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_第1页
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_第2页
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_第3页
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_第4页
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陶渊明诗词窥其隐逸情结 (贵州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12 级电子信息 120802010025) 摘要:魏晋时期,政治社会黑暗腐败,斗争尖锐残酷,稍有不慎便卷入政治斗 争的旋涡丢掉性命,众多士子文人感于时局衰败,政治抱负又无法实现, 纷纷 隐退山林,脱离俗世,转而作诗赋词,以从事文学创作来抒发情感,在当时掀 起了一股隐逸之风;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魏晋去感 受这股隐逸之风,但是从他留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他的生平事迹当中,我们 还是能一窥他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隐士;政治无道;退隐不仕;田园生活; 正文: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思想行为比较特殊且影响较大的一类人,在古代各朝各 代都不乏隐士的身影,只不过多少而已。关于隐士, 辞源和辞海的定义 是“隐居不仕的人” ,今天人们的观点大多多与辞源 、 辞海相仿,如:隐 是隐蔽的意思,士不见于世,所以称隐士。隐士首先是士。士而不仕者方为隐 士。隐士就是那些因种种原因进不了官场。或是入官场之后又因种种原因被挤 出(或主动脱离)官场,或虽然出仕却身在官场心在山林的那一部分士人-只 要是游离于官场的士人,就都可归入隐士之列。 在中国古代。对士子影响最大的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与此相应,中国的 隐逸思想也基本上就是儒道两家。道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追求适性,这一追求 其实也是作为自然个体的每 一个人的自然天性,只是道家能自觉地去发扬并维护它,而其他人则往往受到 各种非自然 的人为思想和外在物欲的蒙蔽而忽略了它甚至与之背道而驰。道家心目中的理 想治世是一 个人人适性、万物适性的社会。可惜,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的种种作为却让道 家深感绝望 于是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隐逸的方式来疏远这个日益“失性”的社会转 而追求个人的 适性。儒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则在合乎道义,认为仕隐出处应以合乎道义为最高 原则,并且即 使做了隐士也不可逃避维护道义的责任。 相对来说儒家隐逸多受外界条件制约,如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或日治 世则仕、乱 世则隐:而道家隐逸则是出于天性、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隐:乱世出于全身远 祸之目的固然 要隐,治世则不堪案牍之劳形、官场之无聊应酬同样要隐。儒家隐逸多出于一 种道义感、使 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对儒家理想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而道家隐逸则追求个 性的张扬、人 性的解放和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对社会、强权压抑人性的反叛。 隐逸与政治向来就有密切的关系。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 而怀之”所谓“有道” 、 “无道” ,指政治状况而言,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 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由这时“无遭”的政治状况造成的。魏晋时期。 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卷入政治旋涡的士人稍有不慎便会丢掉性命。对士人阶层产 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造成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他们对现实不满,却 叉无力反抗,为了逃避灾祸,只好隐居。时政弥憎,而其风愈往。是故晋 书袁宏传说;“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可以说 是当时士人的普遍心理。 说到魏晋隐士,首推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号五柳 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 代之际。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誄云:“嗟乎若士,望古遥集。 韬此洪 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陶侃为 晋代勋臣,故称“洪族” 。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 赫。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 ,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 落为“寒门” ,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可见其本出 自世家而泽不及身,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 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 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 393 年,陶渊明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 饮酒第十九首 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 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 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 ,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 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 的想法,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次年写的辛丑 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旧虚, 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 氏卒,便借故回乡。 陶渊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岁时, 荣木一诗中说到:“先师遗训,云 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谓。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 ”时至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 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 的参军。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 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 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 陶渊明一生虽几次出仕,但他与世俗是那样格格不入,在混迹于官场时,总充 满悔恨的心情,而他所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 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归田后,陶渊明的性 情与田园自然的契合,使其所作诗篇大放溢彩。他作归园田居五首 ,描绘出 闲适自得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其四言诗杰作归鸟 ,借鸟儿眷恋林木, 倦飞知还,道出诗人归隐真意。 饮酒二十首则表现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 思考体现诗人淳真自然的艺术风格。第十九首:“拂衣归田里亭亭复一纪” 。 “一纪”是十二年,此时诗人已归田十二年。然而,自辞彭泽县令归田以来, 陶渊明虽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并不能忘怀一切, 杂诗其二有云:“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光阴如梭,壮志难酬的悲哀, 深沉万分。晚年的陶渊明还是关注社会与政治的,公元 417 年,刘裕北伐收复 长安,灭后秦,业已五十三岁的陶渊明写下赠羊长史一诗云:“圣贤留余 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抒发了对收复中原与三秦的欣慰 之情。五十六岁所作读史述徽章和五十八岁作读山海经组诗,都寄托 了豪情壮志。而五十九岁所作咏二疏 、 咏三良 、 咏荆轲 ,名为咏史,实 为述怀,均表明晚年的陶渊明壮志未消,理想犹存。刘裕代晋,现实的黑暗政 治使他不满,而他又无力改变,于是他幻想出理想国“桃花源” 。 陶渊明一生坎坷曲折,其进退起落缘于其思想的复杂和所处时代的乖谬。晋宋 之际,中原沦陷、江南板荡,曾经的龙兴大晋已然风雨飘摇。寒门刘氏篡逆之 心,昭然若揭。士大夫进退失据、动辄得咎,恰似釜底游鱼。陶渊明徘徊仕途, 游走魏阙江湖,乃是其儒道交织性格在因应时代的体现。 (一) 儒家思想的里子 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虽然弥漫着老庄哲学和佛教的出世哲学。但是儒家究竟 是一个正统学派,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对儒家所提倡的六经,几乎家喻户晓。据 晋书范宁传:“晋太元年间,范宁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至者千余人。 课读五经,又起学占,资用弥广”时至二十岁的陶渊明自然会受到此种风气的 影响。又由于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会地位,使他从小熟谙儒家经 典,有着儒家的入世精神。 (二) 道家思想的契合 陶渊明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这是时代使然,更是其性情与“崇尚自然” 的道家思想契合所致。魏晋是玄风笼罩,老庄哲学风靡的时代,上层知识分子 大都崇尚老庄,以清淡为务。受此影响,陶渊明把生死、富贵看得很淡。他在 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于富 贵” 。这种道家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之路,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肖玉峰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2 张永蕾 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 3 孙立群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4 张玉清 七贤之游与魏晋隐士及其他 5 郭伟廷 陶渊明诗文世界中的隐士 6 宁稼雨 魏晋隐士的仕途智慧 7 楚小庆 六朝“隐逸“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根源 8 许晓晴 论儒道的隐逸观与隐士形象 9 王国胜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10 王国胜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 文献整理: 1 肖玉峰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摘要: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 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隐士;隐选文化;隐逸思想 2 张永蕾 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 内容提要: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 今隐逸诗 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 渊明日益显扬, 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关键词:陶渊明文学地位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 3 孙立群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摘要:魏昔士人的隐造之风与当时的时局有直接的关系,井受到社喜思潮玄学 的影响,也与士人的性格有关。魏晋士人隐选不仅人数多,而且隐逸方式多样。 此时有三种臆逸:山林之隐、朝隐、田团之臆。不同的琏逸方式表现了士人不 同的品格和追求。真正的博连其实是难做到的。山林之佳需忍受艰苦的生 活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皋;朝隐则将出世与入仕相鲒台,既不失利禄殳可获 得臆逸的清高,一些人以朝隐标榜“高雅” ;一些人别以朝,急避祸保身,朝隐 者算不上臆士。陶洲明臆居田园淡薄名利,返朴归真,以其高洁的人格成为 古代隐士的榜样。 关间词:魏晋臆士;山棒之臆;朝臆;田园之臆 4 张玉清 七贤之游与魏晋隐士及其他 摘要:孙登、王烈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七贤是魏晋名士文化中的著名代表 人物。他们为了逃避惨烈的朝廷党争,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开是非丛生的京城而 隐居簇竹野水问,以此宣示对礼教的叛逆、对世俗的鄙薄和对养生的追求。本 文以史料钩沉的方法,探究了孙登、王烈等隐士的行迹,认为孙登、王烈等隐 士主要活动于苏门山、抱犊山、宜阳山、汲郡北山等地;而竹林七贤则追踪孙 登、王烈的修炼行迹,遍游太行山的南段和东坡,由此开启了一种不同干传统 的另童幺士加隐士文化。 关键词:隐士;竹林七贤;游历;魏晋时期 5 郭伟廷 陶渊明诗文世界中的隐士 6 宁稼雨 魏晋隐士的仕途智慧 7 楚小庆 六朝“隐逸“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根源 摘要:隐选之所以成为中国文人心中永远的情结,就在于隐逸经过从纯“隐” 到“隐逸”的发展,从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而升华为个人追求心灵 自由的审美化境界的过程。也就是说隐逸由单纯地“隐”而成为一种审美化 的生存状态“逸” 。这是吸引古代文人心慕隐逸的重要原因。隐逸的审美特 质表现为:隐逸之士好游名山大川,陶醉于其中,以自然山水来涤荡胸怀,体 悟宇宙之大道,从仅仅将山林作为个人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屏障转向为自己积极 主动地发现自然之美。隐逸之士放浪形骸,率性洒脱。反而成就了一种自由审 美的“放逸”状态。隐逸之士通过酒与诗画的外物凭借,来达到脱离形骸的精 神自由状态,从而上升到自由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审美;隐逸;艺术精神;人生境界;文化根源 8 许晓晴 论儒道的隐逸观与隐士形象 关键词:儒家;道家;隐逸;隐士 摘要:隐逸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现象对古代文人在人格建构、生命价值、 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根源则在于儒道 两家对隐逸观念的建构,儒家以积极入世为思想根本,主张隐逸是隐以待命, 是复出前的准备;道家以“无为”为宗旨,重视生命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基于 这种隐逸观念,儒道分别对隐士形象作了不同的处理。 9 王国胜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摘要: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 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 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 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 关键词“ 隐士思想;庄子;传承;递进 10 王国胜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 摘要:隐士和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出现于文明 社会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道家正是在汲取了隐士和隐逸文化的思想营养才 得以产生、生长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史料、传说记述 颇丰,使得隐士和隐逸文化具有相当的模糊、矛盾和神秘色彩。用发展的眼光 去探究产生隐逸文化模糊及矛盾的根源,发现隐逸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隐士;隐逸文化;矛盾;根源 11 童子乐 古代庐山隐士文化研究 摘要:隐士文化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庐山隐士文化长盛不衰,呈 现出顽 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庐山隐士在庐山进行过大量的文化活动,在文学、 宗 教、教育等多个领域竞展风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文化成就。自上古开始,庐 山就有了隐士的传说和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时代背景和九江地区的政治 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庐山隐士文化攀上发展高峰;隋唐时期,庐山隐士文化 仍保持着兴盛,但隐逸文化特点已有了新的变化;五代两宋时期,庐山书院文 化兴盛,庐山隐士兴起了读书讲学之风;元明及清前期,随着庐山文化的衰微, 庐山隐士文化也走向没落。古代庐山隐士深受中国儒、佛、道三大思想文化主 流的影响,可划分为儒隐、佛隐、道隐三大类,陶渊明、慧远、陆修静是其对 应的代表人物。庐山隐士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如它的历史连续性、淡薄的政 治色彩以及浓郁的教育特征。庐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