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材料一(1991-1995)5年来,邯钢坚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实现利润由0.5亿元增加到7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93.4;钢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215万吨;总资产由27.8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净资产由10.42亿元增加到46.9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2.54下降到38.6。材料二 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材料三 据统计,2002年,江西省全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总资产达4939.8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37.2%,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为918.2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5.9%;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利税为336.8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9.8%。与1998年相比,资产、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5个、11.4个和13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江西省国有工业成份能够左右和支配的经济总量呈明显下降之势,但在资产总量上仍保持着近四成的控制力,在其他经济总量方面则保持近三成的控制力。 江西省统计局中共十四大会议主要内容: (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年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江泽民在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主要内容,高度赞扬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的历史性重大贡献。14年的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是:1.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要的及时协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分流和分税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第四,以政企分开为根本途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部门不得干预企业的职能和侵犯企业的权利。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 2.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落后,只有开放才能加快速度前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与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是90年代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同时,开放的地域要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省区扩展。 第二,要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完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按产业政策,引导外资主要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延伸。 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引进先进技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树立农业观念,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重视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缓解就业,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进一步表明,经济要取得高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振兴的基础在教育,加强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从发展方针、体制改革和增加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起经济、科技、教育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深刻认识知识分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努力创造条件,使知识分子真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 5.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加快地区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要求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显示其蓬勃的生机。但从总体上看,劳动力市场目前尚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劳动力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三是劳动力价格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改革中尚存在许多旧体制因素的障碍。五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六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七是社会上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作用认识还不足。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目的,是最佳配置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使劳动力市场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更充满活力与生机?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目标方面应有新的突破。首先。劳动力市场政策不能只是一种支持性政策,应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劳动力管理与服务系统,在整个宏观社会经济体制中,应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后制定长远政策目标时,应着重从宏观上考虑充分就业和工资水平问题,把劳动力市场政策与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相对落后,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为此,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劳动政策时,应把此作为一个必然的出发点,真正摆正各项政策的位置,加强政策的协调与配套。劳动力市场作为整个要素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更应如此。其次,要重视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要适当追加投入预算,保证其落实到位。其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政策应逐步趋向于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行为。当然,这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相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变迁及双轨运行期间,抓住这一时机既符合国情又能向统一市场过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基点显得尤为重要。 2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行管理方面应有所改进。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决策层面过多、缺乏统一规范、部门之间的冲突以及就业服务部门内部的不协调等等。今后,劳动部门应制定统一的配套政策法规,特别是在职业介绍工作中要规范各类中介机构的行为,避免中介活动中的混乱局面,保证劳动力市场在体制上的统一和完整。所有政策的实施均应集中在基层的就业服务机构进行,通过大量的服务,使劳动力的管理在很高层次上实现,使服务与管理有机地结合。如将失业保险与就业训练、职业介绍结合起来。 3就业服务的具体操作应有所提高。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应长期树立“服务为本”的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扩大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确立服务范围。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必要时,可按区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职业介绍所长和就业训练中心主任,由省部级组织培训并进行资格认定。 4在就业服务的信息搜集、处理与管理方面应有所加强。今后,计算机系统应成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实施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主要基础。各地应建立计算机实用网络,使其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含量,扩充信息来源的渠道。为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要建立一定的区域性信息中心,逐步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于有序化。论实现我国公有制形式的重大变革节选于金富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建立与公有制本质和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公有制,必须进行公有制形式本身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说,不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并可以多样化,而且公有制形式本身也应当并可以多样化。对此,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伟先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联合经济、企业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所有制等形式。”1由此可见,在我国公有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而且应当着力进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公有制形式。早在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先生针对那种只热衷于寻找传统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而不愿意或不敢进行公有制形式变革的倾向明确地指出:“前几年,在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为了减少人们的顾虑,减少改革的阻力,有人曾经提出,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会改变农业集体所有制,改变的只是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这种主张,在当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理论上说是不妥的,对于改革的深入是不利的,因为它把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农业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变革问题从人们的视野中抹掉了。近几年,当城市中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起来以后,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又读到了一种主张,这就是,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使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会改变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改变的只是企业的经营方式。”“上述这些主张,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人们不希望、不愿意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触及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更不愿意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内心深处担忧:如果变革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会使经济体制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以致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但这反映出以往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某些传统观念还在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而这些传统观念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稍微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求不同程度地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不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就不可能使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下去并取得成功。我们不必讳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变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其实,把道理说清楚,人们是可以理解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有利的。”2在这里,董辅先生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1.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应当只热衷或局限于改变传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不应当把公有制的改革只归结为寻找原有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而应当立足于公有制形式本身的变革。2.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造崭新的公有制形式,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最终取得成功。具体说来,公有制形式变革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培育公有制市场主体的根本条件。如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即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因而与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矛盾;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只改变传统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难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的。因此,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就必须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总的说来,公有制形式变革的基本要求就是由传统的以“劳动群众共同所有”为基本特征,以行政机构为实现载体的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以“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为基本特征,以劳动者联合体为实现载体的各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新型公有制形式与传统公有制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劳动者个人的所有权并实行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自由的社会化联合。具体说来,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将原有的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成为各种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企业,二是由广大劳动者出资创建各种新型的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企业。实行这种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一则可以使企业有具体的、人格化的所有者,并可以形成与投资者自身财产相分离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二则可以形成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构建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从而真正培育出公有制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第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条件。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可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而且还可以使公有制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以各种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代替以“一大二公三纯”为基本特征的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有制范围过大、公有化程度过高和公有制性质过纯因而严重脱离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问题,从而使公有制的形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反之,如果不进行公有制形式的变革而只局限于寻找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则无论如何也难以解决传统公有制形式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可以培育公有制市场主体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活力与发展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与生产过程的主人,以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千方百计地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以搞活国有企业,但由于我们只是在原有国有制基本框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单纯地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而没有对国有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因而没有确立起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就使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与此相反,那些新型的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企业如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公众股份制企业则充满生机与活力,其经济效益明显地好于没有彻底改制的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其发展势头也明显地强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事实充分表明,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归根结底是解决公有制企业的活力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说哪一种公有制形式优越,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来客观地、具体地判断究竟哪一种公有制形式优越。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要“判断公有制应取哪一种形式才符合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以生产力为标准。离开了生产力去抽象地谈论公有制的形式,结论必然是唯心主义的”。3第三,公有制形式的变革是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真正实现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权利,从而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此,早在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我们就曾明确地提出要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权利。然而,由于我们没有对国有制进行根本的变革,而只是在国有制的基本框架内调整国家、企业与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或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其结果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与权利问题。与此相反,在各种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中,广大劳动者既能够真正行使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权利,又能够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其所有权收益,从而真正成为企业与生产过程的主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通过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广大劳动者不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而成为拥有个人所有权的“有产者”,由此为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基础。简而言之,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虽然提出了重建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光辉思想,但重建个人所有制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却需要我们后人在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那么,在现阶段应该怎样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呢?我认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只能是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换言之,从总体上说,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应该采取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而不是国家所有制。”4由此可见,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使广大劳动者拥有个人所有权,绝不是否定公有制,更不是搞私有化,而恰恰是从实际出发真正坚持公有制。因此,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不仅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真正确立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总而言之,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从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走向现代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吴厚庆,1999)从总体上说,实现公有制关系和公有制形式的现代化、市场化是我国公有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改造传统公有制形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薛维君,1995)具体说来,在当前及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在公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若干新的突破与飞跃:实现公有制及其改革理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