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60年的变迁.docx_第1页
农业局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60年的变迁.docx_第2页
农业局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60年的变迁.docx_第3页
农业局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60年的变迁.docx_第4页
农业局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60年的变迁.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局庆祝祖国 60 华诞征文:60 年的变迁 农民记忆,是地方发展变化的真实“手稿”。永嘉镇 柳树村一位普通农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业发 展变化的点点滴滴,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县农业的发展和时 代的变迁。让我们跟随这些“记忆”,去回顾、总结、思 考、展望 新生:土地从“大锅饭”走向包产到户 提起 60 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变化,亲身感受者*发 出了这样的感慨:做梦都想不到会发展得这么快。 新中国成立前,我县农村满目疮痍,全靠镰刀、犁耙 等落后生产农具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 率低。“那些年,农民是靠天吃饭,遇到暴雨、干旱等恶 劣天气,农民的收成所剩无几,生活条件很差,因此很多 农民都吃不饱饭。”*回忆说。 就在*还为吃饭发愁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 之风,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深入,从而拉开了第一轮土地 承包的序幕,我县也全部实行了以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生 产责任制。同时,县里还对每家农户发放了土地管理使 用证,农业税和集体税定到了农户,也革除了长期在分 配上“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这样的体制也 给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 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清楚地记得,1982 年 7 月麦子刚收完,村里的地紧 接着分到了自己家。他得到了 3 亩地经营权。一年下来, 除去交完的公粮,剩余的粮食还装了十多个编织袋,两年 都吃不完。 “包产到户”也使我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乎与*家第一次品尝到种粮喜悦的同时,我县的粮食产 量一年一个大台阶,连创新高,1984 年,全县粮食总产达 到了 77380 公斤,比 1978 年以前增长了 45%,而且粮食总 产值达到 25381 万元。 探索:农民从“饥饿”走向“温饱” 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杂交水稻的推行,农民粮食产量 大幅提高,*也积极响应,选用良种,每年粮食产量都不 断增加。交足国家的,余下的全屯集起来,三四年间,他 家存了近 1 万斤粮。说起改革开放后家里生活的变化,他 形象地将其称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改革开放初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饿 时,许多农民虽然家里粮万斤,但钱袋却空空。从 90 年代 起,我县开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引导农业由传 统型向市场化迈进。特别是在 90 年代初,县里制定了关 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根据我县的实际条 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逐步探索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的新路。 *清楚地记得,1978 年春节,家里杀了一头肥猪总共 87 斤,自食一半,卖了一半,过了个好年。但到 1992 年, 他家养的两头年猪共 300 多公斤。 随着粮食生产的自给有余,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吃 饭问题,人民的生活逐步向温饱转变。产业调整步伐逐步 增大,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将“以粮为纲”的思想居于主导 地位,而开始逐步探索其他路子增收致富。 改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XX 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从 XX 年起,中央加大了对 农业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我县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的景象。 肖显农民记忆,是地方发展变化的真实“手稿”。永 嘉镇柳树村一位普通农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 业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县农业的发展 和时代的变迁。让我们跟随这些“记忆”,去回顾、总结、 思考、展望 新生:土地从“大锅饭”走向包产到户 提起 60 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变化,亲身感受者*发 出了这样的感慨:做梦都想不到会发展得这么快。 新中国成立前,我县农村满目疮痍,全靠镰刀、犁耙 等落后生产农具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 率低。“那些年,农民是靠天吃饭,遇到暴雨、干旱等恶 劣天气,农民的收成所剩无几,生活条件很差,因此很多 农民都吃不饱饭。”*回忆说。 就在*还为吃饭发愁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 之风,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深入,从而拉开了第一轮土地 承包的序幕,我县也全部实行了以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生 产责任制。同时,县里还对每家农户发放了土地管理使 用证,农业税和集体税定到了农户,也革除了长期在分 配上“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这样的体制也 给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 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清楚地记得,1982 年 7 月麦子刚收完,村里的地紧 接着分到了自己家。他得到了 3 亩地经营权。一年下来, 除去交完的公粮,剩余的粮食还装了十多个编织袋,两年 都吃不完。 “包产到户”也使我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乎与*家第一次品尝到种粮喜悦的同时,我县的粮食产 量一年一个大台阶,连创新高,1984 年,全县粮食总产达 到了 77380 公斤,比 1978 年以前增长了 45%,而且粮食总 产值达到 25381 万元。 探索:农民从“饥饿”走向“温饱” 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杂交水稻的推行,农民粮食产量 大幅提高,*也积极响应,选用良种,每年粮食产量都不 断增加。交足国家的,余下的全屯集起来,三四年间,他 家存了近 1 万斤粮。说起改革开放后家里生活的变化,他 形象地将其称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改革开放初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饿 时,许多农民虽然家里粮万斤,但钱袋却空空。从 90 年代 起,我县开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引导农业由传 统型向市场化迈进。特别是在 90 年代初,县里制定了关 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根据我县的实际条 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逐步探索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的新路。 *清楚地记得,1978 年春节,家里杀了一头肥猪总共 87 斤,自食一半,卖了一半,过了个好年。但到 1992 年, 他家养的两头年猪共 300 多公斤。 随着粮食生产的自给有余,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吃 饭问题,人民的生活逐步向温饱转变。产业调整步伐逐步 增大,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将“以粮为纲”的思想居于主导 地位,而开始逐步探索其他路子增收致富。 改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XX 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从 XX 年起,中央加大了对 农业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我县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的景象。 *告诉记者,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种地纳粮是天经 地义的事,可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 都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他兴奋得几宿都没有 睡好。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 词儿进入了农民的账单,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装入农民的腰包。 *说,过去他一年就要上交 600 多元农业税、特产税, 还有各种集资,一年算下来,仅有的一点收入,大部分上 缴了。现在种水稻、油菜实行直补,农机补贴,家电补贴,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系列养殖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养殖户也得到了 扶持。在农村,粮田、养殖成了“香饽饽”,一些外出打 工的人也返乡务农,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跨入新世纪,县里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 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全县吹响了“结构 调整”的号角,农业逐步由“粮食主导型”转为“粮经并 重型”,也逐步形成了以茶叶、果树、蔬菜等为主体的特 色产业。 同时,土地流转也“转”出了新天地。1997 年至 XX 年 的 10 年里,*除种粮外,还反租了 5 亩地,发展果树种植, 年收入上万元。农民转变观念,开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了致富的门路,沿着这条道路,他 们开始奔向小康。 “包产到户后,饭是能吃饱了,可手头没钱心里还是 发慌。现在粮食、果树、蔬菜一种,禽畜满圈,惠农补贴, 我家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犁田也用上了旋耕机, 背篓换成三轮车,土坯灶换成了沼气灶,连厕所都成了 流水式”*自豪地说。 农业产业化发展,给我县农村也带来了巨大变化。农 民的“钱袋子”开始渐渐鼓起来了,结束了长期贫困的历 史,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这真是给我们农民吃了长期的定心丸。让人不 禁想起 30 年前生产队时期大家一起种集体的地,但那时人 们吃都吃不饱。现在,咱农民有的住进了小楼房,彩电、 冰箱、摩托车、电话、手机、太阳能等啥都不缺。这样的 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再一次发出感慨。 告诉记者,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种地纳粮是天经地 义的事,可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都 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他兴奋得几宿都没有睡 好。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词 儿进入了农民的账单,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装 入农民的腰包。 *说,过去他一年就要上交 600 多元农业税、特产税, 还有各种集资,一年算下来,仅有的一点收入,大部分上 缴了。现在种水稻、油菜实行直补,农机补贴,家电补贴,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系列养殖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养殖户也得到了 扶持。在农村,粮田、养殖成了“香饽饽”,一些外出打 工的人也返乡务农,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跨入新世纪,县里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 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全县吹响了“结构 调整”的号角,农业逐步由“粮食主导型”转为“粮经并 重型”,也逐步形成了以茶叶、果树、蔬菜等为主体的特 色产业。 同时,土地流转也“转”出了新天地。1997 年至 XX 年 的 10 年里,*除种粮外,还反租了 5 亩地,发展果树种植, 年收入上万元。农民转变观念,开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了致富的门路,沿着这条道路,他 们开始奔向小康。 “包产到户后,饭是能吃饱了,可手头没钱心里还是 发慌。现在粮食、果树、蔬菜一种,禽畜满圈,惠农补贴, 我家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犁田也用上了旋耕机, 背篓换成三轮车,土坯灶换成了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