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 .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 .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 .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 .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内容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并以个案分析入手,有代表性地对这些组织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与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发展历程、分类模式以及经验与挑战。最后,本文从政策的视角对这类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如子女教育、收容救助、工伤保险、技能培训等。这些政策对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有一亿多农民工,如果农村另外1.5亿富余劳动力再转移出来,农民工的数量将至少增加一倍。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一些人士开始意识到政府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因此转而去寻找政府外的资源与力量。非政府组织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介绍服务于农民工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对其类型、经验与挑战进行分析。一、背景自从1984年户籍制度松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经商,并同时保有农村户籍及耕地的使用权,这种亦工亦农的身份使他们获得了农民工的称谓。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大都市成为吸收农民工的主要地方。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产物。农民工进城以后,虽然在就业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户籍捆绑在一起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同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属于跨省市流动,不属于仅针对本地居民财政预算体制服务的范围,而且,由于这种外来人的身份,他们的合法权益甚至也得不到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更重要的是,由于离开了原来生活居住的社区,他们在社会交往、角色转换、心理调适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在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大量的空间。这为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提供了契机。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变革,经济实现了又一轮的高速增长,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伴随经济体制上的变革,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开始在资源配置、企业管理、人事任用、组织控制、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实行收缩。这些既使得社会产生了成立非政府组织的需求,又为它们的生长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1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在中国,人们习惯于将社会团体、民营非企业组织、基金会、慈善团体等看成是非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到1989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数量由70年代末的100多个剧增到1600多个,而地方性社团也从几千个增加到20多万个。到1997年,虽然经过全国的治理整顿,县级以上社团仍达18万个。而另一类非政府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在90年代迅速发展,在1999年达70多万个(俞可平,2000)。中国农民工非政府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某些地方政府仍将规范、限制农民工的流动作为主要的政策导向,但是一些国际组织(如福特基金会)以及国内一些研究及政策人员却开始关注与帮助农民工。同时,农民工群体自身也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降低外出的风险,自助互助,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内外两种力量推动了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二、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与发展轨迹本文中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是指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直接并主要为农民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间公益性组织。从定义上来看,这类组织有四个特点:一、民间性,或说社会性。这类组织不是由政府主持成立的,而是民间社会的自发行为。但是,社会性较强的基层政权(如农村的村庄与城市的社区)推动成立的也属于这一范围;2另外,这类组织虽然不包括与政府联系紧密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但包括由这类组织利用政府以外的资源推动成立的组织。二、公益性。这类组织不是营利组织,而是非营利的服务组织;三、直接性。这类组织将直接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咨询、维权、娱乐等服务,不包括间接服务于农民工的组织,如一些研究机构、政策倡导组织等。四、针对性。这类组织主要针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开展业务活动,不包括在部分工作涉及到这类群体的组织。自1994年始,福特基金会在中国资助了一批研究农民工的项目,涉及到农民工的外出动因、规模、影响、生活、就业、权益与健康等各方面。这些研究项目与关注农民工的研究人员一起,不仅推动了农民工现象本身的深入了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农民工的话题变为公共话题,成为更多组织、人员与资源卷入其中的前提。1995年,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举办了非政府组织论坛。在某种意义上,是世妇会将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介绍到中国,它大大促进了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创建活动(刘伯红,2001)。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4月,农家女百事通杂志社设立了第一个为女性农民工(打工妹)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打工妹之家。无独有偶,随着国际上对劳工权益及妇女弱势地位的关注,90年代初在港澳台地区也成立了一批关注劳工问题的非政府组织,而一些资助机构也开始资助对劳工问题的研究及对劳工本身的帮助。1996年,专门为女工提供服务的女性联网(ChineseWomenNetwork)在香港注册成立,同年,它与深圳南山区总工会合作成立了南山区女职工服务中心。3南山区女职工服务中心与打工妹之家这一南一北两个组织是公开的报道与介绍中成立最早、到现在仍在运作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它们的成立,是农民工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的重要转折点。从1994年开始,关于农民工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由于在此期间启动的研究项目大多数为实证研究项目。研究人员不仅要亲自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要和一些与农民工有关的组织沟通与合作,如工青妇群团组织、劳动部门、学校等。于是,一些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自身也介入了帮助农民工的活动中去4,并帮助成立了一些农民工非政府组织,例如1999年成立,2000年6月在一家研究机构下挂牌登记的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研究中心。由于农民工话题较以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由农民工自发成立的组织甚至是个人的活动也开始进入研究者、政府机构及公众的视野。在这方面典型的人物是1996年即开始在珠三角地区专门为农民工打官司的重庆律师周立太,而典型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则是在1998年8月由个人成立的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5.从1996年到1999年,是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开始成立而且得到关注。然而这一阶段的重要性还在于: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还在采取歧视限制农民工的政策,但是一些资助机构、政策推促组织、研究者、社会活动人士等在农民工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农民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众话题。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转变,而且为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在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舆论、组织与知识基础。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更加积极,进入有学者所称作的公平流动时期(白南生、宋洪远,2002)。也正是大约从自2000年开始起,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更多的资助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问题,并且加大了支持力度与资助范围,表现出从资助一些纯研究项目到开始资助(成立)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例如,上文提到的打工族文书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