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_第1页
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_第2页
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_第3页
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_第4页
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92003 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 无忧会计网 时间:2006-12-7 10:29:00 作者:丁志杰 来源:金融研究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摘 要:本文采用 IMF 的事实分类法,对 19992003 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进行统计 分析,没有发现支持两极化假说的证据。两极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 20 世纪 90 年代汇 率制度变革的特有现象,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地区货币联盟的发展和国 际组织提供的激励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多元化仍将是国际汇率体系的重要特征, 管理浮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青睐。现行体系还非常不稳定,正在融入全球化 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汇率制度上面临两难选择,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改革。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加快,各国经济金融更加相互依存, 国际汇率体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早在 90 年代中期,就有人预言汇率制度将呈 现两极化,即所谓的中间汇率消亡论,认为“在 21 世纪,为达到特定目标的相机抉择的 汇率政策规则将不再可行,各国将不得不在浮动汇率和单一货币之间做出选择(Eichen- green,1994)。”Fischer(200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 IMF)新的汇率制度分 类法,分析 199119 四年全球汇率体系变化,认为“两极化确实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 ”然而,两极化假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Frankel(1999)认为“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汇率 制度的最优选择不是处于两极的制度,而是中间汇率制度。” 不能肯定的是,汇率制度两极化到底是一种趋势,还仅仅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特有 现象。本文根据对 1999-2003 年间所有 IMF 成员汇率制度的统计处理结果,考察这一期 间国际汇率体系发生的一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源,以检验两极化假说。正文 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汇率制度的划分方法,并对本文所采用的分类法作一说明; 第二部分考察国际汇率体系的结构,并与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两极化现象比较;第三部分 分析国际汇率体系的稳定性和弹性,并构造一个汇率弹性变动指数来分析国际汇率体系 变化的方向;第四部分通过 IMF 援助方案与汇率制度的关系,讨论 IMF 在国际汇率体系 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总结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几点结论,并作简要的理论评述。 一、汇率制度的划分方法 长期以来,IMF 对汇率制度采取名义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依据的是各国官方宣布的汇 率制度,并将汇率制度分为钉住汇率、有限弹性汇率和较大弹性汇率等 3 类。这种方法 的缺陷是一些国家官方宣布的汇率制度与实际运行的有很大差异,不能准确反映国际汇 率体系的真实状况,据此所作的理论分析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很多研究采取事 实分类法,即根据货币汇率的实际运行状况确定其汇率制度类型。但是,由于分类标准 的差异,不同研究的结论具有不可比性。 从 1999 年开始,IMF 开始采用新的分类法公布成员的汇率制度,并据此对 1990 年以 来成员的汇率制度进行重新归类。新的分类法是一种事实分类法,与名义分类法有很大 的不同:(1)依据弹性大小将汇率制度分为 8 类,按弹性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无单独法定 货币汇率(NS)、货币局安排(CBA)、传统钉住(FP)、水平区间钉住(HB)、爬行钉住(CP)、 爬行区间(CB)、管理浮动(MF)和独立浮动(IF);(2)主要根据各国汇率的实际行为,并辅 以外?正储备和利率变动数据,以及 IMF 对该国政策意图的判断,来确定其制度类型。 汇率制度分类法对研究的结论有很大影响。例如,Rogoff 等(2003)运用自然分类法 (Reinhart etc.,2003)就否定了两极化假说,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不存在汇率制度两 极化,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和 80 年代一样多。自然分类法也是一种事实分类法,依据实 际上的汇率变动情况将汇率制度分为 15 种 6 类。本文采用的是 IMF 的事实分类法。自然 分类法等一些事实分类法依据的纯粹过去的汇率变动情况,存在向后看的特点,而 IMF 的事实分类法把各国政策意图考虑进来,尽管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但是这使其具有 向前看的特点,更适合于分析汇率制度选择及其趋势。另外,采用 IMF 的分类法,使本 文分析与 Fischer(2001)具有可比性。 本文选择 1999-2003 年 IMF 成员汇率制度为样本,有关数据是根据 IMF 年度报告的 有关材料整理而成,并基本上沿用 Fischer 对中间汇率制度的界定和国家类型的划分。 Fischer 在 IMF 分类的基础上,将汇率制度分为硬钉住、中间汇率和浮动汇率等 3 大类。 硬钉住包括无单独法定货币汇率和货币局安排,浮动汇率包括管理浮动和独立浮动,其 他的属于中间汇率(也称软钉住)。Fischer 将 IMF 成员分为发达成员、新兴市场成员和其 他发展中成员等 3 个组别。 二、国际汇率体系的结构变化 根据 IMF 的分类法,两极化是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汇率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见图 1)。无论是就整体还是各个组别来说,都出现了从中间汇率向两极转移的现象。经济越 发达,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的国家,两极化越明显。1999 年,IMF 发达成员这一 组别基本实现了完全两极化,只有丹麦为了满足欧洲汇率机制的要求,实行水平区间 钉住,仍处于中间汇率之列。 图 1 1991 和 1999 年 IMF 成员的汇率制度比较 进入 21 世纪,从表面上看,两极化似乎继续发展,但程度没有明显提高(见图 2)。 在 1999-2003 年间,实行硬钉住的成员增加 3 个,增至 48 个;实行中间汇率的减少 10 个,降至 57 个;实行浮动汇率的增加 9 个,增至 82 个。 图 2 1999-2003 年 IMF 成员的汇率制度变化 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类比掩盖了汇率体系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在这 4 年间,实行 浮动汇率的 IMF 成员虽然在增加,但是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浮动从最初的 25 个迅 速增加到 46 个,成为拥有基金成员最多的汇率制度,而独立浮动从 48 个减少到 36 个。 按照 IMF 的定义,管理浮动是指货币当局在不事先指明或承诺汇率目标的情况下,通过 积极外汇市场干预来影响汇率。只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落入传统钉住的1 波幅以内,都 属于管理浮动。因此,管理浮动的范围很广,在积极汇率政策作用下,其实际汇率运行 可以涵盖从水平区间钉住到独立浮动之间任何一种汇率类型。为此,包括 Fischer 在内 的大多数两极化假说支持者,都把管理浮动也纳入中间汇率制度。如果做这样的调整, 就会发现,国际汇率体系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中间汇率制度的地位明显上升,所占的 比重不升反降,两极化出现了逆转(见图 3)。 图 3 1999-2003 年分类调整后 IMF 成员的汇率制度变化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汇率两极化发展中,向硬钉住一极的调整主要是由货币联盟推动 的。以欧洲经货联盟为代表的地区货币联盟,是区内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汇率制度 安排从属于建立联盟的其他目的,不具有独立性。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横空出世,成 为 11 个欧盟成员国的共同法定货币,11 种欧币退出流通。加上此前就已存在的西非货 币联盟、中非货币经济共同体和东加勒比海货币区,在 1999 年实行硬钉住的 45 个 IMF 成员中,属于货币联盟的就达到 31 个。因此,如果把货币联盟因素剔除在外,两极化就 只剩下转向浮动汇率这一极。在过去的 4 年间,由于地区货币联盟没有出现大的发展, 没有新的单一货币出现,只有欧盟的希腊加入了欧元区,因此这一进程基本上处于停滞 状态。其间,在硬钉住中,增加了美洲的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这两个 IMF 成员实现了 完全美元化。 三、国际汇率体系稳定性和弹性变化 近 4 年来,尽管没有爆发大范围的货币危机,但是国际汇率体系依然表现出很大的 不稳定性。汇率制度的调整情况反映了国际汇率体系的稳定性。从统计数据看,IMF 成员 共发生了 78 次汇率制度加入和 76 次汇率制度退出,剔除 4 个新成员的加入和 2 个旧成 员的退出这种单边调整,共发生了 74 次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的调整。也就是说, 有 13 左右的 IMF 成员对汇率制度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情况下调整是不得已作出的。 在这 4 年里,进行汇率制度调整的基金成员数量呈上升态势,分别为 10、20、27 和 17(见表 1)。 表 1 19992003 年 IMF 成员汇率调整情况 2000 2001 2002 2003 小 计 加 入 0 2 1 0(1) 4 NS 退 出 0 0 0 0 0 加 入 0 0 0 0 0 CBA 退 出 0 0 0 -1 -1 加 入 2 2 4 3 11 FP 退 出 -1 -3 -7 -2 -13 加 入 0 2 2 1 5 HB 退 出 -2 -2 -3 -1 -8 加 入 0 1 1 1 3 CP 退 出 -1 -2 -1 0 -4 加 入 0 0 2 1 3 CB 退 出 -2 -2 -1 -2 -7 加 入 4 8(1) 14 9(1) 37 MF 退 出 -2 -3 -5 -5(-1) -16 加 入 4 5(1) 3 2 15 IF 退 出 -2 -8(-1) -10 -6 27 汇 率 制 度 调 整 次 数 10 20 27 17 74 注:括号内数字为当年新加入或者退出 IMF 的成员数。 不同组别 IMF 成员的汇率制度稳定性存在很大差异。IMF 发达成员的汇率制度非常稳 定,只有挪威在 2002 年从管理浮动转向独立浮动。最不稳定的是新兴市场成员,有 17 个成员共进行了 22 次汇率制度调整,不仅比发达成员高,也比其他发展中成员高得多。 其中,阿根廷在危机之后放弃了实行长达 10 年的货币局安排,转向管理浮动。这说明新 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中,汇率制度选择面临很大的挑战。 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与汇率弹性成反比,最不稳定的是浮动汇率,其次是中间汇率, 最后是硬钉住。这主要是由于汇率制度的弹性越小,退出的成本越大,政府作出抉择就 越慎重。钉住汇率的退出大多是危机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 IMF 划分的 8 类汇率制 度中,独立浮动最不稳定,4 年间有 26 个成员放弃独立浮动,其中大多数转向管理浮动。 这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最为明显,如俄罗斯 2000 年、捷克 2002 年,都在实行独立浮 动不到 1 年的时间里,就又重新回到管理浮动。 汇率制度只能反映汇率弹性的顺序,因此很难准确估计汇率体系的弹性大小。这里, 使用一种简单方法来粗略估计汇率弹性变化程度,作为汇率弹性变化方向的指示器。我 们对每种汇率制度取对应的数值: NS=1;CBA=1;FP=1.5;HB=2;CP=2.5;CB=3;MF=4;IF=5。其中,数值越大,表示该汇 率制度的弹性越大。无单独法定货币汇率和货币局安排的区别主要在于铸币税,而汇率 机制没有根本的差异,所以取同样的值;传统钉住和水平区间钉住之间、爬行钉住和爬 行区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波动幅度,相对于其他相邻制度之间的差异要小,所以其取 值之差是其他相邻制度的 12。同样,这里也剔除 IMF 成员变动的影响,不考虑新加入 和退出成员的情况。举例来说,在 2000 年度,巴基斯坦放弃管理浮动,转而实行传统钉 住,那么这一事件对国际汇率体系弹性变动指示值的影响为-2,5。在计算每次调整的弹 性影响基础上进行加总,就得到当年国际汇率体系弹性变动指示值。如果汇率弹性变动 指示值为正的,表明该样本的汇率弹性增大;反之则反是。 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结果表明,在过去的 4 年里,国际汇率体系的弹性变化不大。 相对于发达成员和新兴市场成员汇率向更大弹性方向发展,其他发展中成员汇率弹性连 续 3 年递减。对于新兴市场成员这一组别来说,在 22 次汇率调整当中,有 12 次是转向 弹性更大的汇率制度,但也有 10 次是转向弹性较小的汇率制度。 表 2 19992003 年国际汇率体系弹性变动指示值 2000 2001 2002 2003 合 计 所 有 成 员 7 -3 -1.5 -4 -1.5 发 达 成 员 0 0 1 0 1 新 兴 市 场 成 员 2.5 0.5 -1 3.5 5.5 其 他 发 展 中 成 员 4.5 -3.5 -1.5 -7.5 -8 四、IMF 在国际汇率体系变化中的作用 IMF 是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管理机构,负责对成员国汇率政策实施监督。尽管 IMF 一 直主张成员可以自主选择汇率安排,但是实际上常常干预成员的汇率安排,特别是在基 金贷款决策时,汇率制度往往成为贷款的重要条件。 在贷款条件中,IMF 表现出对特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图 4 是在 IMF 援助方案中有关成 员汇率制度情况。在 21 世纪初,IMF 对货币联盟和美元化提供了一定的援助。在大多数 时间里,基金更偏向于浮动汇率。特别是在 2002 和 2003 年,基金的全部援助方案都集 中于实行浮动汇率的成员。部分原因是纠偏,对以前盲目推行浮动汇率的成员重新调整 给予事后补偿,另一方面继续对实行或转向浮动汇率的成员提供援助。对于实行中间汇 率的成员,IMF 基本上不予以援助。 图 4 1MF 援助方案与成员汇率制度的关系 IMF 对浮动汇率的偏好也体现在汇率制度发生调整的成员中(见表 3)。在成员转向新 的汇率时(即加入时)和之前给予援助,表明基金的支持态度;而在退出时给予援助,表 明基金对成员现行汇率制度的反对态度。表 3 反映出的 IMF 偏好,基本上和图 4 一致。 表 3 调整汇率制度成员获得 IMF 援助的时间和数量情况 获 得 援 助 时 间 加 入 时 加 入 前 一 年 退 出 时 NS 1 0 0 CBA 0 0 1 FP 2 3 4 HB 0 2 3 CP 1 1 1 CB 0 1 2 MF 16 6 3 IF 7 12 11 上述分析说明,IMF 先人为主的态度和提供的融资激励,一方面增加了浮动汇率的吸 引力,人为扩大了国际汇率体系的弹性,导致向浮动汇率这一极转化的程度;另一方面 也使一些成员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被迫、盲目地实行浮动汇率,结果这些成员又不得 不转向其他制度,人为放大了浮动汇率的不稳定性。 五、结论与启示 对近 4 年国际汇率体系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两极化很难说是国际汇率体系的内在 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欧洲单一货币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向硬钉住的倾斜,但在未来一段 时间里,还看不到其他地区货币联盟会有突破性发展,美国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消极美 元化政策也不会改变;一系列货币危机的爆发,以及国际社会的偏好,引起了对钉住汇 率的恐惧,出于对货币投机冲击的担心,一些国家匆忙转向弹性更大的汇率制度,近几 年的回调表明这种行为有非理性因素。因此,即使在 IMF 的事实分类法框架下,两极化 也只是 90 年代的特定现象,其未来态势还取决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没有一种汇率制度 适合所有国家,多元化格局仍将是未来国际汇率体系的重要特征。 国际汇率体系的动荡,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些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出现了很多 反复,并带来高昂的制度调整成本。在当前国际汇率体系不稳定时期,特别是主要国际 货币之间的汇率大起大落,以及未来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可能带来的动荡,对新兴市场经 济国家都是挑战。同样,也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国际汇率体系 的调整仍在继续之中,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如此。一种可行的选择是从更为长 远的角度规划汇率制度的选择,并辅以灵活的汇率政策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 尽管受到很多批评,但很多国家仍然选择了各种中间汇率制度,特别是发展水平和 开放程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 4 年里,超过 14 的 IMF 成员属于这一大类。 Rogoff 等(2003)根据实际上的汇率运行状况,认为超过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