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pdf_第1页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pdf_第2页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pdf_第3页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pdf_第4页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2004207220作者简介:樊传高(1947-),男,安徽凤阳人,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第20卷第1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12006年2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Feb.2006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樊传高(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文章对精品课程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若干建议。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创新;共享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634(2006)0120033205Severalreflectionsonthebuildingupoftop2notchcurriculumFANChuan2gao(SchoolofCivil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Abstract:Thebuildingoftop2notchcurriculumisanimportantcomponentpartofhigherinstitutionsintheprocessofimprovingteachingqualityandreformsineducation.Itaimsatpromotingtheeducationalinnovation,deepeningteachingreforms,supplyinghigh2qualityteachingresourcesforstudents,raisingteachingqualityandenhancinggraduatescompetitivestrength.Thepaperanalyzestheimportantelementsthattop2notchcurriculumiscomposedof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howtobuildfirst2classteachingstuff,first2classteachingmethods,first2classteachingmaterialsandfirst2classteachingmanagementsystem.Keywords:top2notchcurriculum;building;teacher;teachingcontent;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innovation;share一、引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与国际同类课程接轨;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是教育部实施精品战略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课程。这些课程将在全国同类课程的建设和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广泛的美誉度、开放性、成长性和先进性。它将成为“品牌”“名牌”。精品课程是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产物,其创建和形成“精品”离不开整体环境的相关支撑,如学校办学理念、学科及专业发展战略、社会发展和环境定位、投资与激励机制、学术氛围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持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向课程、向名师要质量,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获得优质的课程教育,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当然,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任人指定的,更不是自封的。它需要一个艰苦的创建过程,需要微观主体扎实的工作、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二、创新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指导。21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已成为趋势。知识经济要求知识不断地创造和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并接受终身教育,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怎样发展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实现教育形式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的综合化、教育手段的网络化等。甚至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的和持续不断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是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以及持续的交流活动”。“传授”改为“导致”不是简单的两个字之差,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所以高等教育面临教育创新的问题。如何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1。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创造能力将成为获取知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最高体现。“高素质”和“创造性”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两个制高点。为此高等教育应树立大教学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在这个模式下,必须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以质量为本的教育思想。按照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注重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转变;由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由以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进行综合培养的全面育人观转变1。三、实施人才战略,组建一流教学师资队伍要在国内外众多同类课程的竞争中成为“精品”或“品牌”,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拥有一流的教学师资队伍,这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大学乃“大师”之学,一流师资队伍是指由“大师”领军的学科、学术团队。这些“大师”们不仅在学术上享誉国内外,而且有能力将一个学科、一个专业、一支学术梯队带进国内、国际先进行列。对学校而言,没有“大师”们高水平的研究、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就没有高的学术声誉,这是治学之道;另一方面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高水平的教学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学校就不会有43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高的社会地位,这是育人之道。而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正是评价高等学校的两项重要指标2。所以“大师”的有无及多寡往往是一所大学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和教学群体。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由“大师”级专家领军,结合“教学名师工程”和学科建设,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一流教师队伍。对其中的关键岗位人选领军人一定要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最好由本学科声望很高的大师级专家、学者、教育家担任,这是造就精品、造就精良师资队伍的关键。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应由“名师”或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只有这样,造就相应级别的品牌才能成为可能。对至今尚无“大师”级领军之才的学校和精品课程建设单位,治学者应果断作出战略性决策,如创造条件,参与国内外一流人才市场竞争,按岗引进等。这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应该认识到师资的竞争是高等教育竞争的需要,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只有敢于竞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处于强势,才能得人才、出精品,否则就只会处于弱势,甘当下游。我国改革开放已二十余年,送出去培养和引进来的高水平人才已初具规模,国际人才市场上也不乏一流的专家、学者,只要眼界开阔,“凤”是可以引来的。前哈佛大学校长康南特早就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3。因此适当的人才投资,尤其是关键岗位顶尖人才的投资是必要的。对“引进”条件不成熟的学校也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引智”、合作等灵活方式,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应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二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学科建设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即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术梯队建设、确定研究方向、转化研究成果等,重点就是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等,其目的就是出成果、出人才。因此把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归于学术梯队培养是行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基本队伍正是来源于此,只要在现有的学术梯队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中选择一些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优秀教师即可。四、重构一流的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一流的新型教材重构一流的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一流的新型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其关键在于必须突破传统学科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要以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为导向构建专业结构,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经济调研,要求高校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合作,对本专业本课程作合理的定位。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庞杂、过于专业化、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编写方式单一等现象。新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要适应三个转变,即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培养过程的转变4。首先是要适应“专才向通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即由过去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转变为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转变,必须重构、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加强学科之间交叉的原则,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适用性、先进性及时代性,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其次是要适应“教学向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即由过去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继承,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作为评价标准,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再次是要适应“传授向学习”培养过程的转变,即由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知识灌输的被动受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达到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目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教材的策划、选题应由重构的教学内容而定。应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及实践编写。要建立一体化设计、多媒体、网络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教材的体系上,体现课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53第1期樊传高: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的内容上,体现经典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反映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在辅助工具上,体现计算机的作为,注重仿真软件的运用;在学术和呈现方式上,体现先进性、适应性,并能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以及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5。就整体而言,教材建设在纵向按课群进行系列化建设,在横向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或其它介质等进行立体化建设。运用多媒体教学包和教学网站,形成高质量、高水平、多种呈现方式的新型教材。这种教材作为认知过程的载体,有内蕴,有灵气,说理透彻,启人智慧,培育理性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启迪。五、改革教学模式,创立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编写教案,通过板书讲授,运用智慧、知识、语言、手势、情感、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这种方法常被概括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式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6。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一定量的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简约而直接地掌握前人和教师的劳动成果,传承前人的知识。但它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学习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包括情感、情绪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外部条件,即外因。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心理过程相适应。加涅在深入研究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分解为九段,把课堂教学活动也设计成与学习过程中认知心理活动相适应的九个特定步骤,这就是著名的“加涅九段教学程序”。加涅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指出了“学”与“教”在认知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学”是认知过程,学生是主体;“教”是外部刺激,是外因。只有理清了这个关系,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体现时代的特征;要能体现现代教育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要能体现教学向教育转化的趋势;要能体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要有利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观是要求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活动、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应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仅起主导作用。因此,新型的教学方法必然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主导纸质教材和其它多种形式介质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新方法。就课堂教学而言,不再是“满堂灌”“一言堂”,而是教师指导、启发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精讲、发问、讨论等方式制造出一种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置身其中,以轻松、活泼、平等的方式双向互动、多边互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重点总结、点评。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同时配合图表、课件、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六、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专家治校,造就一流管理队伍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世界著名大学的管理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专家治校,二是开放式的管理。这些大学的管理层,校63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长和院系管理者多是已成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从而保证了内行领导,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等。开放式的管理表现在这些学校深知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影响,都采用了社会参与管理的明智之策。如悉尼大学,校务评议委员会中非校内人员达9人(共32人);哈佛大学的校务监督委员会的30名成员大多由校友中选举产生;多伦多大学校务治理委员会中,校友代表就有8人,社会名流16人(另有教师代表12人,学生8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3。社会名流和校友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学校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决策更科学,学校的发展更具社会性,从而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突出,办学的社会效益更高。与国外名校相比,国内高校在管理体制、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均有明显的差异,虽经多年改革,倡导专家治校,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官学”的影响,在管理模式上仍未摆脱“官本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校、院(系)管理者均是上级任命的有厅、处级别的“官”,组成权力核心行施职权。在他们之中虽不乏专家、教授、教育家,但其中一些人长期为“官”,脱离业务、学无建树,或缺乏高校管理的基本素质和理念,因而很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由于是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的资格仅限于一个很小的圈层,且为垂直管理结构,很少横向扩伸,根本不考虑社会名流参与,导致高校与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