是把守案件审判 质量的重要闸门,而且根据不告不理的现代司法原则和我 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不提起公诉,法院是不得 自行受理公诉案件进行开庭审理的。尽管如此,侦查、起 诉毕竟都是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活动。而执行则是对法院 审判结果判决的兑现。可见侦查、起诉和执行都是围 绕着审判中心而展开的。 其次,是指在审判中,庭审成为决定性环节。在庭审 中,刑事诉讼各项基本原则,如公开、辩护等得到最充分 的体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得到最有效的行使。庭审要 真正成为审判的决定性环节,必须使庭审实质化而不能流 于形式。为此,既应当防止法官在开庭之前受到检察机关 移送至法院的案卷材料的影响,形成“预断”;又应当防 止在庭前会议上提前研究与被告人定罪量刑有关的实质性 问题,以及强行解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导致庭审功能前 置;还应当注意规范法官的庭外调查活动范围,防止庭审 功能外移。总之,在庭审中,一定要做到控辩双方平等对 抗,法庭居中公正独立地审理裁判。双方举证在法庭,质 证在法庭,非法证据排除在法庭,辩论说理在法庭,进而 使案件的公正裁判形成于法庭。正如决定指出的,要 “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证诉权、公正裁判 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以审判为中心重在第一审的 法庭审理,因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一审应当 全部开庭审理,第二审只是部分案件依法应当开庭审理, 而且发展的趋势是二审重在解决控辩双方争议的问题;死 刑复核则不开庭审理。 “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法院而言的意义在 于,从司法职权优化配置及司法机关相互关系角度凸显审 判的中心环节、庭审的核心作用和法院的重要地位。 何谓以审判为中心,理论一般称为审判中心主义, 是指整个诉讼制度和诉讼活动围绕审判而建构和展开,审 判对案件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作出裁决起决 定性和最终性作用。此概念比学者提出的“庭审中心主义” 范围要广,意义更大。庭审中心只是讲在法庭上的诉讼活 动,而以审判为中心则不限于庭审,还强调审判对侦查、 审查起诉的影响甚至主导作用。“以审判为中心”是否仅 限于刑事诉讼制度和领域?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认为,“诉 讼要不要以审判为中心,是刑事诉讼领域才需要探讨的问 题,因为刑事诉讼案件需要经过 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乃至执行等几个诉 讼阶段,才存在以哪个阶段为中心的问题。在民事诉讼和 刑事自诉领域不存在这一问题,其以审判为中心是顺理成 章的事。也有人认为,以审判为中心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特 征和标志,不仅适用于刑事审判,同样也适用于民事和行 政审判。 那么决定是如何界定的呢?关于“推进以审判 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决定是在“保证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部分之(三)“推进严格司法”中提出的, 而未将其归于该部分之(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之中。 而且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与之后接着所讲“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 得起法律的检验”是一个完整句子。据此,“以审判为中 心”主要是指刑事诉讼,即在侦查、起诉、审判三职能中, 审判居于中心环节、中心地位,侦查和起诉应围绕审判而 展开。然而,究其实质而言,“以审判为中心”,是司法 职权的一种优化配置,是司法机关相关关系的一种科学定 位。决定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中提出:”健全公 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 体制机制。”而这一规定正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 度改革”前提、基础和原则。 决定从确保实现司法公正和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 机制的角度,对严格司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任务 和举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 健全保证严格司法的法律制度 决定规定:“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 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以事实为根据,以法 律为准绳,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司法机关执法 办案确立的基本原则,现已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特色。 这一原则完全符合司法工作实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司法规律,在诉讼活动中必须坚持。决定对此加以强 调和重申,目的就是要求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不断健全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办案的法律制度,用严格的 程序和制度确保司法机关查明、认定的事实符合案件发生 时的客观真相,确保案件的裁判结果是在分清是非的基础 上作出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案件的办理过 程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公正的要求。其中,案件的实体公 正是司法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诉讼活动追求的最终目 的,关系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法律适用正确与否。案件的 程序公正是指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当事人和其他 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平等保护和有效行使。就二者 的关系而言,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的和结果,程序公 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障。绝不容许脱离案件的客观真 相满足于所谓的法律真实,绝不容许不顾案件纠纷的是非 曲直评价裁判的公正与否,绝不容许违背法律程序行使司 法权力。 人民法院管理权与审判权分离,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 法院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首先,法院应以发挥审判职能,行使司法审判权为中 心,审判是法院的基本职能,是第一要务,其他职能包括 内部行政事务管理职能只能是辅助性、服务性职能,应围 绕审判来开展。外部社会化职能更不能影响和妨碍审判职 能的正常发挥。“能动司法”必须遵循司法规律,应当主 要在司法审判职能内能动,而非超越职能的“盲动”、 “乱动”。 其次,司法审判权力的运行,应去除行政化。以 审判为中心,就意味着以司法审判权运行为中心,意味着 以行使审判权的法官为主体,突出其主体地位和独立性, 实行“谁办案谁负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院长、庭长要回归审判职能,法官要回归本职工作,只 有参与审判组织,参与审理活动,法官才享有审判权,才 能作出司法裁判。 再次,实现法院内部各种权力和职能的分化与分离。 一是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与审判权相分离,给审判管 理权、监督权列出权力清单,将其装进制度的笼子。二是 全面推动司法审判人员分类管理,构建以法官序列为核心、 司法辅助人员为辅助、为服务的管理体系,突出法官的核 心地位和作用。三是将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司法审判活动在 法院内部,甚至可以考虑在法院外部进行分离。审判的归 审判,行政事务归行政事务。行政事务和人员单独序列管 理,其职能只能是服务审判,而不能限制,甚至影响审判。 审判职能与司法辅助职能要主次分清,而不能主次不分或 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破除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以侦查为中(重)心”的弊端 有人将我国刑事司法的总体结构比喻为葫芦型结构: 侦查程序活动构成膨大的底端,审判程序活动虽也构成了 一个鼓胀的部分,但从权力运用的独断性上看,均无法与 侦查程序活动相比。还有的把公、检、法三机关流水线作 业模式和关系比喻为“做饭的”、“端饭的”和“吃饭的” 。通常是侦查机关“做什么饭”无论是否夹生饭甚至 有毒有害食品,公诉机关就“端什么饭”,审判机关也就 “吃什么饭”。同西方国家的“审判中心”构造相比,我 国流水线作业模式属于典型的“侦查中心”架构,多数时 候是由“做饭的说了算”。也就是说,在我国,公安机关 的侦查权过大,刑事诉讼的实际中的重心在侦查阶段,案 件的实质调查、全面调查、所有证据材料的形成和固定, 不仅全集中在侦查阶段,而且基本上是由侦查部门公 安机关自己说了算,侦查权缺乏有力的外部司法控制和监 督。法院没有任何司法手段控制侦查的职权,检察机关作 为侦查监督机关,除批捕权外,法律并未赋予其指挥侦查 调动警察的权力。于是,实践中就形成了侦查完结就意味 案件告破,就可以定论了,嫌疑人就成了“罪犯”,媒体 可以大肆报道,“侦破”公安干警便可以立功受奖了,至 于之后的审判程序似乎可有可无了。侦查权、检察权、审 判权之间“强调配合多,相互制约弱”,严重影响了司法 的公正性,由此造成的重大刑事冤错案件严重损害了司法 公信力。 保证庭审在刑事诉讼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决定规定:“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 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 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 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规定,突出强调了两 个要求,一是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二是充分发挥庭审 的决定性作用。 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 讼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指认定案件事实和定罪量刑, 必须根据依法查明的证据进行,裁判案件要以事实为根据, 认定事实要以证据为根据,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根 据。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更不得认定犯罪。全面贯彻 证据裁判原则,就是在诉讼活动中,所有办案机关和诉讼 参与人,都要树立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意 识,坚持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和运用证据,坚持 用证据说话,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不搞非法证据,不搞 虚假证据,不认定没有证据支持的事实,用严密的证据链 条锁定犯罪事实。不仅重视收集和采信证明被告人有罪的 证据,而且重视收集和采信证明被告人无罪的证据;不仅 要坚持有罪则判,而且要坚持疑罪从无。 保证庭审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 讼制度的关键环节,是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活动、行使诉 讼权利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庭审的功能作用,对于确保 案件质量至关重要。保证庭审发挥决定性作用,要求办案 机关和诉讼参与人都要围绕庭审开展诉讼活动,做到诉讼 资源向庭审集中,办案时间向庭审倾斜,办案标准向法庭 看齐。确保案件证据展示、质证、认证在法庭,证人、鉴 定人作证在法庭,案件事实调查、认定在法庭,诉辩和代 理意见发表、辩论在法庭,直接言词原则体现在法庭,当 事人及其辩护、代理律师的诉讼权利行使在法庭,公正裁 判决定在法庭,裁判说理讲解在法庭,等等。因此,确保 庭审在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有力打击犯 罪和有效保障人权,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等方面发挥决 定性作用,是严格、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 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 X.在司法权分化与配置上,在整个刑事诉讼的活动过 程中,要让审判权居于主导地位,由审判影响、规制,甚 至主导侦查权、审查起诉权;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及 证据,要以审判、庭审、质证、认证、采信标准为目标和 准绳,确保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X.在公、检、法、司四机关关系上,要确立法院 的核心地位,发挥法院裁决的决定性和最终性作用。要使 法院上能对侦查、起诉起到引领和制约功能,下对裁判执 行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 X.在诉讼环节上,要确立庭审核心作用,使庭审 具有实质性、决定性,并形成对侦查、起诉的检验、评判 和裁断。正如孟建柱同志所讲,“没有庭审,就没有裁判。 ”庭审的核心作用是由司法审判权的判断和裁决性质所决 定的。实行庭审的直接、言词原则,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 人的诉讼活动都要围绕庭审进行,保证诉讼证据出示在法 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 果形成在法庭。 X.整个诉讼活动的结果,应以法院最终的裁判为 准。刑事侦查、起诉的质量、结果如何?嫌疑人是否有罪? 均取决于庭审和法院最终裁决。侦查完结,不再是定论, 更不能作为“破案”立功受奖的依据。 此外,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还需要建立 完善一些相关配套措施。一是进一步检讨警、检关系,审、 诉关系,甚至审、警关系。对此,决定就有所涉及, 如“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 。这显然也属于对司法职权的优化配置问题,并首次提出 对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值得关注的是,此种司法监督, 仍由检察机关行使,还是直接提升到法院、法官进行司法 控制和监督。二是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减少审判对卷宗 材料的过度依赖。三是实行庭审的直接、言词原则,使诉、 辩、审职能发挥更有效,更直观。四是采取严格的证据裁 判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现庭审的实质性审理,真正解 决“先定后审”、“庭审流于形式”的弊端。 基上可见,审判中心体现了刑事司法规律,是公正司 法的必然要求,是严格司法的题中之义,是对宪法、刑事 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 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完善和发展。这里,需 要强调指出,严格司法是此次决定提出的富有本土特 色的新概念,意指对司法各个环节都应当严格规范严格要 求,保证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健全制 度实现三符合,即“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 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从而努力让人民 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突出庭审中心地位。以审判为中心,一方面在于以庭 审为中心。应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 实体公正。只有坚持以庭审为中心,将诉讼各方的注意力 聚集到审判法庭上来,才能为各项刑事司法理念的贯彻落 实提供比较合适的载体和比较坚实的基础,把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控 辩平等、程序正义等理念和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