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袒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D文章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以德化民、依法治国、德法互补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林子深处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B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C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D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6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从乡村的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中,农业产业专业设置偏弱偏少;二是在办学的区域布局上,对乡村区域的针对性和便利性不强。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量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同时,有更多的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才能够让农民就地就业创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这样才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乡村的空心化等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乡土才能成为“热土”。(摘编自2018年03月10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二: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唯文凭、职称是瞻的普通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具有“乡村味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人才,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打好亲缘牌,“挖回”自家人,以“星星之火”燎原新时代的乡村,这是一条比较务实的道路。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值得重视。与亲缘、地缘相伴的是学缘,是知识把个体的人变成了大写的群体的人。一个人通过学缘结下的情谊,不论自己在天涯海角,当他们需要外界帮助时,同学之间的援助往往最为便捷和可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的亲情观和家乡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观。只有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才能奏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摘编自2018年03月13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三: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人们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积累和孕育了许多优秀乡村文化,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乡贤乡绅等。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乡村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韵,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发展动力。能够流传至今的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淘洗,都是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兼收并蓄。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青岛文明网)材料四:2005年至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情况年份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城乡绝对差距(元)城乡收入比200532551049372383.221200635871175981723.281200740401254484043.0312008476115781110203.3112009515317175120223.3312010591919109131903.2312011697721810148333.1312012791724565166483.1012013889626955180593.0312014989228844189522.92120151142231195197732.731 (摘编自搜狐网财经频道)相关链接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数量下降明显,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根本问题。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如果再考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福利指标,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更大。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望逐步解决现实存在的三农工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发展。 (摘编自湖北三农网)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提出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相关人才。B. 材料二提出振兴乡村需要大批人才,吸纳人才要重视“亲缘”“地缘”“学缘”三方面的作用,并且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C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作中积累孕育出来的,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结晶,包含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等。D因为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能让乡村保持古色古韵,所以振兴乡村要发展产业,同时更要发展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成为农村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四表现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最大值,此后逐年降低;但城乡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B学缘在振兴乡村中的作用比亲缘、地缘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的亲情观和家乡观会影响他们的择业观。C要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才能够让农民就地就业创业,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解决乡村的空心化问题。 D振兴乡村要解决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数量下降明显,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突出这些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望逐步解决现实存在的三农工作问题。9前三则材料在论述“乡村振兴”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注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始,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载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不然,相书不可用也。”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也。霸即取为妻,与之终身。为丞相后徙杜陵。(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注】庭中廷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有身份的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一般而言男子十八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B二百石,汉代官员的等级,汉代郡守(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法。C察,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代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时,到汉武帝时制度达到完备。D尚书,儒家典籍“五经”之一,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包括尚书一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霸温和善良,足智多谋。他在担任河南太守丞时, 处事符合法令, 合乎人心, 最终也赢得了人心。B黄霸乐于学习。他因不检举弹劾犯了大不敬的夏侯胜而与之一同下狱,在狱中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C黄霸善于处理政务。他治理颍川时,力行教化,教化行不通才使用刑罚,致力于培养值得信赖的地方官。D黄霸对待下属宽厚仁德。督邮想赶走年老耳聋的许县丞,黄霸却认为许县丞廉洁,能做一些基本的工作,并无妨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5分)_ (2)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5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理会:通达事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 ”两句表明他无论是否身在朝堂,都会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2)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要众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于是,弟子们匆匆向南山走去,眼看就要到达南山了,突然,前面出现一条湍急的大河。弟子们四处寻找过河的桥却没找到。于是,众弟子都无功而返,垂头丧气地去向师傅诉说事情原由。唯独有一个小和尚没有显出一丁点愁容,微笑着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的确没错,我和众师兄弟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恰巧我看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虽然我没打到柴,但我摘到一个苹果。”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老和尚的的衣钵传人。综合分析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1【参考答案】A(3分) 【解析】A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 2【参考答案】C(3分)【解析】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同时德化天下。3【参考答案】D(3分) 【解析】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 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4【参考答案】B(3分) 【解析】“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5【参考答案】(6分)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答出一点给2分,三点6分)6【参考答案】(6分)观点一:好,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树林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林子象征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林子有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美,文章更有诗意。观点二:不好。小说的线索和重点描绘的是林子深处的声音,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几次呼喊和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完成的。声音是人物与林子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象征着青春激情和自由,声音使林子有了活力,更彰显林子的神秘美和自然美。7D(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2段“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发展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可见,这些是发展乡村文化的原因。)8B(“学缘在振兴乡村中的作用比亲缘、地缘更具有普遍性”说法错误,材料二中只是提到“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9. 材料一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农民学会农业产业本领,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信念教育;材料二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地缘、学缘、亲缘”吸纳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材料三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每点2分,共3点。)(本题属于归纳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对应各则材料,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筛选整合,概括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第一点学生容易漏掉“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信念教育”这一要点。)【阅读引导】四则材料都是有关乡村振兴的话题材料。材料一论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材料二论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通过地缘、学缘、亲缘三方面吸纳更多人才投入到乡村事业的建设。材料三论述乡村文化在振兴乡村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四的表格体现了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反映出农民收入少,城乡差距大,振兴乡村要重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10D(汉昭帝刘弗陵年仅8岁即位,由“大将军霍光秉政”,因而“幼”前后都应断开,这样就可以排除A、C两项;“俗吏上严酷以为能”中“上”为动词,意为“崇尚”,因而“上”前面不能断开,故选D项。)11A(“男子十八冠而字”有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12C(“致力于培养值得信赖的地方官”于文不符。首先,原文“全安长吏”的正确理解为“长期稳定的地方官员”;其次,结合后文黄霸反对辞退年老的许丞和他阐释的原因来看,他注重下属地方官员的稳定。)13(1)(宣帝)在民间时知道百姓苦于官吏过于苛酷, 听说黄霸执法公平, 即位后征召黄霸让他担任廷尉正,(黄霸)多次决断疑难案件, 廷尉称赞黄霸(决断)公平。(“急”“平”各1分,句意3分。)(2)公私所耗的费用很多, 这些(费用)都要从百姓那里取得, 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以前的官吏, (这样做)只会白白增加混乱。(“易”“徒”各1分,句意3分。)参考译文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年轻时学习律度法令,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以待诏的身份因交纳钱财有功被赏给官职,授官侍郎谒者,后来又交纳粮食给沈黎郡,被补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因为黄霸是交纳钱财才担任官职的,所以不让他担任高职,而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他管理的簿册清楚,因廉洁被称赞,被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察举担任河南太守丞。黄霸善于观察而思维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温和善良又能谦让,足智多谋,善于治理民众。黄霸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事及议论都符合法律,投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爱戴尊敬他。自汉武帝末年,施法严厉苛刻。汉昭帝即位,年幼,大将军霍光秉持朝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人与燕王谋划叛乱,霍光在诛杀他们之后,就遵循汉武帝时的法令制度,用刑罚严厉地约束属下,因此平庸无能的官吏都崇尚严酷的刑罚并认为这是才能,而黄霸却独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正碰上汉宣帝即位,(宣帝)在民间时知道百姓苦于官吏过于苛酷,_听说黄霸执法公平,_即位后征召黄霸让他担任廷尉正,_(黄霸)多次决断疑难案件,_廷尉称赞黄霸(决断)公平。(黄霸)暂时担任丞相长史的职务,因为与公卿聚会议于朝廷之中,知道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他们俩都被下交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中应当处死。黄霸于是在狱中跟随夏侯胜学习尚书,又过了一个冬天,总共三年才出狱。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让左冯翊宋畸举荐黄霸为贤良。夏侯胜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黄霸,皇上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三年后,汉宣帝又下诏让黄霸担任颍川太守。当时,皇上专心于治理国家,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官吏没有让百姓都知道。太守黄霸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别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旨意。黄霸尽力实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致力于培养长期稳定的地方官员。许县丞年老,生病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送迎的事情,即使稍微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的人询问他这么做的缘故,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地方官,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销毁簿册来盗取财物,公私所耗的费用很多,_这些(费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