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论授课》PPT课件.ppt_第1页
《国学导论授课》PPT课件.ppt_第2页
《国学导论授课》PPT课件.ppt_第3页
《国学导论授课》PPT课件.ppt_第4页
《国学导论授课》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 學 概 要,國學的基本認識 文字學概說 經學概說,史學概說 子學概說 文學概說,第一节 国学是什么? 第二节 为何要学国学? 第三节 如何学国学?,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1,“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 ,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2,国学概念的意义,以上一轮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的。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国学概念的发生,3,4,新国学运动兴起的意义,新国学运动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应用而兴。它关注的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继续存亡问题。 “国学”中高扬着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并以数千年的历史证实着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国)汤因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瑞典)汉内斯阿尔文,5,“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只能加大世界的冲突。 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谐与天下观念、世界精神,就像是水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像是砖瓦,只有用这水泥,才能把这些砖瓦黏合起来,使新的文明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未来。,6,“国学”与它种文化的关系,第一节 国学的基本概念 一、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 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 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 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 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 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 学”一名。,胡适,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国学”也与国学概论有关,后者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之派别分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历史)。,关于“经”、 “史”、 “子”、 “集”的说法 “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是记载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 古代及现在研究人员借由“经”、“史”、 “子”、“集”四部的研究,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及精确使用资料之方法。,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学的产生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第二节 为何要学国学? 一 国学兴起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国学院学制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课程以元典研读为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國學的基本認識,國學的名稱與分類 國學的研究方法 工具書簡介,國學的名稱,以國學之名指稱本國固有學術,始於清代後期,是對應於西學而有的。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劉師培國學保存會國學發微國粹學報 章炳麟國學講習會國故論衡國學略說,國學的意義,國學,就是一國所有的學術。對我們而言,就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或傳統的學問。 因此,凡是古代以中國文字寫成的書或用現代中文寫成討論中國固有學術的書,都屬國學的範圍。,國學的異稱,中國人:中學、國學、國粹、國故、古學。 西方人:漢學、華學、支那學、中國學、中國研究、東方研究、遠東研究。 目前外國人稱中國學術為漢學者多,一般國人則自稱為國學。,對國學應有的態度,1肯定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遺產 2繼承發揚國學的優越性 3了解國學在世界各地傳播情形,國學的分類,七略 漢書藝文志 中經新簿 隋書經籍志 四庫全書,西漢劉歆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詩賦略 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 輯略是綜論學術源流的序論。,班固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經部、史部 諸子略子部 兵書略子部 數術略子部 方技略子部 詩賦略集部 承襲劉歆的七略,將其中輯略散為各略和各部類的小序,而成六略。,班固漢志之特色,1無史部入六藝略春秋類 2子部特多漢代社會風氣 3無道、佛教思想 4詩賦類無詞曲 5小說家與現代小說家之概念不同,西晉荀勗中經新簿,甲部六藝、小學經部 乙部諸子、兵法、數術子部 丙部史學史部 丁部詩賦集部 最早的四部分類法,唐魏徵隋書經籍志,1經部 2史部 3子部 4集部 最早將群經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從此確立古代圖書以此為分類。 另有道經佛經附於四部末。,清紀昀四庫全書,1經部 2史部 3子部 4集部 另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 子部小說家不收章回小說, 集部詞曲類不收雜劇、傳奇。,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学的产生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打破傳統分類方式,清姚鼐桐城派大家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 清曾國藩: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經世之學。 義理之學經學、思想類 考據之學語言、文字、訓詁、校勘 詞章之學文學、藝術 經世之學自然科學、社會經濟學,現代圖書館,民國18年,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以杜威十進位分類法為基礎 000總類 100哲學類 200宗教類 300自然科學類 400應用科學類 500社會科學類 600史地類中國 700史地類世界 800語文類 900美術類,研讀國學的方法,1入門書籍:概要、通論 2精要書籍:四書、史記、歷史選、哲學選、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選、唐傳奇、章回小說 3善用工具書:字辭典、類書、百科全書、書目索引、網路資源,研讀國學的順序,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 掌握學術體系與古籍源流 找出興趣、選定研究科門 博覽與精讀 抄錄與雜記 發表心得,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將语文學好。 選讀重要典籍。 圈點古書。句讀功夫,也就是將基本文意弄懂 細讀古注。增進理解文章之內涵思想 原文注解疏、正義等等,傳:傳述解釋經書大義,解釋經義字句。 記:功用與傳、說相近,是疏記的意思。 解:剖開解釋的意思。 詁:用當代語言去解釋古代語言,或用通行語言去解釋方言。 訓:用通俗去解釋難懂的字句。 章句:解釋字句外,以分章析句來解釋古籍意義的注釋。,注:對經文中的難解字句加以解釋,有如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流通。 箋:對前人的說法加以引申、發揮或補充。 集解:集錄諸家之說,並加入作者的意見,匯為一書。 義疏:會通經典義理,加以闡釋發揮,或指廣蒐全書補充舊注,究明原委,與集解相仿。 正義:校正前的義疏。,圈點之趣談 之一,今年好煩惱少不得打官司釀酒缸缸好做醋格外酸養豬隻隻大如山老鼠隻隻死,圈點之趣談 之一,老婆- 今年好,煩惱少;不得打官司,釀酒缸缸好,做醋格外酸,養豬隻隻大如山,老鼠隻隻死。 老公 今年好煩惱,少不得打官司。釀酒缸缸好做醋,格外酸;養豬隻隻大如山老鼠,隻隻死。,圈點之趣談 之二,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給予女婿外人不得爭奪,圈點之趣談 之二,兒子: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給予。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女兒、女婿: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給予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老王: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給予女婿、外人。不得爭奪。,傳統與現代之別,傳統經部的書被列入000總類 史部增加,有600、700兩大類 有些圖書館仍將傳統國學書籍設立專屬特藏室或善本室,仍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練習,經部:論語、左傳、詩經、爾雅、說文解字。 史部:新五代史、資治通鑑、文史通義、竹書記年、戰國策、史通。 子部:管子、本草綱目、孫子兵法、傷寒論注釋。 集部:昭明文選、韓昌黎集、象山集、元豐類稿、楚辭。,主要参考书目(一) 章太炎国学概论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3-1-1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刘兆佑 等著 国学导读国学基础文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主要参考书目(二)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 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 人必读的书“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 六祖坛经、近思录、 传习录。,主要参考书目(三)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启超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易经 礼记老子墨子 庄子荀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 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思问录 王夫之著颜氏学记 戴望编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大同书 康有为著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 春秋左氏传战国策 周礼考信录 崔述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 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圣武记 魏源著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史通 刘知几著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丙、韵文书类 诗经 楚辞 文选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经籍纂诂 阮元著 戊、随意涉览书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文心雕龙 刘勰撰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沈括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通艺录 程瑶田撰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庸盦笔记 薛福成张太岳集 张居正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梁启超真正之最低限度要目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10,国学的基本分类,7,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8,第一编 小学,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 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 王应麟玉海,9,何谓“文字”?“文”指的是象形字,因为是“错画”而成,故谓之文。“字”指的是合体字。字有生的意思,因是由“文”滋生出来的,所以叫“字”。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 说文:“字,乳也。” 广雅释诂:“字,生也” 说文解字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0,第一章 文字学,第一、汉字形义中蕴藏着一个世界。 说文说:“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取) 、耻、娶、婚、 (妻),11,第一节 汉字与中国文化,比如“京”字,我们现在称首都为京,从古文字中看,京像是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古城中的鼓楼,其实就是古代的“京”。,12,13,“且”字就是巨大的男根模型,这显然是生殖崇拜的反映。,第二、汉字所记载的传统文化典籍,其丰 富性、久远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 第三、汉字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成就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14,第四、汉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以及复杂的文化思想,也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蒋一葵咏春 咏春 蒋一葵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晓月明。 明月晓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15,晚眺 苏轼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笻。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16,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7,第二节 汉字六书,指事 所谓“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事的,有可能是最早产生的一类文字。 相当多的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标识以表示所指之事的。如 “木” ,“刀” 多是以强调、夸张某些事物的部位来指事的。 如“天”。 (天) (夨) (夭) (交) (卩) (尢) (见),18,象形 象形字指纯用点划描摹物体的字。 说文解字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人体方面:耳、目、口、手 天文方面:日 、月、云、气 地理方面的:山、水、回、永、 鸟兽草木方面:鸟 、燕、象、万 生活用具方面:丝、衣 、门、豆,19,形声 形声字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汉字中占得比重最大。 表形的部分,都是与事物的类别相关的,大多属于部首字,如手部字:捉、握、接、招、掌等,“手”表示它们都与手有关,而足、屋、召、尚等则表示读音。 表示声符的部分,往往是有意义存在的。如包、卢、句、息等。,20,会意 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字,所以说文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如武、信。 表示自然的。如: (明)、(旦)、 (莫)、(昔)、(昃)等。 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如: (即) 、 (既) 、(乡) 、(陟) 、(降) (步) 、(此) 、 (名) 、(孟) 年等。,21,转注 转注是指读音相近的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说文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建类”就是同训的字群,“一首”就是同一语源,“同意相受”就是相互间的意义联系。如“考”和“老” 。 “女”族:弱、柔、软、懦、嫩、若 “大”族:“大”字象人手足张开形,取意为大。音变为“太” “岱”“诞” “唐” “荡” 等,都有大的意思。,22,假借 假借,说文说“本无其字,依声相托” 。就是指原本没有这个字,但为了表示这个意思,只好借同音字来表达。如“令”、“长”。 朋,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吕)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23,参考书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1989年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8、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9、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0、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版 11、章太炎文始.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12、张舜徽广文字蒙求,中华书局1972年版 13、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14、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24,“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 是形成于战国末的尔雅。,25,第二章 训诂学,训诂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的学问。它要应用文字学与音韵学以及古典知识,来解决文献的阅读、诠释问题。 首先,能够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比如“不可救药”,“学而优则仕”,“七月流火”,“匆匆” ,(勿勿) ,疆场(疆埸),“口吃 ”等。 说文说:“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 颜氏家训勉学篇说:“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26,第一节 训诂学的意义,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孔颖达疏:“疆埸,谓界畔也。” 其次,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如“赤子 ”“礼之用和为贵 ”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等。,27,其三,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作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胡乱 ”,“窈窕 ” 王建山中惜花: “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迟。寻觅风来处,惊怅夜落时”。 白居易病起:“病不出门无限时,今朝强出与谁期。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28,训诂学就是要使你,在别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它本不存在问题;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它存在着问题。 比如诗经关雎篇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又如诗经硕鼠篇,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 。,29,第二节 训诂学的方法与实践,训诂学的目的约略有三: 一是追求更佳解释。如礼记檀弓的“苛政猛于虎”。 二是追求词义本原。如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一:“ 翁叔平两番访鹤, 吴清卿一味吹牛。” 三是追求矛盾解决。,30,31,训诂学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 : 一、以形索义(形训)。以“晋”字为例。 说文作“ ”说:“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据金文作 ,则以为晋字上象二矢,下为插矢之器,象两矢插入器中之形,就是箭的古文。,二、因声求义(声训)。是根据读音寻求文字的意义,这在训诂上使用频率要远高于“以形索义”。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赤子”即“尺子”,32,三、据文考义(义训)。是根据文章上下的意思,来判断词义的。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劵契而行” 战国策秦策一:“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33,四、援事解义。如秦韬玉采茶歌说:“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34,在训释古书中,除以上所言经史子集资料外,二十世纪随着甲骨金文及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利用出土资料,解决文献训诂问题,已逐渐成为时髦。再者,利用方言民俗资料,也是训诂所当重视的。 如“朕”,咱 荀子劝学说:“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邶风新台说:“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35,总之,训诂是调动全部知识系统,对语义进行诠解的学问。只有明训诂,才能进入古代的堂奥,也才能从旧学中获取新知。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这是一条传统的治学之路,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36,参考书目: 1、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清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 3、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6、章太炎文始新方言,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99年版 7、王引之经义述闻,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 8、俞樾群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俞樾诸子平议,中华书局1957年版 10、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7,四庫全書分類簡介 文學體裁分類簡介,司馬談論諸子,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措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四庫全書分類及其承襲,最早圖書目錄: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 三國魏:甲、乙、丙、丁 隋書經籍志:經、史、子、集 清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經部,五經 四書 孝經 五經總義 樂 小學 儒家經典小學類,史部,正史、編年、記事本末、別史、雜史 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 時令、地理 職官、政書、史評 目錄 歷史類、地理類、政令類、目錄學類,子部,儒、兵、法、農、醫家、雜家 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 類書 小說家 釋家 道家 凡不屬經、史、集之書者,皆歸子部,集部,楚辭-楚辭章句集部之首 別集-揚子雲集別集之首 總集-昭明文選總集之首 詩文評 詞曲 純文學及文學批評類,圖書分類練習 下列圖書各屬於四庫中哪一庫,禮記 文心雕龍 說文解字 公羊傳 資治通鑑 台灣通史 南華真經 道德經,太平廣記 世說新語 貞觀政要 韓非子 荀子 呂氏春秋 孟子 本草綱目,新五代史 天下郡國利病書 文獻通考 練兵實紀(戚繼光) 本草綱目 歷代名畫記 書譜 淮南子,戰國策 花間集 樂府詩集 李太白集 小山樂府 隨園詩話 唐宋八大家文鈔 爾雅,文學體裁分類簡介,韻文:詩經楚辭賦 樂府詩、古 詩近體 詞 曲(散曲、劇曲) 非韻文 散文著作文(經、史、子) 古文 小說 駢文,韻文簡介- 請參考韻文選讀,詩經、楚辭比較 歷代辭賦演變史先秦、兩漢、六朝、唐宋 樂府與古詩的比較 近體詩的格律與分派 詞的興起與盛行 散曲與劇曲,散文簡介(一) 著作文-13經概說,書經 周易 儀禮 禮記 周禮,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爾雅 孝經 論語 孟子,詩經-韻文之祖,作者 地域 性質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名篇:,朱熹八卦取象歌,與易經相關的成語,否極泰來、三陽開泰 剝極必復 否卦: 泰卦: 剝卦: 復卦:,尚書的體裁,尚書以記言為主,有典、謨、訓、誥、誓、命等六體,偶或記載行事動作,如孔穎達所言,乃因言而稱動;至於堯典、舜典、禹貢等,則不以記言為主,蓋如劉知幾所言,乃為例不純者也。,尚書的內容與性質,尚書的文體,尚書以記言為主,大別為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種。基本上是統治者的講話記錄或文告。 典即常法、常典,指先王政績可以為常法的。 謨是君臣相交之謀策,有施政方針之意。 訓是說教、訓戒的言詞,如現代的建議書。 誥以言語或文字告人,具有告誡、慰勉之意。 誓用於告誡將士或約束文人,如現代的條約誓文。 命是國君對臣下頒布的命令,如現代的下行公文。,三禮介紹,四、三禮簡介,周禮儀禮禮記 三禮名稱始於-鄭玄爲三禮作注。,周禮的內容,天官:冢宰,掌治典,統百官、通四海 地官:司徒,掌教典,敷五典、安萬民 春官:宗伯,掌禮典,治人神、和上下 夏官:司馬,掌政典,統六師、平邦國 秋官:司寇,掌刑典,詰姦邪、刑暴亂 冬官:司徒,掌事典,屈四民、時地利,周禮,原名周官,詳細記載了周朝的官制,共分成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以及冬官考工記。 全書依六官類別敘述,每一官類解說之順序為:總序總職序官職掌說明。,總序: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總職: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治官之屬。 序官:說明官名和地位。 如: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職掌說明: 例如: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在六經裡的禮,所指的就是儀禮。最初,是為了要求夫婦、父子、君臣的秩序因而產生禮義。到了周朝,周公制禮作樂,為了使每事都有制度,因而製為禮書。儀禮所記載的皆為古代的禮節,因此,儀禮是不折不扣的禮經。,儀禮,儀禮篇目表 1士冠禮 2士昏禮 3士相見禮 4鄉飲酒禮 5鄉射禮 6燕禮 7大射 8聘禮 9公食大夫禮 10覲禮,儀禮,11喪服 12士喪禮 13既夕禮 14士虞禮 15特牲饋食禮 16少牢饋食禮 17有司徹 儀禮以士階級的禮儀為主,說明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原則。,儀禮士昏禮中的婚姻六禮,昏禮,下達,(今俗:請媒人探聽虛實) 納采用鴈(提親) 賓執鴈,請問名。(合八字) 納吉用鴈、如納采禮。(天作之合) 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正式下聘) 請期用鴈,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 期,初昏陳三鼎于寢門外。(親迎),禮記,所謂傳、記,指的都是解經的書。 禮記並不像春秋左氏傳解釋春秋一般,逐篇為儀禮做註解;除了部分為經而作之外,還蒐集當時禮文的相關記事與得失。,禮記四十九篇來源龐雜,篇次零亂,乍讀之下,不易了解其端緒,所以從古以來就有分類研讀的方法。 劉向別錄歸為十一類;吳澄禮記纂言分為四大類;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釐為十類;蔣伯潛經與經學析為四大類。 高明先生禮記概說重加以整理,分為三大類十三小類,脈絡更為清楚。,壹、通論 一、通論禮意共六篇 禮運:論禮的形式與內容的演變,其中大同、小康、亂世的區別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論。 禮器、郊特牲、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禮記的內容,2.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共九篇 孔子閒居、 樂記。 學記:論述教育的目標、原理、方法和效果,是古代重要的文獻。 大學、中庸、坊記、表記、緇衣、儒行。,貳、通禮 一、關於世俗生活規範共六篇 曲禮上下:雜記吉、凶、軍、賓、嘉、各種禮制中的微文細節,猶如今日的國民生活須知。 內則、少儀、深衣、玉藻。,二、關於國家政令制度共四篇 月令:記一年十二月依照天象、物候變化施行政事的綱領,具有大一統的政治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參、專禮 一、喪禮共十四篇 奔喪:記旅居國代時聞喪奔歸的禮節,性質上與儀禮相近屬於禮經逸篇。 檀弓上下:記喪葬之禮的議論,以變禮居多。 曾子問:討論喪禮、喪服的特殊問題,可以補儀禮的不足。 喪大記:備記人君以下始死、小殮、大殮、殯葬之事,介紹了許多器物。,喪服小記:詳記有關喪服的瑣碎雜事。 雜記上下:雜記諸侯以下至士的喪事,附帶提及其他雜禮。 服問:記喪服變易之節,補充說明儀禮喪服的禮制及疑義。 大傳:除講服制外,兼論宗法,而歸本於親親之道。 間傳:論述喪禮喪服的道理,特別注意親疏遠近、輕重厚薄之間的區別。,問喪:前半篇通論孝子悲慟之意,後半篇列述喪禮殮、袒、免、杖之義。 三年問:以假設問答說明三年之喪的緣故,又見於荀子禮論。 喪服四制:論喪服制定的原則為感情、理性、節制、變通,此四者與仁義禮知相通。,二、祭禮共三篇 祭法、祭義、祭統。 三、冠禮冠義:根據儀禮士冠禮闡釋其意義及作用。 四、昏禮昏義:根據儀禮士昏禮闡釋其意義及作用。 五、鄉飲酒禮鄉飲酒義:根據儀禮鄉 飲酒禮闡釋其意義及作用。,春秋三傳介紹,春秋釋名,1.一年或歲的別名,取春秋而省夏冬,可以代表一年。 2.魯史之名。孔子據魯史作春秋。 3.時代名。孔子作春秋,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凡十二公,共兩百四十二年史事,史學家通稱為春秋時代。,春秋的內容,春秋記載自魯隱西元年至哀公十四年(西元前722481年)共242年史事。內容主要是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自然現象如日食、水旱等的記錄 。 其記事的特點是十分簡略,最少者一條僅一字,如雨,螟;也有二三字的,一般不過十字左右。,孔子著春秋的動機,1.為了詩亡而作。 2.為了遏止邪說暴行而作。 春秋孔子作春秋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再現事實;而是藉由對歷史事實的剪裁,傳達他尊尊親親、正名定分的人倫和政治思想。,僖公十九年 春秋經:己酉,邾人執鄫子用之。,三傳記載及筆法之異: 以僖公十九年經文為例,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左傳,公羊傳 惡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何?蓋叩其鼻以血社也。,微國之君,因邾以求與之盟,人因己以求與之盟,己迎而執之,惡之,故謹而日之也。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穀梁傳,三傳之異同,爾雅介紹,爾雅全書共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三字,共十九篇。前三篇算是普通的詞典,後十六篇主要是小百科名詞詞典。 而這十九篇的內容雖然共分十九大類,但一般學者還是把他歸納並成五大類。這些內容雖然大多但是語詞的解釋,但仍不乏一些有趣的內容。,爾雅介紹,語言類,包括釋詁篇、釋言篇、釋訓篇,凡是非名詞的語詞,都歸納在這一類裡。 一釋詁:指的是以今語解釋古語,或用通語解釋方言。像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輿,始也。我們便可知道這些字或語詞都有開始的意思。,人文關係類,以釋親篇為主,主要是親屬稱謂的解釋。 一宗族:以父系血統的稱呼為主。像是父親的兄弟,叫做世父、叔父,現在則稱為伯父、叔叔。 二母黨:以母系親屬的稱呼為主。像是母親的姊妹叫從母,現在則稱為阿姨或姨母。 其它尚有建築器物類、天文地理類、植物動物類。,書經,記言之史。古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為中國最早史書 作者無可考 今存本經考證為偽作,俗稱偽古文尚書 名篇名句,周易,釋名:簡易、變易、不易 作者三聖(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性質-卜筮與哲理。 內容-始乾終未濟。共六十四卦。 經:卦、卦辭、肴辭 傳:十翼(彖、象、繫辭各上下, 文言、說、序、雜卦),例說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德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反復 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大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小象辭:解釋各爻辭涵義。,周官(周禮),作者:傳為周公所作 性質:記古代官制 內容:天、地、春、夏、秋、冬(考工記)吏、戶、禮、兵、刑、工 行政、內政、文教、國防、司法、財經。 漢時周禮冬官亡佚,以考工記補之,儀禮(士禮、禮),五經中的禮經在漢代指儀禮。 內容記古代禮儀之事。 重要篇章:士冠禮: 士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士喪禮:,禮記,作者-孔門後學 內容-禮之筆記;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名篇-禮運 檀弓 中庸大學學記 樂記 經解,左傳、公羊、穀梁三傳,左傳:編年記事,以魯國史事為主,旁及其他諸國。傳為左丘明所作;記魯隱公元年哀公27年事。詳於史事,少義例。 公羊、穀梁傳:解釋春秋經文為主。多釋義例,少記史事。 杜預評春秋經傳-,論語、孟子、爾雅、孝經,論語、孟子-略。(13經中,孟子最晚入經) 爾雅-1、中國最早字書(說文是最早字典) 2、分類百科辭典 3、篇名如:釋天、釋地、釋親、釋蟲、等 孝經-1、曾子記孔子述孝道之書 2、13經中篇幅最少者 3、開宗明義篇: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唐玄宗曾為之作注。,散文- 著作文-史書概說,紀傳體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25史皆是。 編年體竹書紀年(四庫總目列為編年之首)、資治通鑑(春秋、左傳亦為編年,但已歸入經部) 紀事本末體通鑑紀事本末 國別體國語、戰國策 ps:臺灣通史為紀傳體名著,但不屬正史。,散文- 著作文諸子概說,荀子 管子 慎子 商君書 韓非子,公孫龍子 墨子 老子 莊子 呂氏春秋,荀子,高三勸學課將再詳述。 倡性惡,主積善化性: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重禮:禮乃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孔子倡仁,孟子仁義兼重,荀子隆禮) 反對天命,主張人定勝天: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禍。(孔孟順天命,法先王) 荀子32篇,始勸學終堯問 名篇:勸學修身 非十二子,管子,管子其人其事- 管子1、戰國末期人士雜集管仲學說而成 2、漢書藝文志列於道家,四庫改列法家 3、思想- 禮法並輔: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重富強: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刑罰嚴而省:求必欲達,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慎子、商君書,慎到:1、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2、早期法家代表,重勢派。 商鞅:1、魏公子,少好刑名之學。 佐秦孝公變法圖強。 2、主張嚴刑峻法、富國強兵 3、法家重法派,韓非子,韓非-其學出於荀子,又歸本於道家(有解老喻老篇) 兼容法、術、勢三派學說,為法家之集大成者。亦可視為先秦諸子之集大成者。,墨子-熱情救世的鉅子,墨翟:戰國魯人。初受孔子之學,以為煩擾,遂別出主張,另創墨家學說,與儒家並稱顯學。諸子中最具宗教色彩者;學說中亦具邏輯概念。 實用價值取向-木鳶不如木車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與公輸般紙上談兵;阻止楚攻宋;阻齊王 攻魯;阻止楚執政攻鄭。,墨子-,大禹精神-仿大禹治水精神,粗食劣衣,服務至上,用最大能力助人,以最低限度養己 鉅子-最有技藝、最有魄力、最能自苦為極者為領袖 鉅子風範-孟勝為陽成君守城(徐弱、田襄子);腹諄 殺子(秦惠王),墨子,兼愛、非攻-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 非命-反對命定,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認為人的知識來自耳目之實 天志、明鬼-警戒統治者的本體根據 尚賢、尚同-任人唯賢、政出一統的政治主張 非儒-認為儒生空談誤國 節葬、節用、非樂-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 之大利也,楊朱,早期道家人物-長沮、桀溺、接輿、荷簣丈人、等 孟子的批評: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楊朱,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淮南子) 陽生貴己(呂氏春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 列子楊朱篇 :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耕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以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老子,李耳,字伯陽,一字聃,楚人,周守藏吏之史。 孔子曾問禮於老聃。-反對儒家宰制性思維,反過人化、以遣離性、無為思想為主 道為萬物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弱者道之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知足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或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絕聖棄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虛靜無欲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爭-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無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