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作者:程巧莲于志凌田也壮摘要本文介绍了持续改进中团队活动的有关理论,并建立了企业团队活动和持续改进绩效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持续改进网络数据库(CINet)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指数满足要求。指出团队的学习活动、创新活动、监控活动等对组织持续改进绩效有正向影响,只要通过明确的活动指导和长期的有力执行,就可以促进知识分享和组织创新,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质量持续改进,令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关键词持续改进团队活动持续改进绩效结构方程模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国际融合,企业的竞争在加剧,质量管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企业而言,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重要手段,顾客总是抛弃低质量的产品,而去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质量管理的发展正处竞争性持续改进阶段。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中把“持续改进”定义为“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改进是对于生产体系的改进,是运营管理的一部分,需依靠逐级负责的管理方式得以实现。企业若想在当今资源价格上涨、环境问题严峻的形势下“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持续改进的先进管理模式。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知识的创建、分享,其过程和内容都离不开人的行动,尤其是企业学习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团队的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团队活动和企业持续改进绩效的测量量表,通过抽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团队活动方式和企业持续改进绩效二者因果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描述和解释。一、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的团队活动质量管理团队是日本创造并已为世界其他国家认可和学习的质量改进方式,也是日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有方式。质量管理团队的活动形式一般是由6个7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团队,同一个团队在某一阶段内要讨论的质量话题只有一个,他们共同寻找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通过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全员参与。KayeM&AndersonR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提出的对于确保持续改进过程实施的十项准则中包括通过员工的参与、授权、团队活动、培训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的主观能动性等,从而使持续改进得以实现。有学者认为,自治的团队与项目管理一样是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企业的持续改进实施过程,团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哪些团队活动,以及如何开展也就成为了持续改进中的关键性问题。二、团队创新、学习与监控活动及其与持续改进绩效的关系模型团队创新活动。团队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在研发新产品中的重要方法。从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实施团队创新是企业持续改进的必然选择。企业应是根据团队改进任务特征和问题情境,将多种相关的知识投入到特定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交换和集成等互动活动,形成具有专用性集体知识。进而得出对于企业战略的创新,新的方案设计,并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应用,同时把日常工作与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协同使用,通过二者的融合实现创新成果的效用最大化。对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是对质量体系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持续改进,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持续改进领域,日本的企业管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精髓在于“维护标准与改进标准”,也就是说,对于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企业维护持续改进的基础。因此,监控活动也是产品质量的重中之重,而专职团队的监控活动则对于提升监控活动水平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在持续改进过程中,要将改进活动的监控与学习活动、创新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全面实施持续改进,控制产品质量,提升持续改进绩效。综上所述可见,理论界对于持续改进中的团队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了团队改进活动的各项内容,但对于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据学者们的理论,依据持续改进的普遍经验,可以提出团队创新活动、学习活动、监控活动与持续改进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三、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持续改进网络数据库(CINet)。这些数据库覆盖了全球十几个国家的五百多家企业。其抽样方法为按照全球标准化组织的产业分类,按照国别进行的分层抽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有效地用于企业持续改进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鉴于变量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本文采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2.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是将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结合在一起的理论驱动式方法。它通过对众多可观测变量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用少量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来解释众多的可观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成功地解决了多种事物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问题。SEM的基本思想若从其字面的涵义而言,涉及了结构化、假设检验、与模型分析等几项基本内涵。结构方程模型非常适合大样本分析,可用于解决复杂的结构关系型式。在本文中,假设持续改进中的团队学习活动、团队创新活动、团队监控活动对持续改进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团队学习活动和团队创新活动可以提升监控活动的水平,学习活动与创新活动呈正相关关系。在这里将有关变量定义如下:团队战略创新x1,团队方案设计x2,团队创新应用x3,团队创新与执行活动一体化x4,外生变量是团队创新活动1;团队学习机制x5,团队知识分享x6,团队改进知识应用x7,团队学习活动2;团队监控活动情况y1,团队监控活动1;生产力提高y2,客户满意y3,持续改进绩效2。其路径关系如图3表示。3.分析。本研究分析方法利用StatsoftStatistica6.0软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模块,经过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水平,见表1:注:(1)选取显著性水平为小于0.05。(2)标准化路径系数与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强弱有:0.00-0.10,低效果;0.10-0.50,中效果;0.50-1.00,高效果。由上表可见,本文的假设基本得到支持,而各项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所以,除了1与1之间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都显著。说明1对的影响不显著,应该剔除掉,而整体结果是可以接受的。4.模型拟合和检验。模型整体的拟合状况可以由表2中的评价指标得到检验。2/df小于2,说明模型拟合较好。从本模型的结果来看,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为1.687,小于2,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同时,模型的拟合程度好坏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CFI,NNFI,IFI,这几个指标取值范围为0到1,越接近于1,模型拟合程度越好。本文中的拟合情况基本可以接受。四、结果与讨论从企业实施持续改进的团队活动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与持续改进有关的,主要包括团队的学习活动、团队创新活动与团队监控活动,从而形成企业实施持续改进的团队活动模型。这种团队形式具有高度的知识分享、高创新度和高监控能力,员工能够在团队中不断开发、改进、相互支持,并保持稳定性和动态性,是属于高参与性的组织。因而,要想提升持续改进的绩效,就必须提升团队活动模型中三大模块的整体水平与契合程度,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持续改进。具体做法包括:1.提高企业对团队的重视程度。企业对团队建设的重视是搞好团队活动的前提。进入财富杂志1000强的企业运用团队的比率,由96%上升到100%。其中100%的企业使用了项目团队;87%使用了功能团队;47%使用了固定的工作团队。作为我国的企业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企业团队建设上提高认识,投入资源。2.加强团队创新活动。企业的技术改进的几大方向,包括:提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降低排放、改善环保,为降低能耗,为可持续发展等。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成立改进团队,改进生产技术,实现人性化设计,强化企业的创新活动。3.丰富团队学习活动。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一种高效、稳定、深入的学习方法。在企业中也可借鉴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中的理论,进行“深度会谈”式的团队学习,它使每个人都能摊开心中的假设,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并自由交换想法,进行深度团队知识分享,从而获得共同提高。同时应注重形成周期性的团队学习机制,并将其制度化。还要重视团队改进知识应用,让实践也成为一种学习的过程。从而让团队做为企业学习的核心,进而辐射全体成员,形成学习型组织。4.强化团队监控活动。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质量监控,其效果明显优越于一般性质量控制。因此企业的团队应强化监控方面的活动,组织单独的质量监控培训并形成良好监控机制,从而令团队效用发挥到极致。五、结论企业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的团队活动模型的提升,对企业持续改进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通过发展团队活动模型,将使得组织和个体都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利于知识分享、企业创新、提高对标准化的监控和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企业依据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的团队活动模型开展强有力的团队活动,从而促进企业质量的标准化形成并持续改进,令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1张富山主编:组织持续改进永恒的追求.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4):2-32Liebesman,S.andMroz,J.ISO9000:2000experiences:firstresultsarein.QualityProgress,2000,35(4):52-593Chapman,R.L.,Hyland,P.W.,Jenkins,R.J.andSloan,T.R.ContinuousImprovementinAustralianManufacturingFirms:FindingsofaSurveyinNewSouthWalesJ.Int.TechnologyManagement,1997,14(1):101-1164MikeKaye,RosalynAnderson.Continuousimprovement:tenessentialcriter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y&ReliabilityManagement,1999,16(5):485-5065HarryBoerSarah,CaffynMariano,CorsoPaul,CoughlanJoseGieskes,MatsMagnusson,SaraPavesiandStefanoRonchi.KnowledgeandcontinuousinnovationTheCIMA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