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背景知识“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远祖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归有光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字词汇总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珊珊可爱 “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以当南日 “当”通“挡”,挡住一词多义(1)始 室始洞然 方,方才 庭中始为篱 起初,先(2)过 日过午已昏 偏过 大母过余曰 探望,看望 从轩前过 路过,经过(3)每 每移案 每逢 妪每谓余曰 常常(4)得 又北向,不能得日 得到,获得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能够(5)当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以当南日 挡住(6)为 轩东故尝为厨 作为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余既为此志 写作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2)往往而是往往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3)凡再变矣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4)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5)余久卧病无聊无聊 古义:无所依靠 今义:精神无寄托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东犬西吠 西,向西前辟四窗 前,在前面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客逾庖而宴 宴,吃饭、用饭执此以朝 朝,上朝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4、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一体、整体文言虚词(1)以以当南日/以手阖门(介词,用)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持此以朝(连词,而,来)(2)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与之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3)之儿之成,或可待乎(助词,取独)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凑足音节)抚之甚厚(代词,她,代指老妪)吾妻死之年(代词,那)三五之夜(助词,的)重点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意念被动)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其制稍异于前而母立于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以(之)当南日(妪)语未毕,余泣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借一间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理清结构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2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第三层(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二部分(4-5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握重点题目与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枢纽。“可喜”承接上文,“可悲”开启下文。从作者对可喜、可悲两种情感的篇幅和全文的情感走向来看,可悲之事是主要的,是归有光写作本文的主旨。可喜从在文章全局来看,可喜是对可悲起到铺垫、衬托的作用。其实,在文章的局部,在第一段写可喜的时候,同样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归有光以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样态、给人的感受做了一个对比,用项脊轩修葺前的老旧、破败、阴暗,对比衬托了修葺后的明亮、清雅。项脊轩修葺前的状貌1、旧:“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作者在这里下一个“旧”字,需要揣摩。旧,首先说的是,项脊轩是一个老屋。老屋伫立在那里,它是一个物象。进入作者的视野,行诸文字,写成文章,那老屋便笼罩上了作者的情感,成了笔下的一个意象。所以,项脊轩前下一个旧字,使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2、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漏:“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雨屋漏,雨水下漏,必须移动桌案,以免书籍、纸张被淋湿。这一句其实有着双重的含义。一,屋子漏雨,二,承上文,再次言说项脊轩小。4、阴:“又北向,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项脊轩修葺之后的状貌1、物理意义上的修葺。(1)不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修葺项脊轩,实现了两个物理学意义上的提升:不漏雨,明亮起来。其实,这两个条件都不足以使一个士大夫对其怀有念旧的情怀。正如刘禹锡说的那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之所以能够成为作者怀念的对象,成为可喜之物,最主要的他是作者精神的故乡。 2、成为精神的故乡。(1)佳木增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种什么样的植物是有选择的,是讲究的。兰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竹,气节的象征。中国从屈原开始,便有香草彰显内在品德的传统。(2)书香满轩:“借书满架”(3)舒展怀抱,思接天地:“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4)生活闲趣可悲亲族疏远淡漠之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聚居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的理想家族的居住方式。但是,世间之事往往事与愿违。归有光这里深深感受到了族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深深为家道中落感到失落,甚至羞耻,觉得愧对祖宗。所以,他本人一生都努力读书,科场屡败,但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即使60岁才中进士,也要坚持下去。幼年失母之苦情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段,是文章应该玩味的一个地方,也是体现归有光文风的重要环节。第一,作者回忆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问寒问暖的细节,然而,这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最常态的关怀方式。用最常态的方式表现母亲,这是最恰当的。第二,作者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声嘶力竭的干嚎,而是在低低的问答声中触动、牵扯着作者,每一位读者的心底最柔软,最深情的一根线。归有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令每一位读者,都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另外,我们通过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作者当年的家境。作者的姐姐并非是自己的母亲喂养,而是由乳母喂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家境尚好,但此时已经家道中落。所以,作者在思念母亲的同时,也有对家境衰落的悲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母亲在问“儿寒乎?欲食乎”时,是隔着门板问的。这层门板也预示着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绝。当时是隔着门板,现在是一个人间,一个已入黄泉。门里门外,是母亲早逝生死永隔的人生隐喻。这一部分,是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作者写祖母,引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有怎样的情感内涵呢?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老祖母写得神态毕现。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收束“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行文至此,项脊轩中的可喜与可悲都基本已叙述完毕。接下来的第三段是对可悲之事的一个补充,“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补叙了两件事。作者闭门读书的情形“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的东面原来是一个厨房。人往,从轩前过”作者为实现抱负,苦心攻读;再次补写大家族人之间的冷漠。项脊轩遭火不焚“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在此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小房子了,在作者眼里,他成为一种精神寄托物,带有了浓厚的象征意蕴。项脊轩没有烧毁,作者庆幸的是自己心中的情感仍有寄托,虽然想到项脊轩就会带来无限的悲伤,但项脊轩还有亲情在,还有温情在,还有自己的情怀、乐趣在。补记与妻子共居项脊轩的往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归有光以看似轻描淡写之笔,勾勒出了少年夫妻朝朝暮暮相依相伴的情状。妻子死,作者没有用一个字表达悲伤,只是记述了一个事实室坏不修。妻子死了,项脊轩也似乎知道女主人的去世,坏了,坏了不再修葺,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哀!斯人已逝,万念俱灰。妻子死后,作者就不再居住在项脊轩了。除了“多在外”这个客观原因之外,我想,妻子的去世,无疑使项脊轩成了伤心之地。不敢再睹其物,因为害怕再思其人。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一个余韵无穷的结尾。归有光设计了一个场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第一,妻子死,自己种枇杷树,这个事件本身就是对妻子的念念不忘。第二,如今,枇杷树已经长大,说明妻子已经死去多年,可谓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第三,亭亭一个词汇,这是写树的样貌的,其实,这也是在写人,在写妻子。看着亭亭玉立的枇杷树,就是在看着亭亭玉立的妻子。但是眼前的毕竟不是妻子,而是一棵没有温度的植物,这怎能不让归有光潸然泪下!归有光对亡妻的情感,越是不说破,他的情感就越是深沉,越是深沉,就越挥之不去,越挥之不去,就越萦绕在心,这几乎成了一个死循环,这就是归有光一生的痛。写作特色本文朴素、自然、清新,善用白描手法1、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3、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自己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参考答案1.C(事情不经由实证,文章不切合要领,皇上喜欢奸邪之人的恭维而赏赐褒奖于他,厌恶辅佐大臣反对的言论而逐渐将他们流放罢黜。我看到这些事就会流泪,口头上虽然顺从旨意,内心却忍气吞声) 2.C(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如武则天刚上位时也没有更正年号,而是过了段时间后才改年号) 3.C(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邓继曾眼光独到,而更多的应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4.(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三个关键词“伏愿”、“近习”、“稽古”) (2)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三个关键词“群小”、“乘隙、“一于至此”) 拓展阅读祭妹文(清)袁 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