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阅读方法.doc_第1页
文言实词阅读方法.doc_第2页
文言实词阅读方法.doc_第3页
文言实词阅读方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阅读方法一 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辨析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中的句子:不如登高之博见。(劝学)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由课文中的例句推断此处“见”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位置,此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以借助这些或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解析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1句中的薄字也可以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 “不速之客”推断,应是“招致、招引”意思。二 语言结构分析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取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解析1“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也应同义,故“以”的意思就是“重用,任用”。2“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以推知,“族”就是“灭”的意思。三 辨析词性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其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词义。例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辨析1句为对仗句,“据”与“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该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2句为对仗句,“戴”与“腰”相对,“帽”与“环”相对,“戴”为动词,“腰”也应为动词,“腰佩”之意。四 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可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知它们的意义。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的用法。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作状语,是副词,解释为“确实”。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真实的,诚信的”。3信义著于四海作主语,是名词,解释为“信用,信誉”。4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作宾语,是名词,解释为“信使,使者”。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可靠的”。6欲信大义于天下作谓语,是动词,通伸,解释为“伸张”。五 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事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段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对于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意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和节拍)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入”指对内,“出”指对外)有些句子的实词意义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丽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解析 两句话同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其实,1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2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六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一是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偏义复词,用义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又如孔雀东南飞的“昼夜请作息,伶俜萦辛苦”,句中“作息”本指工作和休息,但语境中指不停地工作,因此,“作息”就是偏义复词,偏指“作”,“息”只起陪衬作用。文言虚词解读方法 一 看语法结构1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2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4辍耕之垄上。“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二 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上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则“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三 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如: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语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2嗟夫!予常求古仁人之心“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四 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1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语马说)“其”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3吾其还也。(浊之武退秦师)“其”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表示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五 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1针针丛集,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集之中。由此可以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交代了写文章的目的,其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风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以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以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哪里”。4圣心备焉 (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六 看删换变坏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判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子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例如:比较下列句中的“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2纵臣二得全其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 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1和4相同,2和3相同B1和4相同,2和3不同C1和4不同,2和3相同D1和4不同,2和3不同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字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1、4句意表达受到影响,2、3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由此可以推断1、4句中的“以”是介词,2、3句中的“以”字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1句中的“以”表凭借某种身份, 4句中的“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2、3句中的“以”字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可得知正确答案是C项。答案 C此题还可以通过“互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1、4句意表达受到影响,2、3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推断1、4“以”是介词,2、3“以”是连词。七 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