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地灾防治规划文本(终审稿)_第1页
德兴市地灾防治规划文本(终审稿)_第2页
德兴市地灾防治规划文本(终审稿)_第3页
德兴市地灾防治规划文本(终审稿)_第4页
德兴市地灾防治规划文本(终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92020 年) 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政府 二 00 九年九月 2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92020 年)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胡仲仪 副组长:裔刚 周玉才 成员单位:矿产黄金管理局、建设局、国土局、水利局、 气象局、发改委、安监局、财政局、教育局、 交通局 规划编写小组 项目负责:雷万荣 编写人员:雷万荣 程志华 李圣敏 余广文 数字制图:顾琳娜 编制单位: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实施单位:江西省德兴市矿产黄金管理局 二 00 九年九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1 一、编制依据 .2 二、规划期 .2 三、规划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3 四、规划区地质环境概况 .4 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5 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 .5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6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7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规划原则 .9 三、规划目标 .10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3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3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 .17 三、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方案的确定 .22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27 一、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 .27 二、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及组织体系 .27 4 三、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 .29 四、建立地质灾害的信息网络 .29 五、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30 六、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30 第六章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措施 .31 一、行政管理措施 .31 二、技术性措施 .33 三、资金保证措施 .40 第七章 附则 .43 附表: 1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点防治规划(近期防治)一览表 2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点防治规划(中期防治)一览表 3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点防治规划(远期防治)一览表 附图: 1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0000) 2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0000)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 第一章 前 言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诱发的危害人民 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 的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较易发区)是根据历史上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强 度和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所作的一种自然区划。它是指在 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下容易(比较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生态环 境破坏的程度。 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防护区是根据规划区内多年暴雨中心分布, 结合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国发经济发展规划等综合确定。 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属江西省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市之一。 随着德兴市社会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 的加剧,加之地质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气象条件在时空方面的变化, 导致各类地质灾害不断发生。2000 年 8 月至 11 月,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 总站德兴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组,在原德兴市地质矿产局的配合下, 对德兴市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市内地质灾害较发育,地质灾 害点 593 处,其中滑坡 585 处(包括沿途统计滑坡点 212 处) 、泥石流 4 处、地面塌陷 4 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 0.28 个/平方公里。地质灾害规模 以小型为主,少量为大中型。地质灾害共造成 2 人死亡、553 间房屋损毁、 635 亩农田损毁等,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 2690.11 万元。地质灾害已 2 对德兴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影响,它已成为阻碍德兴市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关系。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 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德兴。 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 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德兴市地质灾害发育特 征和防治现状,编制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92020 年) (以下简称规划 ) 。 一、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第 394 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国土资发200179 号) ; (三)江西省人民政府第 95 号令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 (四)德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2010 年) 。 二、规划期 基准年为 2009 年,近期到 2012 年,中期到 2015 年,远期到 2020 年。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 三、规划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德兴市地处东径 1172256至 1180548,北纬 28 3806至 291548之间,东邻浙江省常山市,西与乐平市接壤,弋 阳县、横峰县、上饶县、玉山县界于南,婺源县环于北。全市总面积 2064km2,辖 12 个乡(镇) ,2007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31.2 万人,生产总值 59.37 亿元。 规划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 17.2,降雨量充沛,为江西省的暴雨中心区域之一。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为 1996.6 mm(19852003 年,下同) ,最大年降雨量 2803.6 mm(1998 年) ,最小年降雨量 1312.8mm(2000 年) ,最大日降雨量为 314mm(1998 年 7 月 23 日) ,最大小时降雨量为 67mm(1998 年 7 月 23 日) ,一次性最大 过程降雨量可达 573.4mm (1998 年 7 月 22 日至 23 日),月最大降雨量 752.1mm(1995 年 6 月) 。降雨量由东南山区 (怀玉山脉)向西北南部丘陵区 逐渐减少,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由 1900mm 逐渐减少为 1600mm;降雨量一 般山区多、丘陵盆地少,山区年平均降雨量比丘岗区多 300mm 左右。 规划区内南东侧为走向呈北东向的怀玉山脉(海拔 13251817m) , 向北西逐渐过渡为丘岗地貌。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岗地、阶地 五类。区内溪河呈树枝状展布,乐安河是市内主要水系,其次有体泉水、 李宅水、洎水、长乐水、建节水等支流。 德兴市交通便利,现有公路干线通往婺源、玉山、上饶、乐平和浙江 开化等地。境内还有多条支线连接各乡镇,通车里程达 1203km;铁路有 皖赣线及其乐(平)德(兴)支线,长约 25km。景婺常高速及在建、拟 4 建的昌德高速、德饶高速、九景衢铁路、京福高铁、乐德铁路线等均从该 市通过,使交通俞加便利。 四、规划区地质环境概况 区内属赣北扬子板块地层区。江西最老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广泛出 露于该地区;石炭、二叠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其中二叠系下统以浅海 相碳酸盐岩为主、上统早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晚期为浅海相碳酸 盐岩;三叠系下统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间夹碎屑岩、上统以碎屑岩为 主;白垩系地层为陆相碎屑岩建造;第四系地层以河流沉积为主。 区内岩浆岩以燕山期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为主(出露面积大) 。主 要分布于福泉山、黄土岭、三十里岗等地。 区内构造变形甚为复杂,由前震旦系构成的基底褶皱以北东东向的紧 密复式褶皱为主。区内深大断裂主要有遂川德兴深断裂的北东段,呈 北东向展布,由一系列压性冲断层或压剪性斜冲断层组成的巨大断层带, 沿此带硅化破碎发育,宽度 250-300m 不等,明显控制震旦纪、早古生代、 中生代的沉积与分布,区内大至沿绕二至富家钨一带通过;一般性断裂分 为三组:北东向的断裂为区内主要发育的断裂,规模较大;近东西向的断 裂主要分布于区内西北部的泗洲庙等地;北北东向的规模小,分布于区内 南部、中北部等地。 区内系赣东北断块差异活动区的一部分,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为北东 和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垒式断块中山与地堑式丘陵、河谷盆地相间排列, 以间歇性大幅度上升为特点,历史上发生过 9 次地震,地震震级一般小于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 3 级。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年) 本区地震区划为小于度 区。 6 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原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矿产局于 2001 年 2 月提交的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地质灾害类型以 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及地面塌陷较少,其中崩塌滑坡点 585 处 (包括沿途统计滑坡点 212 处) 、泥石流点 4 处、地面塌陷 4 处,共计 593 处地质灾害点,另外有稳定性差及较差的斜坡点 275 处。经过德兴市人民 政府、德兴市矿产黄金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近几年对地质灾害的动 态管理,经过规划编写小组 2009 年 8 月再一次与各乡镇的相关人员 沟通,确定此次规划的地质灾害点为 233 处,其中滑坡(隐患)116 处、崩塌 17 处、泥石流 3 处、地面塌陷 2 处、稳定性差(较差)的斜坡 点 95 处(见附表) ,威胁人口 1912 人,威胁财产 1148 万元。 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地貌及岩性是决定地质灾害分布的 主导因素,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于中山、低山、丘陵、 岗地、河谷平原区的地质灾害点分别占总数的 8.88%、20.56%、62.15%、8.41%、0.00%,点密度分别为 0.057 个 /km2、0.126 个/km 2、0.131 个/km 2、0.099 个/km 2、0.000 个/km 2;地质灾害 的发育程度与自然边坡的坡高、坡度呈正相关,当坡高30m、坡度 30时,滑坡、崩塌、泥石流相对发育;不同的岩土体类型,地质灾害 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区内岩土体类型中以变质岩类及一般碎屑岩类地质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7 灾害较为发育,这两类岩类发生的地质灾害数占总灾害点数的 94.86。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从市内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看,丰 水年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明显要比枯水年高,从长时段的季节性来看,绝 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雨季(37 月)份,特别是 6、7 月份,地质灾害多由 暴雨诱发,占总点数的 97%。与工程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灾害点,占 总灾害点数的 85%。 区内地质灾害以南部及东部的绕二、昄大、新岗山三乡镇最为发育, 灾害点密度达 0.035 处/km 2 以上;其次为张村、龙头山、李宅、海口等四 乡镇,灾害点密度达 0.0100.020 处/ km2;其余乡镇灾害点密度小于 0.010 处/ km 2。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一)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德兴市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与地质灾害 有关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德兴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德府发 2006134 号文件)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德兴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 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德兴市地质灾 害的防治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得到加强 在德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矿产黄金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 措施,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江西 8 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了区内地质灾害的监 测、预防、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突发地质灾 害应急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初步建 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用地基本实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 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预防了工 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基础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2001 年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了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调查 与区划报告 ; 2007 年 3 月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开展的江西省重点地质灾 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项目的阶段性调查成果; 市矿产黄金管理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全 面核查;2009 年 8 月规划编制组进行了野外核查。 (四)搬迁及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从 2001 年开始,德兴市对区内部分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所威胁的住 户进行了整体搬迁,对一般性地质灾害危险点所威胁的住户进行了部分搬 迁;对个别地质灾害点进行了治理。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存在不到位现象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9 德兴市人民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市矿产黄金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 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存在 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的现象。 (二)技术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加大 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众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任务繁重,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监管难度大。 (三)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地质灾害危险点潜伏较大隐患,监测预警或勘查治理任重道远,亟待 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还没有建立,自动化监测和适 时传输还没有完全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运行还有待于规范。 (四)防灾意识仍待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科普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 防治知识、防灾意识有待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动和行之有效的自救、 互救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10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创业 德兴、诚信活力德兴、和谐生态德兴为总目标;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 严格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方针, 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 灾害防治为重点,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群测群防为 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为 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全市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 展服务。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四)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 同地质灾害类型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六)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 其职的原则; (七)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1 灾害,实行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治理和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 (八)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专业队伍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 (九)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 害的发生;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在全面查清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 的基础上,对重大的地质灾害做出评价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立并逐步 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 灾害的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危害较严重 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或受威胁的居民搬迁) ,把地质灾害防治从 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 工作,争取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生产单位及重要工程设施等) , 遇突发性地质灾害没有人员伤亡。 近期目标(20092012 年):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抗灾、救灾体系。 (2)进一步完善市、乡、村、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广泛 地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增 加人民的减灾防灾意识,使广大群众懂灾、识灾、防灾、救灾、报灾,做 12 到群测群防。 (3)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健全区内重要地质灾害点 的监测系统。 (4)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实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 点的动态管理制度,对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优先治理、或重点防治 的地质灾害点所威胁的对象进行优先搬迁。 (5)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从市到乡(镇、场) 、村层 层落实,明确到人,责任到人。 (6)市相关的局(委、办) 、乡镇、村的各级负责人和监测员要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7)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各项管理制度。 (8)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新建、扩建建设用地项目或工程,实 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严把握建设用地审批。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地段;受地质 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优先搬迁。 (10)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 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 环境。 (11)初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中期目标(20132015 年): (1)继续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警预报水平,为 市人民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3 (2)完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完成全部地质灾害点 的防治方案。 (3)对次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治理、或次重点防治的地 质灾害点所威胁的对象全面搬迁,继续实施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的工程 治理或搬迁工作。 远期目标(20162020 年): 建立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预报相 结合的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完成所有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或 搬迁工作;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总体目标。 14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一) 、分区依据、原则与标准 1、分区依据 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是地质灾害 发生的内在因素,而气象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是地质灾害诱发的外 部条件。因此,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在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 潜在发育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作用程度差异, 以及诱发因素作用强弱程度不同进行。将区内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较 易发区和少发区三个类型区,易发程度分区界线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的易 发程度以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特征等致灾地质条 件来确定。 2、分区原则与标准 (1) 、定量划分原则:重点根据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定量 划分易发区; (2) 、类比原则:区内相似,区际相异,条件比拟,定性划分。对目 前由于人为工程活动等较少,地质灾害较少发生,而又具备致灾地质作用 的地质环境条件,类比为地质灾害易发区(较易发区) ; (3) 、超前预测原则:随着规划区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 平的提高,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城镇及其周围重要经济产业带和重 要工程设施等,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时综合考虑适当外延;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5 (二) 、易发区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将规划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崩、滑、流易发区 (A ) 、崩、滑、流较易发区(B) 、崩、滑、流少发区(C) (见附图 1) 。 1、地质灾害易发区(A) 分布于区内南部、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区,总面积 482.07 km2。岩土类 型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岩浆岩,地形坡度大,构造复杂,削坡建房、 修路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灾害类型以滑坡崩 塌为主,地面塌陷、泥石流次之,共有地质灾害点 111 处,其中崩塌滑坡 (隐患)69 处、泥石流 1 处、地面塌陷 1 处、稳定性差(较差)斜坡点 40 处,威胁人口 872 人,潜在经济损失 459.3 万元。包括昄大龙头山 (A1)、绕二蒋家坊(A2)二个亚区。 (1) 、昄大龙头山亚区(A1) 分布于坂大、李宅、龙头山乡的低山丘陵区,面积 209.33 km2。岩土 类型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存在碳酸盐岩;岩石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 17m;自然坡高一般为 2050m,自然坡度以 2545多见;居民切坡建房 现象普遍,切坡坡度一般大于 65,切坡高度 18m。该区地质灾害发育, 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次为崩塌、泥石流,共有地质灾害点 28 处,其中 滑坡(隐患)16 处、崩塌 3 处、泥石流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8 处,威胁人 口 168 人,潜在经济损失 171.1 万元。 (2) 、绕二蒋家坊亚区(A2) 分布于绕二镇、张村乡一带的中低山丘陵区,面积 272.74 km2。岩土 类型以变质岩、岩浆岩为主;岩石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土层厚 18m; 16 自然坡高一般为 1085m,自然坡度以 2040多见;居民切坡建房现象普 遍,切坡坡度一般大于 60,切坡高度为 17m。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灾害 类型以滑坡为主。区内共有地质灾害点 83 处,其中滑坡(隐患)40 处、 崩塌 10 处、地面塌陷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32 处,威胁人口 704 人,潜在 经济损失 288.2 万元。 2、地质灾害较易发区(B) 广泛分布于区内中部、北部、西南部的丘陵及中低山区,总面积 1226.51 km2。岩土类型以变质岩、岩浆岩为主,其次为碎屑岩;岩石风化 较强烈;削坡建房、修路、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区内地质灾害较 发育,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泥石流次之,区内共有地质灾害点 103 处、 其中滑坡(隐患)55 处、崩塌 3 处、泥石流 2 处、不稳定斜坡点 43 个, 威胁人口 728 人,潜在经济损失 481.5 万元。包括新岗山德兴铜矿茅 山岗(B1) 、引浆浆源(B2)、福泉山万村(B3)三个亚区。 (1) 、新岗山德兴铜矿茅山岗亚区(B1) 分布于区内中部、中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面积 982.2km2。岩土类型 以变质岩、岩浆岩为主,其次为碎屑岩;岩石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 厚 13m。自然坡高一般为 30100m,自然坡度以 1540多见;居民建房 及修公路切坡等现象较普遍,切坡坡度一般大于 60,切坡高度一般 17m。区内存在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区内地质灾害较发育, 共有地质灾害点 89 处、其中滑坡 48 处、崩塌 2 处、泥石流 1 处、不稳定 斜坡点 38 处,威胁人口 717 人,潜在经济损失 508.9 万元。 (2) 、引浆浆源亚区 (B2)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7 分布于区内南东部的中低山区,面积 82.55km2。岩土类型以变质岩、 岩浆岩为主;岩石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 13m。自然坡高一般为 20150m,自然坡度以 3040多见;削坡建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 烈,切坡坡度一般大于 60,切坡高度 38m 。区内地质灾害较发育,共 有地质灾害点 4 处、其中滑坡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3 处,威胁人口 22 人, 潜在经济损失 3.1 万元。 (3) 、福泉山万村亚区(B3) 分布于区内西南部的福泉山万村一带的丘陵岗地区,面积 161.76km2。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岩浆岩,次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岩 石风化较弱,风化残坡积层厚 13m。自然坡高一般为 1030m,自然坡度 以 1530多见;削坡建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切坡坡度 6080, 切坡高度 15m。区内共有地质灾害点 10 处、其中滑坡 6 处、崩塌 1 处、 泥石流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2 处,威胁人口 95 人,潜在经济损失 79.5 万 元。 3 、地质灾害少发区(C) 分布于区内西北部、西南部的丘陵及岗地区,总面积 355.42 km2。岩 土类型以变质岩、红色碎屑岩为主;岩石风化较强烈;存在削坡建房、修 路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等现象。区内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共有地质灾害 点 19 处、其中滑坡 5 处、崩塌 1 处、地面塌陷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12 个, 威胁人口 232 人,潜在经济损失 197.2 万元。包括香屯银城花桥(C 1)、 黄柏均湖(C 2)等二个亚区。 (1) 、香屯银城花桥亚区(C1) 18 分布于区内西北部的香屯、银城至新营、花桥镇等地区丘陵岗地及河 谷冲积平原区,面积 217.62km2。岩土类型以变质岩、红色碎屑岩、第四 系松散土体为主,风化残坡积层厚 18m;自然斜坡坡度一般小于 30, 坡高小于 40m。削坡建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切坡坡度 4080 ,切坡高度 17m。银城镇周边及公路沿线存在人工切坡现象。 区内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灾害规模一般较小,共有地质灾害点 8 处、其 中滑坡点 3 处、地面塌陷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4 处,威胁人口 120 人,潜 在经济损失 57.5 万元。 (2) 、黄柏均湖亚区(C 2) 分布于区内西南部的黄柏乡、张村乡的北部等岗地及河谷冲积平原区, 面积 137.8km2。岩土类型以变质岩、红色碎屑岩、第四系松散土体为主; 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厚 13m;自然斜坡坡度一般小于 30,坡高小于 70m;居民区及公路沿线存在人工切坡现象。区内灾害规模一般较小,共 有地质灾害点 11 处、其中滑坡点 2 处、崩塌 1 处、不稳定斜坡点 8 处, 威胁人口 86 人,潜在经济损失 39.7 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 (一)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与方法 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遵循“以人为 本” 、 “以工程为本”的原则,根据规划区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威胁人口 数和威胁财产等) 、人类工程经济可能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潜在危害程 度及其分布特点等(见表 41) ,将规划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 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9 (二)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依据上述分区原则与方法,将全市划分为 2 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5 个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和 3 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防治规划分区标准 规划分区划分标准 重点防治区(A) 次重点防治区(B) 一般防治区(C) 易发程度 易发、较易发 易发、较易发 较易发、少发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威胁人口数相对多、威胁财产相对大 威胁人口数相对较多、威胁财产相对较大 威胁人口数少、威胁财产少 人口密度 相对大 相对较大 相对少 城镇、基础设施、 人为工程活动强度 重要城镇、工业园区、 主要基础设施、人为工 程活动强 工业园区、农村集中居 民区、次要基础设施、 人为工程活动中等 农村分散居民点、耕地、 林地、人为工程活动弱 1 、重点防治区(A) 分布于区内东部、东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总面积 891.14km2。本区 一般为地质灾害易(较易发)发区,且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包括新岗 山李宅(A1) 、绕二横港(A2)二个亚区。 (1) 、新岗山李宅亚区(A1) 分布于区内新岗山镇南部、皈大乡的北部、李宅乡、龙头山乡的中北 部、海口镇的东部等地,面积 632.39km2。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岩土类 型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为主,次为岩浆岩,岩石风化较强烈;多年年平 均降雨量 17001800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普遍;为地质灾害易(较易发) 发区,共有地质灾害点 72 个,受威胁人口 47 人,潜在经济损失 277.4 万 元。区内有新岗山工业园区、景婺常高速、九景瞿铁路、昌德高速、德饶 高速、乐德铁路、京福高铁等已建、在建、拟建的重要基础工程设施,有 三清山旅游公路、市乡之间的市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切坡建房等易 表 4-1 20 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厂房、道路等造成威胁。防治重点为公路铁 路切坡、工业区建设切坡、居民切坡建房等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 边坡等。 (2) 、绕二横港亚区(A2) 分布于区内南东部的绕二镇及张村乡一带,面积 258.75km2。地貌为 中低山及丘陵;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北东向为主,断裂两侧岩石破碎; 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局部有碎屑岩;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6001700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较普遍;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共有地质 灾害点 83 个,受威胁人口 704 人,潜在经济损失 288.2 万元,地质灾害危 害程度较大。切坡建房及德兴至上饶公路开挖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煤矿的开采易诱发采空地面塌陷等,主要对民宅、公路造成威胁。防治重 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采空区周边等。 2、 次重点防治区(B) 分布于区内新岗山北部、泗洲镇的张家畈富家坞铜矿、昄大引浆 李宅的浆源、张村乡凤凰花桥、黄柏乡的尚和万村乡等,总面积 517.3km2。本区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包括叶 村占才(B1) 、张家坂富家坞铜矿(B2) 、引浆浆源(B3) 、凤凰 花桥(B4 ) 、尚和万村(B5)等五个亚区。 (1) 、叶村占才亚区(B1) 分布于区内新岗山镇北部叶村占才的低山丘陵区,面积 74.91km2。 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岩浆岩,岩石风化较强烈;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700mm 左右;人工切坡建房现象较普遍;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共有地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1 质灾害点 6 个,受威胁人口 44 人,潜在经济损失 14 万元。切坡建房、公 路拓宽等易产生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耕地、林地等造成威胁。防治重 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边坡等。 (2) 、张家坂富家坞铜矿亚区(B2) 分布于区内泗洲镇的张家坂至花桥镇富家坞铜矿一带,面积 122.77km2。地貌为低山丘陵;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岩石风化较强烈; 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6001700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普遍,矿山开采是区 内的主要人为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地质灾害点 9 个,受威 胁人口 149 人,潜在经济损失 116 万元。矿山开采、切坡建房等易诱发地 质灾害。主要对民宅、耕地、林地造成威胁。防治重点为矿山开采诱发的 滑坡、泥石流;切坡建房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等。 (3) 、引浆浆源亚区(B3) 分布于区内皈大乡引浆至李宅乡浆源等地,面积 79.83km2。地貌为中 低山;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岩浆岩,岩石风化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 以北东向为主;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8001900 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较 普遍;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地质灾害点 4 个,受威胁人口 19 人,潜 在经济损失 4 万元。切坡建房、公路修建易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 公路等造成威胁。防治重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等。 (4) 、凤凰花桥亚区(B4) 分布于区内张村乡凤凰、银城镇的吴园、新营二村、花桥镇的盘龙桥 等地,面积 97.07km2。地貌主要为丘陵;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岩石风 化较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北东向为主;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22 16001700 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较普遍;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地质 灾害点 19 个,受威胁人口 131 人,潜在经济损失 151.5 万元。切坡建房、 公路修建易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公路等造成威胁。在建的昌德公 路经过该区。防治重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等。 (5) 、尚和万村亚区(B5) 分布于区内黄柏乡尚和村至万村乡等地,面积 142.72km2。地貌主要 为丘陵;岩土类型主要有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岩石风 化较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北北东向为主;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6001700 mm;人工切坡建房现象较普遍;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地质 灾害点 9 个,受威胁人口 91 人,潜在经济损失 74.5 万元。矿山开采、切 坡建房、公路修建易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公路等造成威胁。防治 重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3、 一般防治区(C) 分布于区内北西部泗洲镇香屯、银城新营至花桥镇,南部绕二镇茅山 岗至梧风洞、龙头山的南部,黄柏乡的洋田至张村的均湖等地,总面积 655.58km2。本区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或少发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小, 包括香屯花桥(C1) 、茅山岗梧风洞( C2) 、洋田均湖(C3) 、等三 个亚区。 (1) 、香屯花桥亚区(C1) 分布于区内北西部泗洲镇香屯、潭埠桥、银城新营至花桥镇一带,面 积 315.75km2。地貌主要为丘陵及丘间河谷平原;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 岩石风化较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北东向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3 16001700 mm;存在人工切坡现象;为地质灾害少发区,有地质灾害点 18 个,受威胁人口 195 人,潜在经济损失 177.1 万元。矿山开采,切坡建 房、公路修建易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公路等造成威胁。防治重点 为矿山开采,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人工高陡边坡 等。 (2) 、茅山岗梧风洞亚区(C2) 分布于区内南东部的绕二镇的茅山岗梧风洞,龙头山乡的南部一带, 面积 188.29km2。地貌主要为中山;岩土类型主要为岩浆岩,岩石风化较 强烈;断裂构造不发育;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6001900mm;存在人工切坡 现象;为地质灾害少发区,有地质灾害点 5 个,受威胁人口 43 人,潜在 经济损失 19.3 万元。切坡建房、公路修建易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 公路等造成威胁。防治重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等。 (3) 、洋田均湖亚区(C3) 分布于区内南西部的黄柏乡洋田至张村乡的均湖一带,面积 151.54km2。地貌主要为岗地;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第四系土 体等,岩石风化程度一般;断裂构造不发育;多年年平均降雨量 16001700mm;存在人工切坡现象;为地质灾害少发区,有地质灾害点 8 个,受威胁人口 66 人,潜在经济损失 26 万元。切坡建房、公路修建易诱 发地质灾害,主要对民宅、公路等造成威胁。防治重点为切坡诱发的崩塌、 滑坡及人工高陡斜坡等。 三、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方案的确定 本次规划的地质灾害点为 233 处,其中滑坡(隐患)116 处、崩 24 塌 17 处、地面塌陷 2 处、泥石流 3 处、稳定性差(较差)的斜坡点 95 处 (见附表) ,威胁人口 1912 人,威胁财产 1148 万元。 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防治点进行增减, 对于已完全治理的点或受威胁的居民已搬迁的点可以删减,对于新出现的 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应该增加。 (一) 、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分级 对于各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级别的划分,主要考虑其危险性、危害程 度等因素,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一般防治点三个级别,划 分标准见表 42。本规划重点防治点 9 处,次重点防治点 41 处,一般防 治点 183 处,见表 43,附表。 (二) 、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分期 1 近期防治(20092012 年) 近期防治(U)期间,原则上优先治理重点、次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 点,重要地质灾害点、危害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或不稳定斜坡点,群 居的一般性地质灾害点。对于正在建房准备搬迁,或已列入计划搬迁的住 户,纳入近期防治。 按上述指导思想,近期防治完成不稳定地质灾害点和斜坡点共 60 处 (见附表) 。这些点主要包括目前已经出现变形迹象(如出现拉裂缝等) 或危害较大的点,它们主要分布于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威胁交通 路线、人口聚居点,是急于需治理的点。建议立即进行易灾变形体的宏观 监测,同时对已出现变形迹象或危害程度属重大级、较大级的不稳定点可 筹资安排前期勘查工作、搬迁工作,或按报告附表中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5 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分级标准 防治分级 划分标准 重点防治点 次重点防治点 一般防治点 稳定性级别 稳定差、斜坡已出现变形 稳定差、稳定性较差 稳定差、稳定性较差 危害程度级别 重大级、较大级 较大级 一般级 威胁人口(人) 10 10 10 威胁财产(万元) 10 1 10 地质灾害点防治分级一览表 项目 重点防治点 次重点防治点 一般防治点 灾点 统一 编号 24、51、54、78 、105、139、14 1、145、168 3、15、22、27、33、57、35、41、49、47、5 6、58、137、53、66、64、76、94、99、163 、164、167、158、223、224、226、228、121 、128、144、143、124、133、138、148、146 、177、204、185、190、127 其它 小计 9 41 183 2、中期防治(20132015 年) 中期防治(V)要求对不同程度的治理完成已发现的稳定差,隐患体 规模相对较大或稳定较差,威胁人口大于等于 5 人的一般级的地质灾害点 和斜坡点,共 110 处(见附表) ,这些点主要威胁交通路线、居民点,危 害相对较小。建议对这些地质灾害易灾点进行适时的前期勘查工作和宏观 监测预报,待勘查防治可行性论证通过后进行防治,或按附表的防治措施 安排防治。 3、远期防治(20162020 年) 表 4-2 表 4-3 26 远期防治(W)主要是针对稳定差或较差,隐患体规模相对较小,威 胁人口小于 5 人的一般级的地质灾害点和斜坡点,目前已规划 63 处(见 附表) ,要求在总结前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科 学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走上健 康发展的轨道。同时,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要即时解决,实现工作区内 基本无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 (三) 、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措施 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措施的制定,是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结合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 危害程度、防治目标和地区特点等,将防治方案划分为避让方案、生物治 理方案、工程治理方案、监测预报方案。 1、避让: 就德兴市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能力而言,在治理费用大于避让费 用的情况下,对危险点采取避让措施是适宜的,即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范围 内的人、财、物予以搬迁。 规划区内要求搬迁的点共 14 处,其中要求近期搬迁 11 处、中期搬迁 1 处、远期搬迁 2 处。 在要求搬迁的地质灾害点而未搬迁之前,有裂缝的点应对裂缝进行填 埋,并加强监测,同时雨季进行躲避;无变形迹象的点,应加强监测。 2、生物治理 工作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只建议对 3 个地质灾害点,在工程治理的 同时,加强生物治理。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7 3、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方案,是依据工程治理的可能性、可行性、保证程度、投资 成本的大小和灾害点需治理的重要性等方面来综合确定。 区内地质灾害体,需要工程治理的总点数 219 处,其中近期工程治理 点 49 处,中期治理点 109 处,远期治理点 61 处,各灾点的具体位置、防 治措施及防治分期,见附表。 4、监测预报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较易发区,为防治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重视和采用监测预报措施。监测包括: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 施、位移监测,预报包括预警、警报、临灾警报、警报解除。 区内需进行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的地质灾害点为 233 处(包括搬迁点而 未搬迁之前的监测) ,其中定期目视监测点 227 处,安装简易监测设施点 6 处。见附表。建议在泗洲镇金家、李宅乡宗儒村、银城镇、花桥镇富家 坞、绕二镇塘湾村等地建立自动监测站网。 28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针对德兴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防灾 应遵循“区域展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突发性 的地质灾害和受灾害威胁严重的区段作为防治重点,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 合、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 2020 年前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一、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严重威胁集中居民点、 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隐患区,实施防治工程, 主要针对确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有计划地分轻重缓急 实施防治工程,力争在 2013 年前完成或部分完成 60 处治理或搬迁项目, 2016 年前完成 110 处治理或搬迁项目,2020 年前完成 63 处治理或搬迁项 目。在上述期间如果出现新的地质灾害点,则根据地质灾害规模、危险性、 危害性等做出相应的处理。 二、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及组织体系 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是针对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 进行监测预报,防范于未然的防灾方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由市级监 测网(一级网) 、乡(镇)级监测网(二级网)和村组、街道办、社区或 企事业单位级监测网(三级网)三级构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应 做好以下工作: (一)监测点的选定 江西省德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9 选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 2、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 3、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4、威胁公路或铁路的; 5、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 对本规划中拟定的工程治理点和避让搬迁点,在工程治理未完成之前 或搬迁未结束之前,均应选定为监测点进行监测,直至工程和搬迁完毕, 方可撤消监测。 (二)监测点的建设 1、确定监测范围 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 把该灾害点威胁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2、明确监测方法与要求 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时不能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或隐患点,危害 大的应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以专门仪器监测为主的专业监测网点; 规模小、一般防治的危险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辅以宏观地面变形观 察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点。 (三)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1、监测责任的落实,首先应建立责任制,原则上被监测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所在地的乡(镇) 、村或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为监测责任人,逐级签 订责任书,即市人民政府主管地质灾害的负责人与乡镇行政负责人签订责 30 任书,乡镇行政负责人与村或单位行政负责人鉴订责任书,村或单位行政 负责人与群测人员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