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ppt_第1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ppt_第2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ppt_第3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ppt_第4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讲: 城市流动空间,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系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E-mail: 办公室电话:62757980 手机号码内容概要,从信息革命到移动革命 从流动空间到虚拟空间 城市流动空间相关研究 信息化、ICT使用对实体活动的影响 网络购物、网上娱乐活动 研究案例,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信息技术革命催发了网络社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这种新型社会经济范式的特征可被总结为: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Castells,2001),不同历史时期的网络(网络如血管),罗马时期:道路与排水管 18世纪:航运与航道 19世纪:铁路 20世纪:输电网与洲际公路 21世纪:数字通信系统 硅:新的“钢材”、因特网:新的“铁路”,流动空间的概念,流动:城市社会中经济、政治和象征结构中社会行动者在分离的空间位置之间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交换与互动次序(Castells,1992)。 流动空间:遥远的地方之间的连接;在共同的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电子线路和快速运输走廊使孤立的空间联系起来。(一般理解) 流动空间: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空间组织(卡斯特尔),流动空间的理解,卡斯特尔的空间划分: 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以距离为基本要素定义的地方化、地域化的空间。 “距离的消亡”、“地理的终结” 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地方除了在网络中的位置之外,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流动空间的结构,流动空间的内外部结构图示,流动空间由互动的网络所构成,每个网络的目标与工作都构造出一个不同的流动空间。 综合层面网络是由上述专业网络整合而形成的网络,主要指城市网络和区域网络。,(孙中伟,2013),(沈丽珍,2012),流动性: 根本特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城市-区域-国家-全球范围内的畅通流动; 共享性:非物质形态的“抽象流”;包括知识流、技术流、文化流、价值流和服务流等;时空已不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阻碍; 高时效性:资本、信息、技术、组织的交流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弱化了地理空间的区位功能,强化了空间联络;以压缩时间的方式换取空间上的高时效性; 空间弹性:实体空间是刚性的;虚拟空间是柔性的,流动空间兼具两者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空间弹性; 高级网络性:横向、纵向各个节点之间具有高级一体化的网络结构,流动空间的广义特征,虚拟空间,实体空间(Physical Space):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 它由城市、居民点、产业带区、独立工矿点等社会经济活动和河流、山脉等自然景观所共同构成。 基本特征 距离,即空间的分离 可接近性 集聚性,虚拟空间:由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及相应的组织机制所支撑而形成的新型空间, 其中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虚拟空间中数据共享和交流的关键。 基本特征 空间上 无限超越性、强的渗透功能 形态上 虚拟性、流动性、不定性、跳跃性、蔓延性 功能上 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即时性,大小规模 相对位置,(沈丽珍,2012),虚拟空间分类,基于因特网服务的虚拟空间 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虚拟空间 由政府、教育、研究机构网站所构成的虚拟空间 政策性、宣传性及学术性强 基于网络的游戏空间 多用户,互动性、参与性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空间 真实性强 赛博空间(Cyberspace) 信息空间(Information Space) 数字空间(Digital Space),虚拟空间的特点,虚拟空间的认知特征 无结构、无位置、无方向、无距离、无中心、无边界的混沌空间 移动模式不同于日常移动 移动+跳动 不符合传统地图的基本原则 虚拟空间的完整形态无法被认知 没有导航无法进入 实时更新,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各种关系,从物质实体到概念世界的不同类型空间分层 (Narushige Shiode, 2000),曼纽尔卡斯特尔最早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将流动空间概念运用到社会学及地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种讨论时间、空间精细化关联的社会实践的新空间形态。 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巴黎索帮神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博士 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 网络社会的兴起 认同的力量 千年的终结,流动空间的相关研究,信息化对实体空间的影响,197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能源危机,学者们开始探索能否通过ICT的利用减少出行进而降低能源消耗,如通过远程办公、远程会议等形式。 部分学者发现由于可以在家完成日常工作内容,远程工作者的工作出行显著减少,活动空间显著压缩。 另一部分学者经研究后发现远程办公可能会导致非工作出行的增加。 二元思维:替代?促进?,ICT对实体活动的影响,ICT对实体活动的四类作用(Mokhtarian & Salomon, 2002) 替代(substitution/elimination/replacement) 促进(complementarity/stimulation/generation) 改变(modification) 中性(neutrality) ICT对于人的行为系统的影响极为复杂 不能将出行与其所伴随的实体活动割裂开来,ICT对实体活动的影响研究,ICT活动的特征 ICT活动的影响因素 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ICT活动的差异 ICT对实体活动的影响 ICT与社会网络 ICT与文化交流 ICT与时间利用 某类ICT活动、对应实体活动、伴随实体活动而生的出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远程办公、传统工作与通勤 网上购物、实体购物与购物出行 网上休闲、实体休闲与休闲出行,Mei-Po Kwan的ICT研究,ICT活动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ICT影响下的时空制约 赛博空间的认知与可达性研究 ICT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 居民网上购物行为特征 ICT对居民移动活动行为模式的影响,关美宝教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地理学博士,UIUC教授,AAAG主编等,ICT活动的可视化表达,(Kwan,2000,2004),家住美国俄亥俄州富兰克林县,她从上午8:30工作到下午5:30,其中午休1小时,在附近的餐馆(图中c所示)就餐。她预订了网络信息服务,新闻会不断的被传送到她的网络浏览器上。她通过这一渠道,在开始工作之前了解了南斯拉夫、南非与纳什维尔、突尼斯的新闻(图中a所示)。一个小时后,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她在香港、芝加哥和范库弗峰的三个朋友(图中b所示)。芝加哥的朋友两小时后看到邮件,范库弗峰的朋友五小时后看到邮件。而香港的朋友十三个小时后看到邮件,但马上回复了她(如中e所示),她是下午两点在家中阅读的(图中g所示)。下午,她浏览了纽约、夏洛特敦和安克雷奇的网页。她5:30下班后回到家中,晚9:00与东京、墨尔本、孟斐斯和突尼斯的朋友们通过ICQ在线聊天。,ICT使用对行为空间的影响,时空制约视角 ICT对时空间制约的弱化作用 ICT对时空间制约的强化作用 时空制约对ICT的制约 破碎化视角 由于ICT 使用造成的一种活动被另外一种活动打断、而被打断的活动在随后继续进行的情况 包括空间破碎化、时间破碎化及方式破碎化,ICT使用对行为空间的影响,多任务视角 多任务表示在一定的时段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同时发生,使居民每天实际上利用的时间之和超过了24小时 可视化视角 实体活动与ICT活动共同表达 实体活动与ICT活动相互作用的时空数据库,ICT对时空制约的弱化,能力制约: 削弱活动的时空限制 ICT使活动更少的限制在特定的时空中 不同领域的活动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得到其他的时间、空间的知识的能力加强 出行路线管理、时间协调、网上购物(信息饥渴?信息焦虑?),ICT对时空制约的弱化,组合制约: 手机为基础的计划将补充或者稍微替代时钟为基础的计划 以互动为基础的时空固定行为模式 允许细致的社会互动管理或者微观的协调 柔化日程安排 重复安排会议细节、再安排计划的活动和出行 使用ICT来调动社会网络,应急支持、社交活动 以地点为基础的连通性转向以个人的、人对人的连通性,ICT对时空制约的弱化,权威制约: 规避限制,增加活动机会 规避实体店、服务和其他设施开业时间的限制 改变或克服性别角色限制 逃离具体存在,使用社会身份 促进女性的解放和权力,ICT对时空制约的强化,ICT的使用对于物质设备的需求导致新的组合制约产生 与ICT设备的组合 如必须随身携带设备、电源,寻找网络接入条件 并非所有活动的时空制约都能被弱化 某些活动与法律、经济、社会责任以及与特定环境有关,必须在物理空间进行 如网上购物对实体购物的刺激,实体空间对ICT的制约,对ICT使用的制约 如飞机、剧院等限制使用 使用者拥有的资源、能力的制约 数字鸿沟: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与年龄、教育、性别、收入、种族、地理区位等有关 新老使用者的差异 无线设备使用的差异,网络购物与实体购物,网络购物的相对优势 对于消费者 商品丰富,选择余地大,方便对比 价格低廉 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 无需亲临购物现场,较为便利,节约了出行成本,避免了现金丢失及遭遇抢劫 可获取大量市场信息 能够满足多元化需求,网络购物与实体购物,网络购物的相对优势 对于商家 较低的库存、租金、雇员等压力 经营门槛低,经营成本低 经营较为自由,规模不受场地限制 可获取大量市场信息,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对于市场经济 在较大范围内、较多层面上以较高的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网络购物与实体购物,网络购物的相对劣势 真实性较差,无法看到、摸到真实、立体的商品 商品非立即可得 退、换商品程序复杂,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较差 存在大量欺诈行为 网上支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网上娱乐与实体休闲活动的关系,网上娱乐与实体休闲娱乐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休闲活动随意性较强,出行行为更加复杂 ICT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关系的概念性框架 在家看电影和去电影院看电影之间的互相替代关系并不显著 手机和固定电话的使用会导致休闲出行活动的增加,城市实体活动与虚拟活动的研究案例,案例城市: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样本量: 444个有效样本 问卷调查内容: 活动-网络日志 五类活动:工作及相关、基本家庭需要、个人需求、休闲娱乐、社交 活动的时空固定性评价:1-5 关注的问题: 何种实体/网络活动具有更强的时空固定性 何种网络活动降低了时空制约,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城市实体活动与虚拟活动的研究案例,实体活动:空间固定性更强 工作活动、家庭需要活动、个人需要活动:空间固定性最大 工作活动:时间固定性大 网络活动:时间固定性更小 女性的网络活动:空间固定性大 娱乐和社交活动:空间固定性大,城市居民ICT使用与出行行为研究案例,案例城市:南京市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 样本量:发放550,回收437,有效397 问卷调查内容 个人及家庭信息 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构成 信息化效应 2000年和2008年两个时间点 在信息来源、交通通讯费用、通讯方式、网络用途,与邻居交流方式,交流频率、游憩方式、社区网络接入等方面的变化,远程办公的浮现,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每周从事远程工作次数比重比较,居民上网时间开始多于出行时间,2008年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上网时间比较,2008年南京市居民使用电脑时间比较,交通与通讯费用大幅增加,固定电话费用,交通费用,手机费用,上网费用,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替代作用,南京市民网络查询交通出行信息的频率正在增加 手机、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远程通讯方式对居民家庭成员出行次数的影响 “减少” 25.36%, “没有影响” 17.75% “增加” 22.83% “不清楚”34.06%,网络对居民查询交通出行影响比较,ICT对会面机会的潜在影响:基于GIS技术的时间地理学方法,提供一个时空分析框架,在个人层面检验ICT与人类活动的内在关系 左图个人日常活动包含:常规固定活动、非常规固定活动、弹性活动; 右图个人会面机会包含:时点型、时段型、棱柱形会面机会。,(Yin L, 2011),ICT对会面机会的潜在影响:基于GIS技术的时间地理学方法,三类通话交流模式: 同步、异步、混合,三类通话交流模式的 时间地理学表达,(Yin L, 2011),ICT对会面机会的潜在影响:基于GIS技术的时间地理学方法,无电话:仅有的会面机会在AB双方都知晓信息的晨间时段 有电话:通过电话确认增加了一次下午会面机会,(Yin L, 2011),ICT对会面机会的潜在影响:基于GIS技术的时间地理学方法,由于人类活动诸多限制,日益进步的ICT技术无法确保会面几率的提升; ICT有助于保持联系,并不等同于会面增多。,Yin L, Shaw S L, Yu H. Potential effects of ICT on face-to-face meeting opportunities: a GIS-based time-geographic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 19(3): 422-433.,中国ICT相关研究的进展,ICT影响下的空间 对于赛博空间、虚拟空间的思考 ICT影响下的区域及城市尺度的空间结构及影响要素 ICT与城市地理 互联网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空间中的城市体系 网络购物行为、网络社交行为、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 ICT与经济地理 ICT对企业、产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影响,中国城际社交关系网络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大型社交网络人际社交关系,以新浪微博为例,构建中国城际地理社交关系网络。,(李清泉,2013),利用位置的虚拟社交网络地理骨干网提取,基于海量的中国大型社交网络新浪微博人际社交关系数据,利用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人人(人际)社交关系进行虚拟网络空间到物理空间的映射,形成地地关系。 以城市为尺度,对个体间的社交关系链进行聚合,构建城市城市(城际)社交关系网。,综合网络连接紧密度,重力模型:,提出网络连接空间紧密度指数,作为空间紧密性指标:,(常小猛,2014),城市海量手机用户停留时空分异分析,利用深圳市 2012 年 3 月某工作日约 790 万个手机用户的手机位置数据和该市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数据; 城市不同行政区停留时段的分异特性与该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以及主要职能和性质相关。,(徐金垒,2015),参考文献,Lenz, B. & C. Nobis. 2007, The Changing Allocation of Activities in Space and Time by the Use of ICT Fragmentation as a New Concept and Empirical Resul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 41, pp. 190204. Mei-Po Kwan, Martin Dijst and Tim Schwanen (Eds). 2007.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CT and Human Activity-Travel Behavior. special issue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 Vol.41, No.2. Mei-Po Kwan, Martin Dijst and Tim Schwanen. 2007.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CT and human activity-travel behavi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 41(2): 121-124. Mei-Po Kwan. 2006. Transport geography in the ag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4: 384-385. Mei-Po Kwan. 2004. GIS methods in time-geographic research: Geocomputation and geovisualization of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Geografiska Annaler B, 86(4): 205-218. Mei-Po Kwan. 2001. Cyberspatial 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 of cyber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28(1):21-37. Mokhtarian P. L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transportation impacts of B2C e-commerce. Transportation, 2004. 31: p. 257-284.,参考文献,Mokhtarian P. L. , Salomon I 2002. Emerging travel patterns: Do telecommunications make a difference? In perpetual motion: Travel behaviour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application challenges, edited by H. S. Mahmassani.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Elsevier. Mokhtarian, Patricia L. 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vel: The case for complementarit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6(2) (Special Issue on E-Commerce, the Internet, and the Environment), 43-57. Tim Schwanen and Mei-Po Kwan. 2008. The Internet, mobile phone and space-time constraints. Geoforum, 39: 1362-1377. Tim Schwanen, Martin Dijst and Mei-Po Kwan (Eds). 2008. ICTs and the Decoupling of Everyday Activities, Space and Time. special issue of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Vol.99, No.5. Shaw, S. and H. Yu, A GIS-based time-geographic approach of studying individual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a hybrid physical-virtual space.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9. 17: p. 141-149. Yu H., Shaw S.L Exploring pot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