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上)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宦国渝1999年11月,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这意味着经过13年漫长的谈判和艰苦的努力,中国加入wto的愿望即将变为现实。加入wto,一方面将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使中国的企业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与134个wto成员国(地区)在一个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在相互适用国民待遇原则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利用wto现有的、较为公平的解决贸易争端机制;能够参与制定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为维护自身的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努力。可以预料,加入wto后,中国将在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跨国经营等方面获得好处。另一方面,为适应wto对于成员国经济法律制度方面的要求和市场开放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我国也将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将为我国经济、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更为公平、更为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但是,加入wto绝对不是免费的午餐。我国在加入wto前与各成员国谈判而签定的各种协议和作出的各种承诺,无疑将对我国的“幼稚”产业形成强大的冲击,其中,汽车工业正是首当其冲的产业。为此,必须未雨绸缪,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wto的游戏规则及其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提出应对竞争挑战的对策,才能趋利化弊,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能够以入贸为契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真正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支柱。 背景分析一: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一直处于高度保护状态下的我国汽车工业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投入世界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因此,清醒地分析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我国汽车工业入世以后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一)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汽车工业的竞争力:1、经济规模汽车工业是典型的社会大生产产业,规模效益的特点十分突出。国际汽车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汽车工业的最小经济规模是200万辆;轿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为2530万辆;轻型载重车企业为1012万辆;中型载重车为68万辆。合理的经济规模是汽车生产厂商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具有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1996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戴姆勒克来斯勒和福特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5.1%(分别为838.1、665.3和296.7万辆);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和本田1996年的汽车销售量共达965.5万辆(分别为475.1、279.8和210.6万辆),占当年全球汽车销售总量的28.2%;而我国排名前三位的汽车公司一汽、东风和上汽1998年的年产量分别只有28.9、23.6和19.1万辆,三者相加只有日本三大公司的7.4%,其营业额也与世界大汽车厂商相差甚远。以销售收入最高的上汽(集团)总公司为例,1998年,其销售收入仅为395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7.6亿美元,仅是通用公司营业额1613亿美元的3%,与入围世界500强的最小的汽车厂商日本富士重工相比,也只相当于它的45%。由于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未达到经济规模,因此,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是极低的。1998年,我国汽车行业前三家的集中度为42.81%,200余家整车厂全部产量只有160多万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中型汽车厂的产量(世界排名第十一位的法国雷诺公司1996年的产量已达185.1万辆),产量超过20万辆的只有一汽集团公司和上汽集团总公司2家,与世界跨国汽车厂商差距极大(见表1)。表1 汽车生产集中度的国际比较厂商 市场份额(%) 本国、本地区(1996)世界(1997) 美国前三家制造商 6035.1 日本前三家制造商 9728.2 欧洲前三家制造商 5324.5 中国前三家制造商 43- *:中国为1998年的市场集中度。资料来源:国外的数据来源于经济全球化与汽车工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冯超。2、劳动生产率从人均整车产量看: 1996年,我国人均整车产量为2.4辆 /人 年,1997年,为2.5辆 / 人 年;而日本为4060辆 / 人 年;美、欧为2040辆 / 人 年。从人均增加值看:我国汽车工业人均增加值为3623美元 / 人 年(1997年现价)、创造利税为707美元,分别只相当于美国1994年人均增加值的5.9 % 和税前利润的4.6%。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的1997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只有1.93万美元 / 人 年。3、r&d能力和技术水平r&d是中国汽车工业最落后的环节,无论是从r&d人才的拥有量、r&d费用的投入以及设施和手段的先进性来看,还是从r&d的组织、管理来看,我国汽车工业的r&d能力与跨国公司的汽车厂商根本无法相比(见表2)。由于r&d能力低下,我国汽车技术始终落后于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水平:一是厂商并未真正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现有的产品除了引进的就是测绘仿制的,即使是自己设计的产品,如东风140、解放141以及小红旗轿车也或是参照外国车型或是利用国外技术匹配而成的。 表2 中外汽车厂商r&d能力比较类别 发达国家汽车厂商 我国汽车厂商 r&d范围 范围大,重视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三个研究层次 范围窄,以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为主,应用研究薄弱,基础研究几乎是空白。 r&d 费用 平均占企业销售额的5%以上,且基数大。通用、福特和丰田三家公司1997年的r&d经费分别达到82、63和35亿英镑。 仅占企业销售额的1.52.5%,且基数小。 r&d管理 采用矩阵管理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 采用传统管理方式,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工作 r&d设施 设施齐全、先进、能满足现代化要求,投资额高达几十亿以至上百亿美元。 存在不同程度缺口,投资少。 r&d人员 阵容强大,结构合理,以高层次人才为主。 人数少。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 r&d水平 具有独立开发产品能力 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为主,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整车和零部件开发能力 资料来源:郭会军等:我国大中型汽车企业产品开发战略及产品开发过程的研究。 二是产品更新周期长。国外的汽车厂商每年都能推出新车型,而我国车型更新周期很长,桑塔那轿车生产了十余年才有了新车型桑塔那2000,而桑塔那2000的改进型,又是在4年以后才正式投放市场的。三是产品的技术性能落后。我国目前生产的汽车一般比国际先进产品落后十年以上,引进生产的轿车一般为发达国家80年代的车型,中型卡车东风140、解放141相当于国外70年代的产品。目前,国产车在故障率、油耗、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等方面与国外车有较大的差距。据有关专家估计,国产车的自重比国外同类车重1020%;油耗约高1030%;首次故障里程约为3000公里,约为国外车的1/5;无故障保证期为半年,约为国外车的1/6;寿命一般为1015万公里,只有国外同类车的一半。国产汽油车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排放标准的1020倍,国产柴油车的相应指标也高达发达国家的35倍。在进入21世纪,应用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制造环保、节能、舒适、方便、安全、美观的绿色智能型汽车已成为世界跨国汽车生产厂商的竞争焦点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四是生产技术落后。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也有重点地引进了数百项国外先进技术,并因此而大大地缩短了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技改投入能力不足,技术引进和外资战略的偏差以及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上的保守性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说,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十分落后的。汽车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业,从资产规模和人均装备水平可以反映出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1997年,我国汽车行业全行业现有经营性固定资产(原值)160.5亿美元(97中国汽车工业年鉴),而美国通用公司一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我国汽车工业的人均装备率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高于日本,到80年代末却只有日本的1/100;韩国的1/36。4、生产模式和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汽车生产厂商已经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其生产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世界级巨型汽车生产厂商的购并进一步加剧;二是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共享;三是为使产品更符合当地市场的需要并能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技术资源,跨国汽车生产厂商大都采取了本土化战略;四是为追求专业化利益,大的汽车生产厂商普遍进一步缩减自有零部件生产部门,增加了外包采购的比例,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应地,零部件供应商的集约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五是生产的精业化管理。70年代日本就通过引入了“适时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入90年代,美国又率先使用了“捷敏生产管理”方式,强调生产管理的高度柔性,以满足市场对汽车产品多品种的要求。总之,种种努力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以增强竞争力。相对于世界汽车工业生产模式的变化,我国汽车工业生产方式仍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一是无论从生产,还是从市场的角度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空间基本上还只是局限在国内,并且由于条块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即使是在国内,也难以做到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以谋求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汽车工业至今仍存在散、乱、差的局面,由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以及资本市场发育的限制,结构调整的步履维艰;三是由于整车生产企业各搞自己的生产体系,零部件工业存在多种的标准体系和配套体系,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配套能力极低,导致一方面整车企业自供率高,企业组织结构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另一方面,零部件生产分散化,零部件生产企业规模不经济、产品和工艺水平不高、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是管理粗放、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5、营销方式和营销体系国际通行的汽车营销一般采取集销售、维修、装饰、配件为一体的品牌专营店和“专卖总汇型”的汽车交易市场相结合模式,跨国汽车厂商一般均采取自建营销网络或指定代理商的方式建立包括由销售到多种售后服务的、覆盖整个市场的网络。为了促进销售,各大国际汽车巨头都有自己的融资公司,向顾客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购车或租赁方式。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网上汽车销售正悄然兴起,网上汽车销售代理商与汽车生产厂商、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网络向消费者提供包括汽车交易、消费融资和保险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成功地改变着传统销售方式,从而加速了经销商的合并,并且也使汽车生产厂商得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塑造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能与顾客以互动的、经济而有效的方式进行直接联系,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依据。而国内的汽车营销目前仍处于体系不健全、方式落后、售后服务差、融资消费刚起步的状态:一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汽车市场长期处于地区割裂局面尚未完全打破;二是国内汽车厂商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的工作均在起步阶段。而目前,我国汽车流通领域还是以集贸市场式和多品牌小型销售店式的经营为主体,“一家卖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家卖”是普遍现象;三是售后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汽车修理厂,而综合性、大规模的汽车配件、汽车用品和汽车装饰用品市场也只刚刚起步;四是从支付手段上看,银行消费信贷的分期付款业务刚刚启动,政策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我国的信誉体系尚未建立,全部风险由经销商一家承担,困难较大;五是营销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人才奇缺,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以及营销手段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6、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以下得出结论:一是尽管我国汽车工业已有了5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仍处于“幼稚期”。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批量生产、促销竞争阶段,而进入以产品设计为中心的阶段时,我国汽车工业仍处于技术引进、零件国产化的初级装配加工阶段,汽车工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仍较高。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均已成为本国重要支柱产业,而我国汽车工业尚未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见表3)。二是我国的汽车生产厂商无论是在经济实力、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上,还是在生产管理技术和手段、营销理念、能力和方式上,都不具备与国外大汽车生产厂商进行竞争的实力。三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无论是在安全性、先进性、可靠性、美观性、适用性以及与环境和消费者个人的和谐性方面,还是在更新换代速度以及价格方面也都无法与跨国汽车生产厂商产品相竞争。 表3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的国际比较 法国 德国 英国 意大利 比利时 西班牙 瑞典 日本 美国 中国 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 12.0 14.0 4.0 7.5 9.6 14.5 9.3 11.5 8.1 1.3 汽车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 8.2 10.6 7.9 5.3 9.7 8.3 10.7 9.2 5.9 汽车及零部件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例(%) 13.8 13.0 12.0 7.1 5.3 32.0 16.6 14.4 13.4 国家从汽车工业得到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 14.5 16.0 13.6 18.6 11.9 14.6 10.1 9.5 10.0 2.2 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 12.0 18.0 11.6 9.1 24.1 22.0 14.1 18.6 11.8 0.4 *:除西班牙是1992年、日本是1997年的数字外,其它各国均为1995年数字资料来源:国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冯超:经济全球化与汽车工业;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8的有关数据计算的。最能体现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指标是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见表4和表5)。表中数字显示,尽管我国1998年已成为世界排名第十位的汽车生产大国(1997年也已是第十一位),但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与排名19位的汽车生产大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考虑到绝大多数汽车生产大国的市场份额均是由本国的少数汽车生产厂商所占有的,而我国的第十一或十大汽车生产国的业绩却是由200余家汽车生产厂商所创造的,其间的差距就更为可观了。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出口情况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具有竞争力。19801998年的19年内,我国共出口各类汽车12.65万辆,其中轿车9206辆,只相当于同期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量的1/10左右(见表6),是1997年世界排名第十一位的汽车出口国瑞典一年出口量的1/3(1997年瑞典出口汽车为37.8万辆);同期我国共出口汽车配件25.23亿美元,而目前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年营业额已高达4000多亿美元。此外,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市场基本上在发展中国家,以1997年为例,1.48万辆出口汽车中,发达国家仅有295辆、319万美元,仅占全部出口数和金额的2.0%和1.7%;即使再加上出口到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国家的2938辆车,所占份额也不过是21.8%。 表4 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市场份额车型国别 汽车产量 总计轿车商用车 数量(万辆)份额(%)数量(万辆)份额(%)数量(万辆)份额(%) 世界总计 5300.0 100.0 3770.0 100.0 1600.0 100.0 日本 1097.5 20.7 849.1 22.5 248.4 15.5 美国 1214.9 22.9 593.3 15.7 621.6 38.8 德国 502.3 9.5 467.8 12.4 34.5 2.2 法国 382.9 7.2 335.1 9.4 47.8 3.0 英国 193.6 3.7 169.8 4.5 23.8 1.5 意大利 181.7 3.4 156.3 4.1 25.4 1.6 加拿大 257.8 4.9 138.0 3.7 119.8 7.5 巴西 206.7 3.9 168.0 4.5 38.7 4.3 韩国 281.8 5.3 230.8 6.1 51.0 3.2 西班牙 256.2 4.8 201.0 5.3 55.2 3.5 中国 157.8 3.0 48.2 1.3 109.6 6.9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8。 表5 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在世界汽车贸易中的地位车型国别 汽车出口量 总计 轿车 商用车 数量(万辆) 份额(%) 数量(万辆) 份额(%) 数量(万辆) 份额(%) 世界总计 2032.2 100.0 1670.3 100.0 361.9 100.0 日本 455.4 22.4 357.9 21.4 97.5 26.9 德国 303.6 14.9 281.7 16.9 21.9 6.1 法国 272.6 13.4 242.5 14.5 30.1 8.3 西班牙 209.1 10.3 164.0 9.8 45.1 12.5 加拿大 188.3 9.3 94.7 5.7 93.6 25.9 韩国 131.7 6.5 115.6 6.9 16.1 4.4 美国 120.0 5.9 53.6 3.2 66.4 18.3 英国 107.3 5.3 92.5 5.5 14.8 4.1 比利时 105.0 5.2 95.7 5.7 9.3 2.6 意大利 73.9 3.6 56.4 3.4 17.5 4.8 瑞典 37.8 1.9 29.0 1.7 8.8 2.4 中国 1.5 0.1 0.1 0.01 1.4 0.4 资料来源:国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冯超:经济全球化与汽车工业;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8的有关数据计算的。表6 19801997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比较产品 出口 进口 出口/进口 汽车(万辆) 222.88 其中:载货汽车 45.70 轿车 111.01 汽车配件金额(亿美元) 84.83 汽车产品总金额(亿美元) 352.9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汽车统计年鉴计算。 (二)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是: 1、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分散以及决策失误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强度一直偏低。“八五”计划以前,汽车工业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以下,“八五”计划开始这一比重才逐年提高,目前约为1.5%左右,建国5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全部投资总共也只有2322亿元,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份额而言,均大大低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投资(表7)。 表7 部分国家制造业与汽车工业投资情况国别 年份 单位 制造业投资 其中:汽车工业投资 汽车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 联邦德国 19801985 亿马克 3163.7 494.9 15.6 法国 19801985 亿法郎 6033.0 581.9 9.6 美国 19701985 亿美元 13205.7 1039.0 7.9 日本 19701985 亿美元 5596.1 472.9 8.5 *:第四及第第六列,日本的数字为工业投资额及汽车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资料来源:汽车工业规划参考资料,1988年。而投资的分散又使有限的资金不能获得规模效应。计划经济时期,除西藏外的各省市均建立了汽车制造厂,1980年,全国约有制造厂56家、改装厂192家、零部件厂2109余家,而19491980年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的全部投资也只有60亿元,平均建一个厂的投资还不到250万元,投资集中度极低。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演越烈:几乎所有的省市都以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且许多部门也都参与了汽车工业的恶性扩张(1985年,全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数量创出历史最高记录,达到2904家),众多的企业分享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投资就更显不足了。投资强度不足自然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有极大的关系,但也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1)历史原因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建设地方工业体系,因此,各地都建汽车厂,并且还强调自我配套、自成体系,因此,造就了我国汽车工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基础。二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强调一切从战备出发,将汽车工业基地建设在远离现代化大工业的山沟里,从而加大了投资,延长了建设周期。(2)体制原因一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缓慢,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通过资本运作低成本扩张的空间有限,使我国汽车工业不仅在计划经济时期全部依靠国家投资,而且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也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和贷款来发展,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强度不可能大,而贷款发展又使企业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同样影响发展。二是改革开放后所实行了财政包干的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地方经济发展动力,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使地方和部门产生了强烈的不顾全局利益和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驱利行为。而汽车工业所具有的、价格弹性极低(因绝大部分是公费购车)的卖方市场与高度保护相结合的市场环境,使其以极高的超额利润吸引着方方面面的、各自为阵的投资。同时受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发育缓慢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障碍。三是条块分割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使造成了市场的分割,使投资渠道不畅,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更使投资者的收益难以获得制度保障,从而使投资分散化成为投资者共同选择的结果。此外,投资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资金浪费也加剧了汽车工业投资不足的矛盾。 2、过度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自50年代创建以来,一直处于高度的关税保护之下,尤其是轿车产品,进口关税曾经达到180220%的水平。近年来,经多次调整,目前的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38.3%,整车进口税率为80100%,零部件平均税率为27.1%。但与相关国家相比,关税仍在较高水平。高关税使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此外,我国还运用多种非关税保护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进出口经营权以及外汇管制等控制汽车进口和销售。过度保护虽然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些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降低了产业进入门槛,并刺激了各地、各部门不顾条件盲目追逐汽车工业超额利润的欲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也是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全国统一的汽车市场难以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3、技术和外资引进战略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之路,而且基本上采取的是拉美模式,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工业的模式。这一模式尽管也能造就汽车生产大国(如通过这一模式发展的巴西、西班牙于1979年就已分别进入世界前十大汽车生产国的行列),但却形不成自主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牌,整个产业被跨国汽车公司所控制和分割,始终不能形成独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汽车工业。这一模式的特点在我国轿车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目前我国上了目录的轿车整车生产厂家共有15家,14家为合资企业,合资外方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跨国轿车生产厂商,其中,除一汽生产的产品中还有一些属于自主品牌的红旗轿车外(1997年,一汽集团共生产小轿车6.82万辆,其中,红旗轿车2.18万辆,仅占32%),其他各厂全部生产外国品牌的车型,品牌多达十余种。多头引进的问题十分突出,基本上已经形成产业被跨国公司控制和分割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引进起点不高,十余种品牌、几十种车型的轿车,大多数是7080年代的产品,90年代的产品只有别克、雅阁等少数几种;二是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因此,也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形成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和外资引进战略的失误,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汽车工业条块分割体制与技术和外资引进战略失误互动的结果。4、企业体制和机制转换缓慢由于能够依赖非市场因素的高额利润生存,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普遍患有传统国有企业的通病:政企不分、社企不分;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低下;冗员现象严重,劳动激励机制缺乏;重生产、轻营销,重投资新建、轻资产运作,经营手段传统、落后;此外,还有高负债率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的羁绊。上述因素导致行业效益低下。5、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达汽车生产大国相比,我国与汽车工业相关的行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6、市场需求受到制约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过剩,90年代初期,我国已基本越过了短缺经济阶段,包括汽车在内的大部分商品都已进入买方市场。但受汽车工业非市场因素高额利润的驱动,其生产能力却不断扩张。1995年,全国轻型车生产能力超过80万辆,但实际销售量55.5万辆,开工率仅为69 % ;轿车目前的生产能力约为95万辆,19971999年实际产销量为48、51、56万辆,三年的平均开工率为53 % 。二是供需结构的潜在矛盾突出,特别是轿车,受以往公费购车发展思路的影响,我国轿车工业的主导车型是高中档轿车,其生产能力约为50万辆,其价格在20万元以上。这样的车,目前囿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在短期内还难以进入居民家庭。因此,我国高中档轿车生产厂商开工率普遍不足(如据有关报道,1999年,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的开工率分别为30%和17%左右),从而导致成本企高不下,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短期内这种状况还难以改变。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市场动力不足。综上所述,由于经济实力和工业发展基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思路和战略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尚很弱,难以应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即将面临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未完待续)国研网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宦国渝 背景分析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汽车工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方面,借助现代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发展,汽车工业技术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汽车工业因此而将继续保持其作为成熟产业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汽车厂商过度投资的结果,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据跟踪风险资本行业发展的普赖斯沃特豪斯库珀斯公司统计,目前,全球汽车工业的设备利用率平均只有,大大低于年的),使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1、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各汽车生产大国间的角逐剧烈 1993年,按汽车产量排名,前十位依次是:日、美、德、法、加、韩、西(班牙)、俄、英和巴(西);1997年,变为:美、日、德、法、韩、加、西、巴、英和意;1998年,西又取代了韩第五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中国也由1997年的第十一位上升为第十位。位次不断发生变化,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2)抢占国际市场成为各国发展汽车工业的动力1997年,全球汽车产量为5296.4万辆(其中轿车3771.4万辆),出口量为2032.2万辆(其中轿车1670.3万辆),出口占全部产量的比重为38.4%(轿车为44.3%);其中,9大汽车生产国的汽车产量的42.6%(轿车产量的47.6%)用于出口;而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汽车出口量占其产量的比重竟高达81.6%、71.2%和60%。数字显示,各汽车生产大国都以抢占国际市场作为其汽车工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更趋激烈。(3)新兴国家市场正为美、日、欧等国汽车厂商所瓜分近年来,新兴国家汽车市场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由于这些国家汽车需求旺盛,而汽车生产能力不足,因此,成为发达国家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他们不仅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量出口汽车产品,而且为了更便捷地占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跨国公司还采取了本土化策略,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目前,西欧和美国的汽车厂商在南美汽车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66.9%和31.6%;而在亚太地区(除日本)的市场上日本、西欧、美国的份额分别为34.1%、10.7%和9.0%。巴西和西班牙两国的汽车产量均已达到200万辆/年左右,但其全部产量都是由日本、西欧、美国汽车厂商的子公司生产的。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向外扩张可见一斑。2、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1)购并新浪潮席卷西方汽车行业受生产能力过剩和因特网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发达国家汽车行业掀起了购并新浪潮。继美国克莱斯勒与德国戴姆勒奔驰的合并后,其又在与法国标致公司洽谈合作之事;通用公司买下了日本富士重工业公司下属的昴星轿车公司的股份;福特公司宣布以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公司的汽车生产部;法国雷诺公司向日产注资,并正在就购买韩国三星公司轿车项目一事进行谈判;控制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股份的阿涅利家族近日也表示,要全力促成菲亚特与德国宝马公司的合并;美国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均有意竞购韩国大宇汽车公司。并购浪潮改变了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使生产进一步集中。(2)企业联盟成为新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战略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和推出新产品,从而能够获得更大利益,并应对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目的,各大汽车厂商不再单纯地追求战胜竞争对手,而是以企业联盟作为新的竞争战略,与竞争对手建立了协作和竞争并存的关系。企业联盟的合作方式有共同开发、合作生产、委托生产、零部件互供、营销合作等。美三大公司在美国政府的参与和协调下,联合多个国家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相关厂商所实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就是以企业联盟促使美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典型事例。其他如美通用、日丰田、铃木、日野、德大众等跨国公司之间的跨国联合也都显示出汽车厂商之间又竞争、又联合的趋势。(3)竞争内容高级化在世界汽车市场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提高汽车销售数量和单纯地添置硬件(设备、厂房)的外延型发展模式已不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获取利润收益的主要手段,而技术进步、产品开发成为产生更高附加效益的有效途径。据有关专家介绍,在降低成本、提高独创性和文化性等方面进行的激烈角逐使世界汽车业进入更深层次的竞争。降低企业成本的重点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采购全球化、生产装配模块化、管理精益化以及合并汽车底盘等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措施,成为降低企业制造厂内部成本的主要手段;而降低流通成本则是通过各汽车厂商实施独特的汽车市场战略来实现的。为保证以独到之处争取在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汽车厂商把提高独创性作为其未来求生存必不可少的发展步骤,通过超一流的新颖设计,使其汽车新产品具备别人没有想到和富有特殊使用价值的新技术,以保证其在产品造型、技术、安全和舒适等方面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优势。为适应未来人类由于发展观、文明观的变化,而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的趋势,世界汽车业的完全无公害性、确保资源的完整性和绝对的安全性,将成为汽车生产厂商越来越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以高新技术来体现汽车产品对人类的“改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适应,开发环保型、节能型汽车产品,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文化性竞争的具体体现,这将对整个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实现销售和采购业务的连锁经营,使汽车制造厂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渗透也是竞争内容高级化的表现。美国福特和通用公司开创了从这一方面改变经营方式的先例。3、世界汽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世界汽车市场结构形成如下特点:一方面,超级跨国汽车公司仍垄断着世界汽车,特别是轿车的生产和市场;而另一方面,一批新兴汽车生产国正在崛起,有的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1)世界汽车市场垄断趋势加强从整车的生产和销售看:1997年,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汽车生产国(日、美、德、法、韩)汽车总产量达3479.5万辆,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5517.6万辆的63.1 %;其中,轿车的总产量为2476.1万辆,出口量为1051.3万辆,分别占世界轿车总产量(3771.4万辆)和出口总量(1670.3万辆)的65.7%和62.9%;世界前五、十位跨国汽车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2.1%和73.8%,而前十九家已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90.4%。从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看: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进一步走向集约化。1988年,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3万家,而1998年,只有8000家,企业总数减少了73%,但销售额却增加了104%;目前,许多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已由少数几家供应商控制。如以德国的bosch为首的4家防抱制动系统(abs)的供应商在该产品的世界、北美和欧洲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分别为88%、96%和99%。数字显示,目前的世界汽车市场已被几家年产量超过百万辆的汽车厂商所垄断,这些厂商拥有最新的技术和强大的开发能力、掌握着遍布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使众多较小的企业只能依附于他们,以某种方式与他们联合或合作。由于竞争的激烈,特别是由于技术和开发能力的竞争激烈,进入21世纪后,汽车生产将会进一步集中。(2)新兴汽车生产国正在崛起,全球汽车产销格局逐步改变在世界汽车工业垄断进一步加剧的同时,由于超级跨国汽车公司的对外扩张和本土化战略的实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新兴汽车生产国得以迅速发展。新兴汽车生产国和新兴汽车市场的出现正逐步改变既有的世界汽车产销格局:1997年,按汽车生产量排序,进入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的发展中国家有韩国(第五位)和巴西(第八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6%; 1996年,新兴汽车市场(包括除北美、东西欧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份额也由1992年的20.8 %上升为25.0 % ;预计到2007年,新兴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增至38%。数字显示了新兴市场的较强活力。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汽车工业加速全球化:汽车工业也将不再是国别的产业,而是统一的世界性产业。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将不再是孤立的、独立的,而是融合于世界汽车工业之中的,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本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世界汽车工业分工体系只中的地位。(二)国内环境1、宏观环境总体而言,我国的宏观环境是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的:(1)容量巨大、不断成长的市场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潜在市场巨大。人口众多而民用汽车保有量较低的现状,使我国汽车市场具有极大的可拓展空间。1998年,我国百人汽车保有量为1.06辆,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表8)。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小康水平,我国百人汽车保有量必将逐步扩大,由于人口基数大,即使百人汽车保有量指标达到巴西1994年的水平,全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将达到6000万辆左右,潜在市场是十分巨大的,这是支撑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表8 世界一些国家汽车保有量 国家 美国 日本 韩国 墨西哥 巴西 中国 人口(千万) 25.8 12.5 4.4 15.9 9.1 124.8 汽车保有量(辆/百人) 56.5 32.7 14.1 8.6 4.2 1.1 注:中国为1998年数字,其他国家为1994年数字。资料来源:中国的数字是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9提供的数字计算的,其他国家的数字参见我国汽车产业振翅待飞,上海证券报1998.5.26。二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汽车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开始迈入由小康水平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时期,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若干年我国经济有可能维持7%或更高一些的年均增长率。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将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特别是今后几年里,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公路和城市交通设施的投资,并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这将直接为汽车工业营造市场。三是私车市场的成长为我国汽车市场增添活力。由于2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从而使汽车由过去的公费消费为主将逐步向私人消费为主转变(表9显示,1995年以来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是全部汽车保有量增长率的23倍),加上近年来政府为启动内需而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鼓励私人购车,因此,私车市场将成为我国汽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9 私人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 全国汽车保有量 私人汽车保有量 数量(辆)增长率(%) 数量(辆) 增长率(%) 1994 941.95 205.42 1995 1040.0010.41 249.96 21.68 1996 1100.085.78 289.67 15.89 1997 1219.09 10.81 358.36 23.71 1998 1319.30 8.22 423.65 18.2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摘要所提供的数字计算。(2)科技和工业基础的改善将为汽车工业夯实发展基础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制造业,相关行业,如装备业、冶炼业、非金属材料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经过50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未来若干年我国将继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的推广,将全面改造我国的工业体系,从而为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3)经济的市场化将进一步完善汽车工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已经不可逆转地过渡到制度创新阶段,在财税、金融、投资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可以期望,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汽车工业将获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间公平竞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将使汽车生产企业卸却沉重的历史和社会负担,获得不断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和经营创新的动力。此外,为了在进入wto之前以及之后的保护期内,能够提高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其竞争力,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并落实涉及到产业组织、技术、进出口管理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据有关报道,政府将指导汽车工业加速重组的过程,将目前的十三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重组为34家汽车集团,同时还将组成67家骨干企业。可以预料,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是最近几年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此外,政府还将给予汽车生产企业以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以改善其经营条件和环境。2、国内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跨国汽车厂商的争夺焦点至1998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共建立了400余家合资企业,其中各类整车生产企业50余家,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企业约240多家,其他服务、咨询类企业40多家。吸收外资协议金额26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2亿美元。投资外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外国大汽车生产厂商都在我国有合资企业,我国的八大轿车生产基地有七个是与跨国公司合资建成的(表10)。表10 我国主要合资轿车企业股权状况(单位:%)企业名称 股权状况 中方外方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68.6531.35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60.0040.00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70.0030.00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50.0050.00 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 51.0049.00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50.0050.00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50.0050.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等汽车工业有关资料整理。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一是加速了我国汽车成为支柱产业的进程;二是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缺轻少重的局面,使汽车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加速了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三是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直接利用外资,我国300余家重点汽车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四是大量减少了进口,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但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