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古鉴》读书报告.doc_第1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doc_第2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doc_第3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一 总述:西清古鉴是乾隆年间“御纂”的古器物图录,全书记载了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一千五百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尺寸和对铭文的考释,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此书为乾隆皇帝任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编纂的,乾隆本人和朝中多位大臣也参加了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共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第二部分为玺印,第三部分为钱录。二 作者简介: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所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现目前。梁诗正, (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后任工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矢音集。蒋溥(17081761)清朝大臣、画家。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户部尚书、太子少保。乾隆十八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乾隆二十年,兼署吏部尚书。二十四年,授东阁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三 体例与版本:西清古鉴仿照宣和博古图,对每件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进行了仔细的测量与记录,认真观察了器物的形状、花纹并准确画出了器物的样图,记录了铭文并进行了相关考证。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是最早的版本。版框29.5cm22.6cm。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42册,4函。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玺。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此书也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受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所限,西清古鉴中收录了一些伪器,容庚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的校勘,发现其中的伪器占了三分之一,起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四 学术地位:据西清古鉴序中所言,这本书是仿照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写作的。后人评价“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欧阳修等所能及”,可以说西清古鉴是古代金石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据“百度百科”所言,我国古代大多使用用金属货币,从西汉开始,常常采用熔器造币的方法,以补流通的不足。五代周世宗、明崇祯帝、清咸丰帝,都曾把内廷保存(含皇室历代旧藏)的各种铜器毁器铸钱。如今,许多青铜器早已万劫不复,留给后人的青铜器物极少。所幸西清古鉴在道光以前成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图谱,因此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清古鉴中有铭文的1179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的有189件,也就是说990件之多的东西都流失了,只能靠西清古鉴来了解)另外,研究青铜器,对铭文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有几百件青铜器在乾隆之后就消失了,只有“西清四鉴”中保留了关于它们的铭文资料。所以要研究青铜器的一些铭文资料,西清四鉴有很重要的价值。五 我的看法:我在8日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看法。一是我发现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已经有了近代考古学两大支柱之一类型学的萌芽。古人已经能通过辨认古器物形制、材质、工艺来断定文物的相对年代。比如,在第十九卷中有一鼎,旁边文字大意是同类器物还曾出土过一件,那件器物上的铭文写明为殷时所制,如今这件与那件风格不一样,所以“非殷物,盖周器也”。我以为,这个论断已经有意无意运用了一些类型学的方法,能通过比较商周两代器物外观的不同加以区分。相似的,作者们通过观察铭文,根据铭文字体流行时间,判断其大致年代。由于一件壶上的文字为篆文,而篆书是在秦汉比较流行,故断定其年代为西汉初期。这种做法是比较严谨科学并沿用至今的。二是这本书与绝大多数金石学书籍一样,通过引用诗书考证铭文,以实现证经补史的作用。例如在介绍卷一的商祖鼎时,作者引用周礼中祭祀时“左祖右社”的记载,既阐明了该鼎的用途,又增长了人的知识,并使人由这一件器物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又如在记录卷十九中的周素壶的铭文之后,引用诗经,区分了壶、瓶、瓠三者,认为诗经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其中的“壶”通“瓠”(即葫芦)。证经补史的例子还有在卷二中文王鼎后引用博古图论述了鲁公能用天子礼乐的原因。如果只从对铭文的研究来看,传统金石学与西方题铭学很相似,都是通过阅读古文字进行有关考证。三是我个人在查阅网上的资料时一度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未必比得上宣和博古图。因为这本书几乎是完全仿照宣和博古图与考古图。并且,经过我比较来看,宣和博古图对铭文的考释的字数要多于西清古鉴。因此我一度只将这本书当做对宣和博古图的模仿和抄袭。然而,当我真正将两本书拿在手里对比翻阅的时候,我发现了西清古鉴的了不起之处。西清古鉴收录了1500余件器物,相比之下宣和博古图只收录了800余件器物,器物件数差不多是西清古鉴一半。由于西清古鉴收录器物多,文字翔实、图例准确,更由于其高贵的“御纂”身份,我想可以说西清古鉴可以说是传统金石学著录的最后一个高峰。六 参考价值:最后谈一谈这本书的参考价值。首先谈谈学术价值吧。传统金石学著录内容庞杂,文字艰涩,我才读了几卷就读不下去了,可见要细细品读全书需要多深厚的功底和多长的时间。因此,文化遗产概论课上老师说这些书籍都是死学问了,真正研究的人不多。诚然,通过查询CNKI上近几年的学术论文,没有专门研究西清古鉴的,即使文中有所提及,也极少被列入参考文献之中。所以从实用性上来说这门学问已经“死”了也不为过。李济先生曾指出,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就好比炼丹术与化学的关系。炼丹术自有其学术价值,但不能因此说炼丹术是一门科学。中国古代金石学基本是传统国学的组成部分,古物研究也局限于收藏和爱好。在当下这个注重科学,各学科纷纷量化的时代里,这种学问显然受到冷落。然而如果我们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西清古鉴等金石学目录有其独特的价值。文物目录能使人们可以按类目查找有关的文物,方便人们进行文物本身和有关学问的研究。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所以有人说,目录是研究历史的一把钥匙。再来谈一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西清古鉴曾记载了一件青铜器珍品班簋(毛伯彝),此物乾隆年间已入清宫,是乾隆皇帝的爱物。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此物散入民间。1972年,北京市文管处从废铜堆中发现了残破不堪的班簋,当时此物“勉强拼出多半个器身,器身上兽面纹尚可识别。原器四高足均折断,仅能拼接一个,四兽珥只有一个较完整,器底有一裂口,变形错位”。如何复原这件稀世珍宝呢?人们再一次翻开西清古鉴卷十三,只见书中有详细的尺寸和比较准确的绘图(寿字纹的真伪暂不考虑)。这为古代文物的修复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实乃文物之幸。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它自清末以来就成为作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