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把它变成了共性化活动:大家喊着相同的口号,迈着一致的步伐,在老师这位教官的率领下,进行着军事化的密集性操炼。这哪里有“语文也是人文性学科”的气息?1阅读是选择由于各人的家境、经历、性格、兴趣、思想等的不同,对阅读的需要是不同的,因而在阅读中所接收的信息和别人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说,阅读就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同样是看红楼梦,有人看到豪华,有人看到荒淫,有人看到真爱,有人看到排满,有人看到宫廷秘史,有人看到世风日下多么丰富多彩!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是在照本宣科地传授一种观点,忽视甚至蔑视学生的解读,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既然阅读是个性化选择,就应该允许解读是个别的、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五彩缤纷的,而不能是惟一的。我们高喊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口号却不付诸行动,于是乎课堂上充塞着他人的选择,而没有学生自己的选择;本应“大狗小狗一起叫”(别林斯基语),但在课堂上,似乎只有“一个声音在高叫着”,“小狗”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啊!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的荷塘月色已经是全文刊用了,而不是以往的“断章取义”。这说明编者已经注意到应该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读者,而不是抓在自己手里。同样,教师也不应该把阅读的选择权紧紧抓在自己手里,权力还是下放吧!把阅读归还学生,让阅读教学中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即使是“杂音”。这是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极力营造的氛围。当然了,我们要告诉学生选择的标准:高尚的、文明的、美好的。2阅读是审美阅读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美学素养、塑造美的心灵)的过程。茅盾说:“他(指读者,引者注)应当一边读,一边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事实上,认真的读者都不会把阅读仅仅看做是阅读别人的事情,而会把自己或多或少地融人作品中去,与作者同悲同喜,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然后升华自己。阅读是高山流水的共鸣,是心灵碰撞的合奏。一句话,阅读不仅是在品味作品,也是在品味自己。如果教师只是独步课堂,统摄话语大权,学生又怎能亲口品尝“梨子”的滋味呢?每个人的生活和别人的不一样,他所看到的生活和别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每个人阅读并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像自然也和别人不一样。正因如此,你心中的哈姆雷特和我的就不一样,我心中的阿Q形象和你的也不一样。把阅读归还学生,有利于学生感悟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熏陶,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3阅读是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阅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把阅读归还学生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阅读归还学生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它促成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把阅读归还学生可促使学生得到以下的训练:挑战现成结论。对现成的结论打上一个“?”。如对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是“一个具有极强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一定论质疑:路瓦栽夫人只有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吗?非也。只要综观一下全文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也有坚韧、勤劳、善良的一面。小说中写了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苦生活后的情景:“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到办公室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是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有人对此评论说:这是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而遭不幸却尚未觉悟的内心世界的又一次暴露。果真如此吗?不!对个追求美的人(尽管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我们怎么能如此(恨恨地磨墨”呢?学生认为:这时常坐在窗前的回想,是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苦生活的“兴奋剂”。没有它,她的精神也许早就垮掉了;正因为这美妙的一瞬,她才在这十年中活得有点儿甜蜜、有点儿寄托、有点儿希望。这才是真实、可信因而可爱的玛蒂尔德形象。这别具一格的善良的解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生的博大胸怀和同情。阅读不仅需要创新,而且需要同情:这是我们把阅读归还学生得到的“副产品”。多么难得的思想啊!挑战定势思维。对定势思维打上一个“?”。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转时,这个学生却能跳出去另辟蹊径,提出“移屋”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定势的挑战。当然,愚公不移屋而移山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只是表明古代劳动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迁”的思想意识。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对深入理解课文也大有好处。如果既不移山又不移屋,又当如何呢?这一问又把思考引向了深入。挑战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要着力培养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之后,为什么不能进行“不教”呢?什么都能代替,惟有思维不能代替。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自我革命,从以自我的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转移到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