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ppt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ppt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ppt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ppt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田志远 83,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展开讲,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世代承传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李政道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六个时期:,1.孕育期(夏商西周时期): 特点是宗教色彩浓厚,如甲骨卜辞的内容、大量的图腾崇拜等等都是明证。 2.雏形期(春秋战国): 特点是人文意识逐渐活跃,鬼神等观念淡化。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定形期(秦汉): 中国文化的模式基本形成,如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等等。 4.高峰期(隋唐): 各种文化已达全盛。如诗歌、书法、绘画等等。形成中国文化的巨大辐射圈。一种水面振荡理论。,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5.强化期(宋明): 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开始内部整合,文化发生内敛趋势。中老年期。 6.转型期(清至五四): 西方文化开始大力传入,导致中国文化的断裂。正确评价“五四运动”的功过。,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 2、时代性(历史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外在特点:“四性”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 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 、和谐中庸 、 安土乐天的情趣,思考一下: (1)现代化是否一定排斥传统文化? (2)现代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和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的,事实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两方面,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纯属精华或糟粕,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从而开阔文化视野,更好地对外开放。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之中,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宗法制的特点: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一般成员只有服从家长的义务,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虽然,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终追远、自下而上的孝悌之道。 孝悌的最高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违”(论语为政)。它强调纵向的宗法秩序,族人对宗子、小宗对大宗都要绝对顺从。而周王作为上天之子是天下最高的宗子。王的地位得到政治组织与血缘组织的双重保障。,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式。 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 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两汉: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 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斗争”精神: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与自然斗争。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农耕生产方式。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 2、不畏强暴、坚持真理与正义。 孟子、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历代明君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取精神 3、推陈出新的改革精神。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变法到我们现在的改革精神。,三、龙马精神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步诞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龙成为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是以多元兼容、综合创新、开拓奋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的精神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图徽和象征的。 “开拓奋进“及“造福众生“,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可以这样说,龙的精神汲取、蕴含着马的精神,马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的一部分。龙马精神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开拓奋进,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人文并不晦涩,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任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一、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 1、传统的价值取向 道德本位:儒家是仁者爱人,道德至上。 忠君思想:忠的观念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君父至上。 家族中心价值取向。对孝的张扬、悌、忠、信。 2、传统的国民心理 传统的国民性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尊天敬祖、喜静不喜动、知足常乐、勤俭、和谐、求安。 传统的国民性与儒家的人格模式 儒家的人格是君子。道德气节。孟子的理想人格是浩然之气。只有懂得这种理想人格才能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民族真精神。,二、传统的修养之道 1、儒家的心性修养:善心善性。 2、道家的虚静导引 道的特点是虚无清静,自然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守静的秘诀在守一。存神合体,住魂留魄。意守丹田导引是肢体运动与行气、按摩等配合的一种修身之道。导气、引肢。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一种引动肢体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的修养方法。 3、佛家的定慧双修 定称增上心学,指禅定;慧,称增上慧学,智慧,有厌、无欲、见真。指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佛学的真理,获得智慧上的解脱。反映学修并重的思想。,虚静导引: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定慧双修:定慧是禅定和智慧的简称,又名止观。止,音译为三摩地,不乱之义;观,音译为毗婆舍那,观照、清楚明白之义。常人的心态不外乎两种倾向:一为纷扰混乱,名为散乱或称掉举;二为昏沉,又名昏昧、愚痴。,如果人在面对日常一切事务时,既清楚明白而又不散乱,就是定慧双修。定慧双修是佛教大小乘各流派共同的修持方法,佛经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平等,即得解脱”。又,经云:“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为狂。”故禅宗强调“定慧等学,定慧等持”。,从语言表述上看,定慧似乎是两个,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定慧不二:正定之时慧在定,正慧之时定在慧;离定无慧,离慧也无定.,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江山统一为乐,社稷分裂为忧 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家国同构,重人伦 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司马迁,孔子,周文王,孙膑,左丘明,屈原,自强不息的古人,大禹治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2、贵和持中,尊老尚古、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 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 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正气”、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 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移”的人格(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意思为: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 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 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苏武牧羊,不辱使命 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o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嚼jio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士人“气节”之所寄梅,冯友兰:“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幽独之 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所以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 人,是属于一类者。,中国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这样终身不娶,反以种梅养鹤视同娶妻生子,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自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鹤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托梅寄志,表达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 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善孝为先”,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选官则“举孝廉”,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经典有孝经,通俗读物有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 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n 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为起复。,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忧乐情怀,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wi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