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42中国地理分区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42中国地理分区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42中国地理分区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42中国地理分区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42中国地理分区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冲关四十二(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河北临漳高二月考)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丹霞梧桐特征可能是()A四季常青B根系发达C喜阴喜湿 D耐盐耐碱2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丹霞山地区是我国的()A热带植被南界 B亚热带植被北界C暖温带植被南界 D中温带植被北界解析:1.B2.D3.C第1题,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不是四季常青的;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说明其根系发达、喜阳耐旱;处南岭山脉中段,说明其不适应盐碱地。第2题,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他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应在秋季枝叶茂盛时进行容易发现该树。第3题,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而丹霞梧桐是落叶林植被,说明这里是暖温带植被南界。读图,回答45题。4一般情况下,河流R()A只有春汛B只有夏汛C只有秋汛D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5与太湖平原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解析:4.D5.B结合图示经纬度数值判断,图示区域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流有春季积雪融水形成的春汛和夏季降水形成的夏汛;和太湖平原相比,优势条件是土地面积广、人口少,即人均耕地面积大。(2019山西大学附中模拟)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之路,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C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D节约灌溉用水,减轻水土流失7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A改变枣林内外裸地间风速风向B减少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D阻碍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解析:6.C7.D第6题,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树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处下渗、运移、从而保持土壤墒情。第7题,枣林采用秸秆、地膜、石子覆盖于土壤表层,阻碍了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有效吸收与传导,导致土壤升温较慢,也阻碍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气、热的交换速度,同时加剧枣林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会改变林区内、外间的风速大小,但对林地的风向影响很小。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ABCD9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解析:8.C9.D第8题,绿洲是荒漠中植物生长良好的地方,原因是这里有可供灌溉的水源。绿洲主要分布在大河、井泉附近和洪积扇边缘地带。图中为山地,为砾石层,为流水沉积物,为沙粒。与相比,土壤发育更好;与相比,处水源更丰富。第9题,该盆地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河流流量大,水量向下游减小。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富饶的宝岛。读图回答1011题。10台湾有“海上粮仓”的美誉,但近年来粮食自给率呈下降的趋势,原因最有可能是()A生产成本上升 B单产低C技术水平低 D水资源短缺11台湾有“东方盐库”的美誉。与高雄附近的盐场无关的要素是()A沿海地势低平,沙滩广布B东南信风的背风坡C气温高,蒸发多D晴天多,降水少解析:10.A11.B第10题,水稻是台湾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上涨,水稻生产的成本上升,使水稻的种植面积下降,导致了粮食自给率的下降。第11题,高雄位于台湾岛的西南部,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同时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且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海盐的晒制。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19宁德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区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6分)(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3)分析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6分)(4)就发展旅游业对凤堰梯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当地同学持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看法,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解析:第(1)题,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可以从风向、地形、植被、河流等方面回答。第(2)题,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流水、下渗、坡度等方面回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夯实底土。第(3)题,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平整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回答。第(4)题,旅游业对凤堰梯田的影响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并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答案:(1)该地谷地开口朝东南,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周围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多,地表水丰富;水渠众多,灌溉系统完善。(2)原因: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措施:夯实底土。(3)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平整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水土流失较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梯田成为农业文化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4)有利:旅游业发展带来收入,可以增大投入,维护修缮梯田;有利于增强保护意识。(或不利:由于农业收入较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减少,梯田逐渐荒废;旅游人员增加,污染加大。)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是西藏最重要的食盐产地,这里的食盐广泛分布于湖边,根本不需要晒盐。古代,西藏的牧民以十几户为一团队,组织上百头牦牛和上千头绵羊在冰雪消融的季节到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运输食盐,在每年的秋季青稞收获的季节赶到藏东南的拉萨等地用食盐去交换粮食。下图为食盐销售路线示意图。(1)分析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盛产食盐的原因。(6分)(2)分析西藏牧民选择夏半年进行食盐运输的原因。(6分)(3)分析西藏牧民在食盐运输路线上遇到的主要困难。(4分)(4)说明原产于西藏的食盐难以进入我国东部沿海市场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盛产食盐的原因主要从湖水的含盐量以及气候原因考虑。西藏西部和北部地区位于我国的非季风气候区,降水少,湖泊主要为内陆湖,非季风区晴天多,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所以盛产食盐。第(2)题,西藏牧民选择夏半年进行食盐运输的原因主要从夏半年气候对食盐运输的影响考虑。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半年气温低,不宜长途跋涉。由于地形崎岖,运输工具主要为畜力,牦牛以及绵羊的长距离运输食盐需要饮水以及饲料供给,夏半年冰雪融化,沿途地区草类茂盛,可以为运输提供饲料和水源。第(3)题,西藏牧民在食盐运输路线上遇到的主要困难主要从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分析。从地形地势来看,地形崎岖,运输困难,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多发。同时,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含氧量低,且紫外线辐射强烈。第(4)题,西藏的食盐难以进入我国东部沿海市场的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等角度分析。东部沿海地区距海近,食盐丰富,西藏产盐区离市场远,并且交通运输不便,长距离运输费用高等。答案:(1)该地区多内流湖,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