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活动过程的观察和信息的搜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以往我国的中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泰勒的评价模式基础上,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活动结果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仅仅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难以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找到。在泰勒之后,后现代发展性教育评价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界人士共同倡导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不把学习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参与教学,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教学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并促进学生优势智力领域向其他教育领域迁移。后现代主义理论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要把学习者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泰勒之后,后现代主义评价理论提出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从单纯的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这是教育评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采用人文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强调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文性、过程性、多元性和发展性。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对课程的教学进行定位,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它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及时反馈,关注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文化。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基石,着力于评价教育功能的发挥,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其评价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的“学”来论教师的“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它的着力点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状态,如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创造出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这些状态达到最佳效果,并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参照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能否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分析来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关注点。它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设计水平、组织能力等,使评课由以往重教师教学技巧的评价,转变为重学生实际收获的评价,它把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在学生学得怎么样的基础之上,使“教”真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并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二)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当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它注重以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学习的基础,强调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来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并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所建立的联系,关注教师教学是否找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点,是否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源泉和基础,是否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引导,并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关注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忠实于教材,强调教师预设教案的完成,而对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关注不够。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教材的建设能力,对预设教案的调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使自己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部分;关注教师教学是否只是教“文本”,而忽略学生的“体验”和“生成”,教学过程是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找不到教学的生长点,不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四)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的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在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不完全排除,因为该门课程中某些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如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优良传统,社会、历史、地理、法律、文化等必备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义地传授并进行解释,这比让学生去重新发现和探究更有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上,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五)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协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传统德育课程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把道德知识的掌握作为学生学习的终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水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评价要从过去只重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知识的获得转变到既重认知、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上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整体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六)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是教学的及时雨,它能直接起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现,随时评价并认同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带着放大镜去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