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考试辅导_第1页
0013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考试辅导_第2页
0013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考试辅导_第3页
0013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考试辅导_第4页
0013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考试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经济管理辅导 本课程重点章节为: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次重点章为: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 其他为一般章节。其中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为难点。 第八章和第十四章不作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并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及其具体表现。 (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农业的概念(P.1)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对人 类有用的生物产品。 狭义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2.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P.2-4) (1) 原始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1 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000 多年前铁器农具出现。 主要特点: 农业生产力十分落后,只是从土地上掠夺式经营,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协作 十分简单粗放。 自然经济形态下,只能利用自然,不能改造自然。原始生产工具对自然的作用十分 - 2 - 有限。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 (2) 传统农业 使用铁木农具,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从铁器使用 农业机械使用。可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两个阶段。 主要特点: 本质特征在于生态的原始性、技术的传统性和经济的封闭性。 (3)现代农业 又称工业式农业、石油农业。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 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主要特点: 生态的原始性变为科学性,技术的传统型变为现代性,经济的封闭性变为开放性。 基本标志: 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 具和设备,代替了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已越来越依靠 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 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中,对农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社会化的大农业 3.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P.5-6)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基本内容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 手段、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农业劳动力现代化实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熟练的受过基础培训的劳动力 在农业劳动大军中的比重。 - 3 -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 化、化学化和电子化。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业生物创造适于生长发育的环境,根据生活需求 定向优化农业生物,提高其经济产量。 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宏观管理是解决农业现代化中的战略问题,微观管理 是指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是以生产社会化为中心的专业化、集中化和一体化。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6 ) 农业是人类生存资料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判断: 农业在物质生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少,是否说明农业基础地位下降? (p.11 实训一) 2.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p.7) 提供产品;扩大市场;生产要素;积累外汇。 (三)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P.8 ) 2.农业经济管理的性质(P.9 ) 对生产力的组织 自然属性 生产关系的调整 社会属性 - 4 - 3.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P.10) 农业发展道路管理 农业生产科学预测和决策 农业生产结构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要素管理 农业商品流通管理 - 5 - 第二章 农业经营组织 主要应当了解与农业经营组织相关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并了解不同农业经营组织 形式的特征。特别是对农业家庭经营而言,应当把握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在发展中所出现 的兼业化趋势并分析其利弊得失。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则应了解其主要类型、应当遵循的 基本原则和组建条件。 (一)农业经营组织概述 1. 农业经营的内涵(P.12 ) 2.农业经营组织的涵义(P.12) 3.农业经营组织的形式 按照产权组成来划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要有三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民合作,股份经营; 农业企业私人所有,企业经营。 除此而外,还有供销合作社等。 3.农业经营组织特征(P.14) 经营过程的特殊性 既要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又离不开自然力的协同作用; 经营环境的特殊性 受自然力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经营组织生产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经营形式的特殊性 家庭承包经营分散性与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集 中经营。 4农业经营组织的影响因素 - 6 - (1)分工协作 农业生产无法照搬现代工业的流水线、装配式工厂生产方式。过 分专业化分工没有明显的优势。 (2)制度安排 农业中所有制和产权制度安排,都是围绕土地形成的权利体系, 因而农地制度安排在农业生产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 (3)技术进步 现在农业是机械化的农业,现代机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农业生产 队劳动者素质、经营规模、生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社会化、协作化、规模化的程 度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家庭经营 1.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原因(p.15) 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和分散性 公司化和集体化组织模式带来监督和组织协调的高成本 农村耕地被赋予社会保障功能 2.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特征(P.15) (1)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同一性(“三位一体” ) (2)以追求收入稳定增长为主的多重运行目标(收入、经营规模、就业、劳动条件、 消费水平、社会地位) (3)获取信息的特殊性 比较重视政府信息 坚信本地域相邻农场的信息 偏爱本部门信息 (4)决策的分散性、集体自发性和家长制 2. 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P.17) - 7 - 家庭经营是一种广泛的现象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立足于基本国情 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小型农机具、规模扩大、多种经营、社会化 服务)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家庭经营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区域化 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能有效组织分散的农户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P.18) 3. 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特征 (1)农户兼业经营的涵义(P.19) (2)农户兼业的划分:纯农户、农业兼业户(一兼户) 、非农兼业户(二兼户) 、非 农户。 4.农户兼业化的原因(P.20 ) 农业劳动机会成本增加 小型农业机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农业强烈的季节性 均分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5.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P.20) (1)有利:提高农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弊端: 务农劳动者素质降低 延缓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 8 - 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3)趋势:可能向不同方向转化,占有相当比重,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P.21) 本质上是一种农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涵义(P.21)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与农产品协会不同,协会没有独立经营权;也不同于公 司加农户,是农民自己独立的经济组织) 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 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点(P.22) 具有法人资格的纯经济性质的合作组织 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平等、自愿互助、共同经营) 从事非自然生产过程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产前产后服务中介组织) 4.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P.23) 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入社自由,退社自由 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 9 - 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 5.如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P.24) ( 1)组建条件 1) 具有一定产业基础 2) 有一定数量从事同类或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 3) 农民自愿联合或合作 4) 有生产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生产服务经营条件 5) 有一定注册资金 (四)农业企业 1.农业企业的概念(p.26 ) 从事广义农业的商品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独立法人资格 盈利性经济组织 2.农业企业的类型(P.26 ) 按所有制划分:国有、集体、股份、联营、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 按经营内容划分:农作物种植、林业、畜牧业、渔业和联合企业 按经营范围划分: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 3.农业企业的特点(P.26 ) 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 独立的、具有相当自决权、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不仅包括单独的农产品自然生产过程,还包括产前产后一系列经济活动。 - 10 - 第三章 农业中的市场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市场的基本职能,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市场对农业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针对农产品市场,则应了解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分类,并在掌握农产品供需特征和主要定 理的前提下,了解影响农产品供需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概述 1.市场的涵义(P.30 ) 狭义的市场一定时间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的市场一定时间、空间商品占有者之间买卖关系及其意志的行为 2.市场的特征 市场必须有主体和客体 商品买卖是市场活动的内容 市场的购买力决定了市场容量 市场是商品竞争的场所 3.市场的职能(P.31) 交易职能交易物所有权转移 实体职能 价值增值 辅助职能 保证交易正常进行(标准化、资金筹集、风险承担、信息沟通等) 4.市场机制 简单运用( P.31) (1)价格机制 基本机制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比较 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 商品价格与供求状况相互作用 - 11 - (2)供求机制 市场机制的主体 最终目标是使商品价格趋于平衡。 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3)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 竞争的作用: 促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 (二)农产品市场 1. 农产品市场的含义和特点(P.34) 鲜明的季节性 从分散到集中 地域性 储运难度大 2.农产品市场的分类 按流通领域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 按流通环节分:采购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按使用价值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 3.农产品需求的涵义(P.35) 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 种农产品的数量。 (物质产品需求) 购买欲望 - 12 - 支付能力 一定条件 4.农产品市场需求原理 (1)农产品需求函数(P.35) (2)农产品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 3)农产品需求定理(P.36)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及农产品的需求量 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 两种例外: 吉芬农产品 低档生活必需品 炫耀性农产品 现实消费者身份 5.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P.36)综合运用 1) 消费者收入水平 2) 价格水平 3) 中间需求变化 4) 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5) 消费者偏好 6) 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预期 7) 政府的消费政策 6.农产品需求特征(P.37 )简单运用 (1)农产品需求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 (2)农产品需求是一种缺乏弹性的需求(满足生理需要;不宜储存) - 13 - 7.农产品供给的含义(P.38)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物质产品供给) 愿望;能力;条件; 8.农产品供给定理(P.38 ) (1)农产品供给函数 (2)农产品供给曲线 ( 3)农产品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供给量随其价格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下降而减 少,两者成同方向变化。 9.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P.39)综合运用 1) 价格水平 2) 农产品生产技术 3)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4)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预期 5) 政府农产品政策 6) 气候条件变化 10.农产品供给的特征(p.40) 1) 农产品供给的有限性 2) 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 3) 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4) 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 14 - 略:农产品供求平衡;农产品整体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 15 - 第四章 农业自然资源管理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和总体开发利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 别了解农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现状,并通过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把握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途径。 (一)农业中的自然资源 1. 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P.50)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各种自 然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包括农业生产直接资源和农业生产间接 资源。 特点: 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基础性;可再生性和循环性;数量有限性和利用潜力无限 性 2. 农业自然资源的种类(P.51)领会 (1)按农业自然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 (2)按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 可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 (3)按农业自然资源的用途状况划分: 生产性资源;服务性资源 (4)按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划分: 潜在资源;现实资源 3.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涵义及其存在问题(P.52) - 16 -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和管 理,以达到最大利用效果的行为活动。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经营粗放,资源利用率低 2) 掠夺性开采,生态环境恶化 3)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下降 4) 管理手段缺失,资源价值难以体现 5) 资源环境意识淡薄,资源利用缺乏长效机制 4.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P.53)识记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4)合理投入和十渡、节约利用的原则 (5)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原则 (6)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二)农业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的概念和特点(P.54)识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 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概念,而是一个立体、垂直和空间的概 念,同时也是一个经过人类开发利用,并受人类活动各种后果影响的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点: - 17 - 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P.55)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林牧渔各业生产上已经利用和尚未利用的农业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的总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沼泽、水面和滩涂等。 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 西高东低,山地多,平地少。 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耕地的后背土地资源潜力小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P.56) 耕地不断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工业“三废”排放使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 土地利用缺乏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3.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途径(P.57)综合运用 扩大与节约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 18 - 适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改经耕作制度,适当扩大复种面积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4. 土地集约经营和土地粗放经营的概念(P.59) 粗放经营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经济制度落后的表现,集约式经营是指通过采用先 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 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5.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途径(P.59 ) (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2)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部门的比重。 (4)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6)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有利于生产经营的条件。 6. 土地级差收入的概念(P.60) 土地的级差收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同样面积但不同等级土地投入同一数量的活 劳动和物化劳动,而产生不同的生产率,使得土地条件好、经营条件好的农业生产单位获 得一种额外收入,也就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7.土地级差收入产生的条件和形态(P.60)简单应用 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优等土地有限和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 19 - 土地自然条件差异产生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土地经营差别产生的级差收入形成级 差地租第二形态。 地 块 投入 (元) 平均 利润 产量 生产 价格 总额 生产价格 单价 市场 单价 市场 总价 级差 地租 级差 地租 优 80c+20v 20 240 120 120/240=0. 5 2 2402=480 360 中 80c+20v 20 120 120 120/120=1 2 1202=240 120 劣 80c+20v 20 60 120 120/60=2 2 602=120 0 劣 追加投资 80c+20v 20 120 120 120/120=1 2 1202=240 120 地租理论的前提: 1)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2) 生产价格(获得平均利润的价格) =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平均利润 (m) 3) 土地有限性,特别是优等地有限性。 4)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三)农业水资源管理 1.水资源的概念(P.61) 水资源是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可适合某地对水的 需求并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 - 20 - 2.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P.61) 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和地均占有量少; 2)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3) 降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可利用量少; 4)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污染严重。 3. 水资源多寡的判断标志和特点(P.61) 一般来说,河流径流总量是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寡的重要标志。 水资源及时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其特点是: 数量有限性;循环和再生性和有限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利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利害两重性。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64)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通常称为可持续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 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把农业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结合起来,使生产、生活、生态相 协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P.64)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 21 -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P.65) 1) 立足生态农业,改善环境质量; 2) 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后劲; 4)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5) 建立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6) 建立可持续农业政策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P.67)简单应用 生态农业 高技术农业 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模式 - 22 -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管理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把握其 供需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在了解农业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劳动利用率的概念,领会劳 动利用率经济指标的作用和劳动生产率基本公式的内涵;在了解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的 前提下掌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1.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P.70)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参加生产劳动过程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2.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 农业劳动力的可再生性; 2)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 3) 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丰富性 4) 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 5) 劳动力资源的主体能动性 3. 决定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因素(P.71)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是指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人数。它由两个基本因 素决定: 第一是自然因素。即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参加农业劳动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退出农 业劳动的规模。自然因素是引起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第二是社会因素。主要指劳动力资源从一个生产领域转向另一个生产领域的可能性及 其能力。社会因素常常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关联。 4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特征(P.71) - 23 -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特征表现为富余,但是在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 问题。一是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收益较低,如何保证农业劳动力资源供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 题;二是随着我国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如何保证农业劳动力有序供给是个值得注意 的问题。 5. 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的内含(P.72)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者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前者主要指劳动者的体力强 弱,后者包括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劳动技术水平、生产熟练程度等。 劳动者智力水平愈来愈成为衡量劳动力资源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6.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裕,但是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 科盲数量较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涵义和特征(P.7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劳动报酬水平下,可能提供的劳动力数 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特征: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伸缩性。 - 24 - 2. 影响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P.73)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劳动报酬 3) 农民的价值观 3.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特征(P.73) 农业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劳动报酬水平下,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数量。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特征: (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递减性 a) 农业可利用自然资源数量有限 b) 随着农业生产力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总是快于人们对食物需求增加的幅 度。 农业劳动力需求数量递减,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P.74) 4. 影响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P.74) 1) 土地资源条件; 2) 农业耕作制度; 3) 农业多种经营水平; - 25 - 4) 农业生产项目; 5) 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培训 1. 农业劳动的特点(P.75) (6 点) 农业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农业劳动空间的分散性;农业劳动质量的连续性;农业劳动 效益的不稳定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环境的艰苦性。 2. 劳动力利用率的概念(P.76) 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劳动力利用的程度,一般是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有劳动能 力的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的程度。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就是提高劳动力实际参加生产劳动的程度。 3. 评价农业劳动力利用程度的经济指标及其作用(P.76) 实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数和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数的比率。反映了农 村社会劳动力被利用的总体情况。 在一定时间内(如一个月)平均每个劳动力实际参加劳动的天数占应参加劳动天 数的比率。具体反映了某个劳动者实际参加劳动的情况。 班工作日中纯工作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率。反映某个劳动班组的工时利用程度。 4.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P.77)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质量合格的农产品数量。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 26 - 5. 劳动生产率基本公式及其内涵(P.77) (1)农业劳动生产率 = 质量合格的农产品数量 / 劳动时间(单位时间生产产品数量) (2)农业劳动生产率 = 劳动时间 /质量合格的农产品数量(单位农产品包含的劳动时 间) (四)农业劳动力流动与转移 1. 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P.82) 1) 以青年人特别是有文化青年人为主体 2) 男性劳动力占多数 3) 发达地区是劳动力流入地 2. 影响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82) 非农劳动收入;非农劳动技能;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资源禀赋。 3. 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概念(P.83) 农业富余劳动力是指达到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 的差额。 4.我国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的原因(P.83) 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持续增长;农业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排斥了农业劳动力。 5. 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 27 - 离土不离乡模式乡镇企业。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 离土又离乡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6.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综合运用 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小城镇建设 继续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 - 28 - 第六章 农业资金管理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农业资金及其时间价值、以及农业金融的概念,了解农业金融的主 要渠道,并理解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需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资金特征与分类 1. 农业资金的概念(P.87) 农业资金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占用的物质资料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 种生产要素,其价格为利息。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广义的农业资金是用 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 2.农业资金的特点(P.88) 生产周期长,具有季节性,资金周转慢。 生产过程复杂,资金占用量大 农业资金利用率低,风险大 3.农业资金的分类(P.89 ) (1)按投资主体分类 政府财政资金 直接投入(农业产业投入);间接投入(公共基础设施投入)。 信贷资金 来源:国家财政农贷资金;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自身积累基金;农业 银行和信用社吸收存款和储蓄。 农业自身积累 集体积累和农民投资。 - 29 - 商业信用 赊销赊购,分期付款,预付货款。 国外资金 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间的援助或农业投资项目;国外金融机构、企 业和个人进行的农业投资。 (2)按资金用途的不同分类 基本建设基金;经营资金;专用资金。 4. 农业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P.91)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 资金若闲置,则现在的价值等于任何时间价值;若资金用于投资,则会产生时间价值, 由于资金使用权的让渡而产生的收益。 5.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两种方法的含义 (1)单利计算 计算利息时,上期利息不计入本金之内,仅按照本金计算利息。 I = Pit I利息 P本金 i利率 I时间 - 30 - 例题:(P.92) (2)复利计算 计算利息时,把上期利息并入本金计算,一起计算利息。货币的时间价值通常按照复 利方式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是: I =P( 1+i) n-1 I复利息 P本金 i利率 n计息期 例题:(p.92) (二)农业资金的筹集 1. 农业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规模要适当;筹资要及时;来源要合理;方式要经济。 2. 筹资决策的基本分类 (1)从筹资期限选择 短期筹资;长期筹资。 (2)从投资入风险 中庸型;积极型;保守型。 - 31 - (三)农业金融 1.农业金融的概念(P.95) 农业金融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融通。农业金融是农业经济活动中物质财富的货币 价值体现,其运动贯穿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2.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P.95) (1)金融市场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2)金融市场可以是有形市场,也可以是无形市场。 3 我国农业金融机构的构成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 额贷款公司;非正式金融机构。 4. 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 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贷款利率比较高。 (四)农业资金的管理 1. 流动资金的涵义(P.100 ) 广义的流动资金指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有价证券、预 付款等项目。 狭义的流动资金 =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即净流动资金。 - 32 - 流动资金的多寡代表企业的流动地位。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 期偿债能力越强,其信用地位也就越高。在资金市场上筹资越容易,成本也较低。 2.流动资金的特点(P.100 ) 1)流动性 动态规律性; 2)并存性 资金各组成部分内在关联性; 3)波动性 占用数量的变化规律。 3. 固定资金的概念(P.101 ) 固定资金是指社会主义企业占用在劳动资料上的资金,是农业经营单位生产资金的主 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役畜、多年生 果木、林木等实物固定形态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 固定资产的条件:生产经营主要设备和建筑使用期限一年以上;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 单位价值 2000 元以上,并使用年限超过 2 年。 4.固定资金的特点(P.101 ) 1)循环周期取决于劳动资料在生产中执行职能的时间 2)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在时间上分离 3)固定资金一次性投入,固定资金回收分次逐步实现。 4)固定资金效益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料配置的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 - 33 - 第七章 农业机械经营与管理 本章主要应当了解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和特征,特别是应当理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 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条件及农业机械经营的主要形式。 (一)农业机械化 1.农业机械化的概念(P.108) 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机器,以代替人力、畜力和传统手工工具的过 程。 2. 农业机械化的特征(P.108)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3)农业机械化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农业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扩大生产规模。 5)农业机械化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3.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1)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2)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4.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条件(P.111-112) 1)农业机械化的客观条件 社会已经存在的先天性因素和条件。主要是土地、气候、水源等。 农业机械化自然条件区域地形地块条件。 - 34 - 农业机械化农作物生产条件农业机械对农作物品种和栽培制度的适应性。 2)农业机械化的主观条件(5 个) (二)农业机械经营 1.农业机械经营形式(P.116) (1)农机服务的集体经营集体投资购买,集体控制产权。如农机服务站、农机 服务队和农机服务公司。 (2)农机服务的个体经营以农户为经营单位,农户自筹资金购置农机,以个人 劳动为基础市场规则运作,经营收入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 (3)农机服务的联合经营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户松散的合作经营形式。有物物 联合;物和资金联合;资金和资金联合;物、资金和信息联合。 (4)农机服务的合作社经营农机个体经营者和其他农机服务组织联合形成的合 作社。 - 35 - 第八章 农业生产决策(本章不作要求) 第九章 农业生产的合理组合 本章主要了解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特别是必须掌握农业生产结构的评 价标准及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类型, 掌握专业化的标准和实现条件。在农业生产布局方面必须掌握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并 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生产结构 1. 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P.145)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 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 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的一个基本问题,体现了农业生产资 源的合理配置。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 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层次性及一级结构(p.145 ) 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 1) 农林牧渔业各部门构成的结构,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 2) 隔夜内部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同的各生产项目,是农业的二级结构; 3) 各生产项目内部的形成三级和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农业 农林牧渔 - 36 - 二级结构: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三级结构:种植业 粮食种植业;棉花种植业;油料种植业;花卉种植业;药 材种植业;景观绿化种植业 3.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因素(p.148) 1) 自然资源条件 气候、土壤、水分、地貌、区位等。 2) 社会需求 消费构成;产品用途。 3) 社会经济制度和政府经济行为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局限性需要政府宏观 调控。 4) 生产力发展水平 决定性因素。 (p.149 ) 4 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共同特征(p.149) 1) 资源利用最大化 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2) 部门配合协调化:各生产项目之间按比例平衡发展 3) 效益最佳化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效益 三个标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农业中的分工 1. 农业分工的特点(P.150 ) 1) 农业分工自然风险大,降低了农业分工预期收益; 2) 农业的区域分工成为分工的主要形式; - 37 - 3) 农业生产周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使得农业分工资源利用率下降,专业化程度 低; 4) 农产品多用途,使得农产品商品率难以大幅度提高,难以实现工艺专业化; 5) 农业分工与农业一体化相联系,农业分工较易实现专业化、区域化。 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P.150)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专 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结果。 3.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P.151) 1)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业企业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工,企业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专门生产少数几种或一种农产品。如饲养奶牛或肉牛的企业。这是农业产业化的 基础。 2) 农业地区专业化 不同地区根据自己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 农产品。如“一村一品”、“一镇一品”。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地区聚集。 3) 农艺过程专业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由若干企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每个企业指负责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道环节或某一项作业。这是农业产业化 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4.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标准(P.151) 1) 农业生产高度商品化 - 38 - 2) 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 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化 4)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 5.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 (三)农业生产布局 1. 农业生产布局的概念(P.154) 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安排和分布,它包括农业各部门在地区内的 分工和地区内各部门的结合。前者反映农业生产地区间关系和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后者 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 2. 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P.155) 1) 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 2) 要实现地区专业化生产与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的相结合 3) 必须正确体现“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的要求 4) 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优势 3.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P.156)简单应用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 39 - - 40 - 第十章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本章在内容上除应了解农业风险的概念外,还应当掌握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和对 策,并在理解农业保险总体特点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类别农业保险的基本含义。 (一)农业风险的概述 1. 农业风险的概念(P.159) 农业风险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使农业生产者预期农业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程度。 农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2农业风险的特点(P.159) 相关性(时间与空间的地域相关性) ;区域性;不确定性;非一致性;复杂性(影响因 素多) 。 3. 农业风险的影响因素(P.160) 1) 自然因素 天气和气候;植物病虫害和外来物种入侵;动物疫病;地壳板块运 动。 2) 市场因素 小农经济,小规模、自给自足;农业成本增加;富余劳动力无法转 移;国外农产品涌入;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3) 资源因素 土地、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浪费和保护不力。 4.农业风险决策的概念(P.161) 农业风险决策是在风险发生之前,综合考虑风险变化、预期收入、自主经营权和其他 它因素,经过权衡做出的最优决策,在个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寻找风险和回报的最佳组合。 - 41 - 5. 农业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的区别(P.162) 1)风险管理: 事先策略; 市场是灾害救济的主体。运用保险、期货、期权、灾害证券、天气衍生品等市场手 段转移和分散风险; 既可以有效降低行为主体损失程度,又具有高效率、相对公平,不会给国家财政带 来大起大落的冲击。 2)风险应对: 风险发生以后的事后策略; 政府是灾害救济的主体,迅速调动和集中救灾资源,快速改善再去居民生活条件, 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救灾减灾激励目标,难以形成灾害风险管理激励;灾后大量膨 胀的救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保证公平;灾害不确定性使得灾害救济的时间与金额不 可预期,形成财政冲击。 6.农业风险管理的手段(P.162) 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 ;订单农业(契约保险) ;期货市场(风险价格,套期保值) ; 巨灾风险证券化(发行保险支持证券,分割风险) 。. 7 订单农业的概念(P.163) 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客户(农 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二)农户风险决策 - 42 - 1.农业风险管理原则(P.164) 1) 不冒不能承受的风险 2) 考虑损失的可能性 3) 不因小失大 2.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对策(P.165)简单运用 1) 多元化生产经营 2) 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 3) 产业化经营 4) 农业保险 (三)农业保险 1.农业保险的特点(P.168) 1) 保险标的的生命性(鲜活产品特性价值孕育过程;事故现场易灭失;自我修 复能力;种类繁多) 2) 较强的地域性 3) 明显的季节性 4) 经营结果的周期性 5) 政府的政策性 2.农业保险的功能(P.168 ) 1)基本功能 风险分散;经济补偿。 2)派生功能 防灾防损功能;融资功能。 3)三个角度理解: - 43 - 政府保护农业的政策性工具; 农业生产者 转移农业风险的财务手段; 农业保险的代理经营者实现农业保险的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途径 3. 不同类别农业保险的含义(p.170 ) 1)按承保对象分: 种植业保险 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其他作物保险;林木保险;水果 及果树保险。 养殖业保险(4 种)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养殖。 2)按保障程度分: 成本保险 产品产量或产值保险 3)按缴费方式分类 短期农业险;长效储金型农业险。 4)按保险标的所处生长阶段分类 生长期农作物保险;收获期农作物保险。 5)按保险责任范围分类 单一风险保险;多风险保险;一切险保险。 6)按保单形式分类 - 44 - 单险种保险;组合式保险; - 45 - 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本章学习除应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原则外,关键在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 要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和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并了解经营中的利益分配和基本保障机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产业化经营含义(P.17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 益为中心,以系列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 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 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 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2. 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含义应当注意的问题(P.174) (1)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机制 (2)要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机制 (3)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产业发展 (4)要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分配机制 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简单应用)(P.177) 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 产业化联结的程度日趋紧密 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 46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原则(P.177) 坚持家庭经营制度 坚持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因地制宜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 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主导作用,企业承担风险 (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 农户)山东寿光 专业市场主导作用,农户承担风险 (3)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农户)股份合作,企业化经 营。 3. 不同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简单应用 (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 基地+农户) 强化农业资源开发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统一销售产品 (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 农户) 市场为农副产品提供直销场所 市场为农副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