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docx_第1页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docx_第2页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docx_第3页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docx_第4页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之研讨 论文提要: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较为普遍,这既 损害了司法机关形象,也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究其原因,有法律制度上、执法观念上和司法职能上的原 因。文章对超期羁押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简要分析,并就 如何完善现有刑事诉讼羁押制度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采用羁押手段不应是首选和原则;将取保候审作为未 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制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超期羁 押申告权行使的具体程序,建立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 改革未决羁押机构之归属,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等。 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及“重打击、轻保护”的传统司 法理念下,公安司法机关适用拘留、逮捕等引起犯罪嫌疑 人被关押的强制措施成为原则,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 住等非监禁性强制措施则是例外。同时,司法实践中虽注 意了办案期限,但普遍地存在忽略对羁押期限的严格遵守, 容易出现超期羁押问题,产生影响司法公正形象、侵犯人 权等不良后果。因此,本文从超期羁押现状分析入手,对 我国刑事诉讼羁押制度进行反思,认为公安司法机关要以 依法适用非监禁性强制措施为原则,减少羁押的发生以及 不当的羁押延长,以严格的程序公正,坚决防止超期羁押 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实现。 一、超期羁押的现状、危害及原因 超期羁押的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羁押率偏高,且超期羁押现象也一 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如美国在 60 年代的羁押率只有 19%,后在严重犯罪压力下,有所提高,1996 年为 37%,同 期英国的羁押率为 21.6%,而我国羁押率普遍为 80%以上。 1同时,无论是侦查期间,还是审查起诉、审判期间,均 不同程度地存在羁押超期的现象。如 XX 年 10 月全国人大内司委刑事诉讼法执法大检查调查报告指 出:4 年来,各级检察院发现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 关在办案中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累计达 299291 人, 已纠正 250594 人。XX 年 7 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清 理超期羁押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至当年 11 月底,全国 各级法院结合深入开展的“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对 社会普遍关注的超期羁押案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清理,清 理出超期羁押案件 1967 件 4060 人。但是,虽然经过上述 执法大检查和集中清理,实践中纠防超期羁押的效果并不 明显,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比如 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因身体原因加之长期羁押,案 件未结即在看守所死亡,案件只能终结。今年初,本市一 政协委员在政协会上对此即提出置疑,称某区看守所去年 就有三名在押人员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系心 力衰竭,呼吁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并调查处理。 超期羁押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对于超期羁押,法律虽未明确其属性,但显然属于违 法,司法实践中,超期羁押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被 超期羁押者大部分被判有罪,审前羁押的期间抵入刑期, 于是从结果看似乎对被告人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本质 上也是一种不合法行为。对于因错误逮捕而后被超期羁押 者来说,其损失的主要原因应属错误逮捕,而非超期羁押, 更是一种非法羁押。笔者认为,超期羁押有着明显的危害: 一是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基于无罪推 定的原则,在法院判决有罪之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 受到的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措施,对其身心损害明显, 如果是无罪之人,这种损害的严重性是不能简单以国家赔 偿来修复的;如果所犯罪行较轻,但羁押的期限超出了应 判处的刑期,尽管可能处刑时会提高刑期以避免国家赔偿, 但无疑违反了罪行相适应原则,加重了对被超期羁押被告 人的刑罚,对他们的人权侵害是显而易见的;二是严重影 响了司法机关的公正高效执法的形象,也不利于执法水平 的提高。刑事诉讼法有关公安机关侦查羁押期限、检察机 关、人民法院办案期限的规定,各机关应当严格遵守。如 果连法律规定的基本办案程序和期限都不能严格执行,那 么执法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同时,“迟到的正义是非正 义”,一个人被无辜关押数年后得到的无罪结论有什么意 义。如果司法机关把羁押作为侦、办案件的纯粹工具和手 段,认为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正常的,不羁押就影 响到对犯罪的追诉,是不正常的,这毫无疑问会增长司法 人员的惰性,降低责任心,使司法机关打击、惩治犯罪的 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超期羁押之所以成为刑事诉讼中一个顽症,原因有三: 其一,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羁押及羁押期限进行有效控制、 监督以及被违法超期羁押如何寻求救济的规定,这是法律 制度上的原因;其二,对刑事犯罪行为“重打击、轻保护” ,视羁押超期为平常事,甚至钻有关期限规定的空子,如 编造延期理由、重新计算期限理由等,忽视对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是执法观念上的原因;其三, 实践中,适用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存在适用条件 不好把握,当被取保人逃脱时,会造成案件无法继续处理, 无法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司法机关自然会将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作为原则,即使犯罪证据并不 充足,也不会轻易予以取保或释放。这是司法职能上的原 因。 二、超期羁押表现形式之简要分析 超期羁押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中侦查、起诉及审判等职能分工,整个 打击、追诉犯罪的诉讼阶段可大致分为侦查阶段、审查起 诉阶段及审判阶段。因此,本文所称羁押包括侦查阶段羁 押、审查起诉阶段羁押和审判阶段羁押。对超期羁押也区 分为侦查阶段超期羁押、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和审判阶 段超期羁押。 侦查阶段超期羁押是指超过法定羁押期限,侦查机关 仍继续关押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关于侦查羁押期限刑事诉 讼法有具体规定,刑事拘留和逮捕是引发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受到羁押的两种方式,对于拘留后的羁押期限,根据 案件情况有所不同: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发现不应当 拘留的,羁押期限不应超过 24 小时;认为需要逮捕的,一 般情况下,羁押期限不超过 10 日,特殊情况下,羁押期限 不超过 14 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 疑分子,羁押期限不超过 37 日。至于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一 般不超过 2 个月。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一定情形下的羁押 期限延长。此外,在侦查阶段的审查逮捕程序中,检察机 关没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由此造成的羁押期限延长 也属超期羁押。 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的羁押期限没有明 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是按照检察机关、一审法 院、二审法院、负责死刑复核的法院办案所需期限来自动 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并且没有任何形式 的专门羁押审查批准手续。因此,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 是指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没有在法定的期 限内作出决定,即一般案件在一个月以内,重大、复杂的 案件一个半个月以内没有作出决定,造成犯罪嫌疑人羁押 期限的延长就是超期羁押行为。因改变管辖、补充侦查重 新计算起诉期限除外,但补充侦查超过法定期限引起羁押 延长也属超期羁押。而审判阶段超期羁押则是指人民法院 审理被告人被羁押的公诉或自诉案件时,超过法定的审理 期限没有审结案件,仍继续关押被告人的行为。 形式合法、实质违法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1、侦查机关一般应在拘留的 3 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 批准逮捕,但如果不属特殊情况,也非流窜作案、多次作 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却以上述理由,将拘留后 羁押期限延长至 14 日或 37 日;逮捕后羁押期限 2 个月届 满后,为了侦查活动的便利,在不具有法定延长羁押期限 的情况下,仍编造理由报经批准,由此产生的羁押延长。 属超期羁押。 2、检察机关通过撤回起诉、补充侦查等达到重新计算 羁押期限的目的;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不符合法定延 长审限理由,仍以相关理由报经批准延期的。亦属超期羁 押。 违反相适应原则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受到的刑罚处罚与 被羁押的期限不相适应。如罪行较轻的被告人因办案迟延 等原因受到长时间的羁押,羁押期限超过了被判处的刑期 等。 三、完善未决羁押制度,防止超期羁押的思考 正确认识羁押的性质和目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采用羁押手段不应当是首选和原则 刑事强制措施拘留和逮捕实施后,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就处于羁押状态,被关在看守所或其他规定的场所。羁 押的目的应当是防止人犯逃跑、自杀、毁灭罪证或继续犯 罪,以便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价值 应定位于一种临时性的保障手段,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相对于他人或自己未然危险的防范,而并非一种惩罚或 报应。因此,关于羁押的实施,由于其直接产生限制犯罪 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后果,司法机关必须严格依照 法定条件和程序予以适用,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的同时,坚决杜绝为了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便利,不当 滥用羁押手段,随意延长羁押期限,侵犯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的人权。 由于羁押手段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 也可能使无辜者被错误关押、失去自由,国际刑事司法准 则是将其作为例外的诉讼程序防范手段采用,并且赋予任 何受到逮捕或拘禁的人有要求法庭对该逮捕或拘禁的合法 性进行司法审查即对羁押提出异议的权利。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9 条第 3 款清楚地指出: “等待审判的人们被拘禁不应该是一般的规则,但是 释放应保障能出席审判”,人权委员会在它的第 8 总 评论中再一次确认到:“审前羁押应是一种例外,并尽可 能的短暂。”2而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基于严厉打 击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侦查手段落后或是侦查功利思想, 在侦查阶段,羁押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用于获取犯罪嫌疑 人口供的重要手段,通过羁押增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 甚至刑讯逼供,从而取得有罪供述,通过口供进而获取其 他证据。在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为了各自工作便利,在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被羁押的情况下,检察院、法院一 般不会改变羁押现状,因此在刑事诉讼中羁押成了原则, 非羁押手段反而成了例外,且羁押期限经常被不当或不合 法地延长。 因此,可考虑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并获得取保 候审作为一种原则,只有当司法机关提出明确的不符合取 保候审的危险情形及证据时,才不准许有关申请。这一建 议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有着重要意义是毫 无疑问的,但是否会造成放纵犯罪、影响正常刑事诉讼程 序的顺利进行,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可以通过试点实 证研究,论证其是否适合我国的治安现状、刑事犯罪现状。 将取保候审作为未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从制度上减 少超期羁押的发生 申请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依 法享有保障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权利,在切实纠防超期 羁押现实要求下,有必要从立法上对取保候审重新定性, 改变把取保候审作为强制措施的界定和做法。 刑事诉讼法中对符合取保候审的五种情形均规定为 “可以”采用。“可以”意味着选择结果的非强制性。同 时,在是否适用取保候审问题上,我国采用的是严格的审 批主义做法。即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时,除具备法定条件 外,还必须经过有关公、检、法机关审查批准。3其结果 是符合法定申请取保候审条件的,也不一定就能被批准适 用。这使得公安司法机关在是否采用取保候审问题上享有 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使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仍可以自 由决定是否允许,而不必说明理由,当事人对不批准取保 候审的决定无权申请复议或申诉;对是否批准取保候审的 决定也缺乏有关部门的必要监督,完全是决定机关自己掌 握。那么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或不应当采用取保候审的人被批准适用取保候审;二是符 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未被批准适用。实践中后一情况更为 多见。其原因无非是羁押的威慑力、强制力更有利于获取 口供,是诉讼顺利及安全的保障,而取保候审则表现出较 弱的控制力及缓和的强制性,往往会造成翻供、逃避法律 制裁、妨碍诉讼等情况的发生。 客观上讲,取保候审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取 保候审对罪行较轻的或有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适用,效 果是好的。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使强制力度与具体案件犯 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才能达到适用该措施的目的。 本来采用取保候审,可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却非要逮捕关 押,这既增加了羁押场所的压力和负担,也与诉讼民主和 法制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同时,现有取保候审制度明确 了保证人的条件和责任,增加了保证金形式,使取保候审 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就现行的保证人制度而言,它 除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外,对被取保人还具有某种心理强 制作用,而保证金又具有较强的经济强制作用。可见,取 保候审以其特性发挥其作用,具有羁押所能简单替代的司 法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司法人员要转变观念,在注重惩罚犯 罪的同时,树立人权保障的意识和思想,在取保候审的适 用条件上应减少任意性。应通过立法明确界定在什么情形 下决定机关“应当”批准,在什么情形下“可以”批推, 在什么情形下“不得”批准,使取保候审自由裁量权的随 意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有关机关应制定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超期羁押申 告权行使的具体程序,建立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 关于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制度,在西方国家刑事诉讼 中普遍建立,并且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也有明确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9 条第 4 款规定:任 何因逮捕获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 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拘禁不合法 时命令予以释放。4 我国刑事司法中,尽管刑事诉讼法有相关被羁押人申 请解除强制措施的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明确规 定了超期羁押的请求解除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 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 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 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但对于被羁押人提出的申告,没有专门负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