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每个题目有四个选项,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中。60 分) 1.针对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2.某 思 想 家 曾 说 :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又 说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这 主 要 反 映 了 先 秦 时 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 、 “兼爱”的主张 3.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 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 遂,成为领导文化 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 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天人感应” 知德合一 A B C D 4.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 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 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 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 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 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 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6.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 、 “为政以德” 、 “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施仁政以民,省刑罚, 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制天 命而用之” A民本思想 B农本思想 C教育思想 D重农抑商 7.“欲 求 兴 天 下 之 利 , 除 天 下 之 害 , 当 若 繁 为 攻 伐 , 此 实 天 下 之 巨 害 也 。 ”这 一 观 点 出 自 先 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 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 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1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 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 1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 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 ,周的“秩序井然” , 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 ,六朝的“消瘦”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 ,元的“粗壮豪放” ,明的“敦厚繁丽” ,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 、战 国的“清新”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思想 D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1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 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7.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 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 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理解是 A主张“工商皆本” B突破了“重农抑末”的传统统治观 念 C顺应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 D代表了新兴力量的利益 1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2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 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 21.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 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 要得益于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B c D 23、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与些主张类 似的思想是: A 孔子的“仁”的学说 B 朱喜煌理学 C 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 D 王阳明的心学 24、黄宗羲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 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 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 未尝不背也。 ”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知识分子参于政权的愿望 C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 展要求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25、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 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种语言在当时: A 蔑视官僚专制统治 B 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C 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腐败 D 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 26、战国吕氏春秋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 “故一则治,异则 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 因是: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适应 兼并战争的需要 ABC D 27、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私愤、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 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而且较好则使之。 ”为改变这一主张,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 虽在农与工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 上之所是必比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盗贼,以兴天下之利 28、李贽在书中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谩。只 有疏狂一老身。 ”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表达了诗人敢于蔑视世俗的异端思想 B 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C 李贽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 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29、 “夫仁政,必自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农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0、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现象是, “宋人曰是, 今人亦曰是;宋人亦非,今人亦曰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形成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B 元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D 八股取士对士人思想的压制 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40 分) 31、材料一 委康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教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不息,然后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 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喜糙宫便殿奏礼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无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 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分析,朱喜精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2、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 类,无非这理。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 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 分) (2)材料二思想主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4 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 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