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doc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doc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doc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doc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对话形式呈现,通过川川爬山时遇到一位地质勘探队员并与他对话,从而了解了岩石上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里面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二、教学对象分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烈,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内容富有吸引力,比较易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可能存在表述不完整现象,对人物对话语气不太理解,还存在不理解词语如“刨根问底”,借助课文、课件,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专业地址的名词“地质勘探队员”“化石”等和重点词句,并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分角色读文。学生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岩石就是最大的“书”。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 “质、勘、岩、册、厚、印、痕、刨、煤、宝” 。理解“刨根问底”的含义,会写册、刨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自主研读和课堂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识字游戏,认识十个字。(2)通过朗读以及情境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3)利用(交互式白板)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二)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自主研读和课堂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三)教学难点:理解地壳演变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四、教学过程: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整合点与软件课前激趣:猜谜语。通过猜谜语,为下一步学习岩石书作准备。通过猜谜语“书”,为下一步学习岩石书做铺垫。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咱们班的同学可喜欢看书了,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看书?出示课题。读课题(指名读、齐读)备课前,将所预设的问题备好。二、初读课文,讲解生字词1、最大的书是什么?2、含有生字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3、检查字词(会认的字)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1)认读“雨痕、勘探” a痕组词。B什么是勘探?(就是在山上、海里寻找煤炭、石油等矿藏并进行研究。川川爬山时,遇到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出示词语“地质勘探队员”)再认读词语: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讲解:地质勘探队员就是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哪些是有价值的矿物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岩石这本大书。他们为了研究而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么一群人吧。)齐读“地质勘探队员”(2)“册”字,(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所以古人就把字写在了一条一条的竹简上,然后用线穿起来。我们中国有些汉字就是根据实物的形象演变而来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趣。)师过渡:这岩石哪里像书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件,直观生动,学习生字、配图片理解新词“地质勘探队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出示“册”字的由来,让学生对学习中国汉字形象的演变,直观的认知。培养学生爱学习语文文字的兴趣。三、学习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1、岩石哪儿像书呢?2、出示第四自然段。岩石“书”什么样子?3、除了厚厚的、一层一层像书,还有哪里像书?默读510自然段4、岩石上还有什么?5、川川知道了岩石上有字有画,可是他想:书能告诉我们知识,岩石能吗?川川又问,(引读)“这又能说明什么?这次你们都来当当叔叔,认真地读读这段话,认真地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待会给川川好好解释解释。6、这漫长神奇的变化我们人类师无法亲眼目睹,但是这岩石却默默地记录着这世界的变迁。岩石上除了书本上告诉我们的“雨痕、波痕、矿物、小鱼、贝壳、树叶”还有什么?为什么是最大的“书”?7、此时的川川听了叔叔的介绍,已经对岩石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他还是不满足,他还想知道生读:“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处?”从哪里看出川川是在刨根问底?(出示川川提出的问题)8、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做什么?1、默读14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小组合作)2、(1)岩石与书哪里像?(板书:厚厚的)指名读、齐读理解“一层一层”“厚厚的”。(ppt:图片)(2)请你学着叔叔的样子读一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川川明白了,你明白了吗?老师当川川,你(小组)来告诉我。3、(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通过朗读我们明白了,这岩石上的字,就是书上的字)(2)再读这段话来告诉我岩石上的字是什么?齐读岩石上的字就是什么?为什么叔叔不直接说“雨痕、波痕、矿物”呢?(3)学着叔叔的样子读读这段话。(指名读)(4)你们想不想看这岩石书的字呢?(出示图片,师从旁读原文)(5)创设情境: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些岩石?(用课件展示波痕、雨痕、矿物的图片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指名(师问,生答)(生问,生答)板书:字。4、(1)是呀,这可是叔叔仔细看才发现的,(课件看图片树叶,贝壳,小鱼)发现这些叔叔是多么惊喜,多么自豪。谁来读读叔叔的话。 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像石头一样,这些叫什么呢?这有图画的岩石我们称它为:化石 (2)看来这岩石上真的有字有画,。我当川川。这字和画都是什么,你来告诉我吧。(3)为什么岩石是“书”。出示前面叔叔说的三段话。师问,生答的形式读。 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岩石上不仅有字,还有图画,所以岩石就是书!5、(1)齐读这段话:(2)谁来当叔叔给我们解释一下?(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林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陆地大海高山)师述:地壳变化太大了!(ppt:演变过程)(3)这神奇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再读读这段话,看看哪个词看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很久很久以前 很多很多万年)指导朗读(语气、语速)请把这漫长的过程读出来。(学生为地壳运动短片配音)6、(1)小组交流,指名说:叔叔从岩石“书”上的 知道这里是陆地,又从岩石“书”上的 和 知道这里又变成大海。(2)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一瞬间的情景。可是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可不是瞬间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中第10小节。7、(1)你看川川这样一个劲地问个不停,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非要把这本书弄个清楚明白。这就叫-刨根问底 师:像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想要把问题都弄懂,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用书中的一个词就叫“刨根问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种一问到底的决心啊!指导理解“刨”根问底(2)谁来回答川川的问题,指名回答。(3)叔叔话中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ppt出示矿产资源分布图8、把岩石这本书读懂,就能找到更多的宝藏。川川听到这高兴地说:齐读。出示相关图片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厚厚的”从而读好、读懂叔叔说的话。利用图片让学生理解“雨痕、波痕、矿物”,由学生作为小小解说员,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理解本段话在说明概念时是要具体的。形象的理解化石的由来,学生学习兴趣高,知道岩石“书“上的画就是化石。动画岩石地壳运动使岩石记录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明白地质勘探队员对岩石的研究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重要部分,让学生直观理解本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把课文中川川说的话用课件出示出来,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另一方面从问句中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于,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从而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四整体回顾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