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回顾汗牛充栋般的西方有关研究中国的文献,它们中的多数没有强调把国内与国际、政治与经济分开的分析方法带来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仍然过分强调国家中心主义与现实主义。我们可以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方法来检讨这一基本失败。许多IPE与全球化研究的东西存在方法论问题。这些著述主要依据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各种理论,或者它们试图发现一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或者把民族国家仍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这些情况有时同时存在)。同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就方法而言,对全球化与国家之间关系的IPE研究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注:Foragoodrecentaccountoftheliteratureonglobalisationandthestate,seeHobson,J.andRamesh,M.(2002)GlobalisationMakesofStatesWhatStatesMakeofIt:BetweenAgencyandStructureintheState/GlobalisationDebateNewPoliticalEconomy,7(1)2002:5-22.)与更精细化,不过,多数方法仍然未有目的地转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本文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IPE要对区域(国别)研究更加敏感。要做到这点,就要有更多的区域研究,从而丰富IPE理论。这些区域研究建立在个案的特定详细知识上,有助于为真正的IPE理论发展提供比较基础。同时,靠使用IPE工具来考虑全球化下的中国政治经济,也将促进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在考克斯传统(CoxianTradition)的意义上,选择此种折中的混合与阶级形成的理解,特别是与佩恩和葛布有关的“新政治经济学”,(注:Payne,A.andGamble,A.(1996)Introduction:ThePoliticalEconomyofRegionalismandWorldOrderinA.GambleandA.Payne(eds).,RegionalismandWorldOrder.Basingstoke:Macmillan:1-20.)我们就能提供一个关于政策制定的分析架构,而且考虑到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力量以及全球因素已深入于国内政策制定中。区域研究与IPE的联姻,既促进分析架构的发展,又为未来的中国研究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假定。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本文的一个论点是,占主流地位的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的方法太过于强调民族国家(中央权威)以及层次分析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国际关系的国家主义与现实主义基础上的东西。在展开本文前,想强调指出的是,我并没有做大前研一式(KenichiOhmaeesque)(注:Ohmae,K.(1995),TheEndoftheNationState.London:HarperCollins.)的论断,即民族国家已“死亡”。是的,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时如果不承认正式的外交与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就是毫无意义的。否认了国家是中国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体也一样是毫无意义的。不过,中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动力是,中国地方性的国家行为体(地方政府)与国际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只集中在中央一级的双边关系已经忽视了决定中国国际关系的一些关键因素以及外部力量在部分意义上塑造中国政治经济演化的方式。第一,主流的国际关系研究忽略了经济因素的显著作用特别是非国家经济发挥的角色。第二,对中央一级的理解忽略了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及其政治含义的地区与部门分布的不均衡性。(注:Breslin,S.(2000)Decentralisation,GlobalisationandChinasPartialRe-engagementwiththeGlobalEconomy,NewPoliticalEconomy,5(2):205-226.)本文的任务是考虑这些“经济”问题的政治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深入于地区与全球进程中。我考虑到国内政治、国内经济、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之间的联系。地区化产生了地方化和国际化的关系网络。在研究双边关系的同时,考虑这些关系网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论化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在中国内部,作为一个学科的国际关系学(IR)现已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文献,并且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得到发展。(注:Forarecentexample,see,Geeraerts,G.andMenJing(2001),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inChina,GlobalSociety,15(3):251-276.)IR在中国仍然是个相对来说很新的学科,不少中国学者对此做了很好的评估。说所有的中国IR文献知识使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论是错误的。张勇进就注意到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英国学派作为一种方法工具的日益增长的兴趣。(注:ZhangYongjin(2000),TheEnglishSchoolinChina:AStoryOfHowIdeasTravelAndAreTrans-planted.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RelationsRSPAS,ANU:WorkingPaperNo.2000/4.)建构主义的观念,特别是与瑞思(ThomasRisse)相关的著作开始影响一些中国学者,如复旦大学的陈志敏与苏长和就在探索国际结构如何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选择。也许值得指出的是,从古典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化并不是个漫长与艰苦的过程。(注:KnudsenarguesthatbothRuggieandWendtacceptmoreorlessimplicitlythemaintenetsofrealism,andthatthegapbetweenasocialconstructivistreadingofinternationalpoliticsandmainstreamtraditionalismseemssmallerthantheargumentativerhetoricwouldleadustoexpectIhaveverylittleproblemwithanythingsetforthbyeitherRuggieorWendtinthesetwosolidbooks,exceptthatthespecificationstheyadvocateseemtoaddlittleofconsequencetothetheoriestheywanttoimprove.See,Knudsen,O.(2001),TranscendingaFruitlessDebate:TowardsaDelimitationofCompetingParadigms.http:/www.sh.se/statsvetenskap/files/knudsen.doc.)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也是这些考虑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学者探讨的问题。王逸舟是最早涉及这个问题的中国学者。中国学者对IPE的兴趣也在日益增长,一些大学已经开设IPE的课程,并编辑出来一些有关的中文教材。不过,这些著作只是描述西方的方法,而非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中国政治与对外关系。如同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国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早期研究一样,上述最近的研究著作承认和考虑(西方的)方法,但并没有广泛使用它们。不过,国际关系学在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观念与新方法正在讨论中。公平地说,中国IR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在全球化条件下,这些障碍可以得到有效克服。第一个问题是过分集中于研究与美国的关系,这已作为“条件”因素强加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身上。对中国、中国政策制定者以及研究者来说,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与国家集团(比如欧盟以及单个的欧洲国家)都更重要。在政策层面上,这种(中国学者的)美国中心主义(American-centricism)是可以理解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提供奖学金与资助、在美国呆一段时间仍然是有意在西方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最可能与最吸引人的选择,通过这一渠道,在国际关系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观点已部分地传播到正在兴起的中国IR共同体中。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大多数IR文献仍然是关于国家主权与国家地位之类的问题,它们的方法当然是现实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宋新宁认为,“制约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结构性的,也就是在中国搞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是三大国内制约:与政策相关的研究的统治地位、残留的旧观念以及在中国话语背景下国家本身的重要性。(注:SongXinning(2001),Building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10(26):61-74,p.71.)在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方面,中国的IPE深受美国的影响。朱文莉有关中国IPE的论文就是很国家主义的。她的观点属于对作为分析工具的美国IPE特别是“霸权稳定论”的某种回应。“全球问题的出现被描绘为外交舞台的扩展”。(注:ZhuWenli(2001),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fromaChineseAngle,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10(26):45-54.)再如,宋新宁与陈智宏认为,在中国,人们强烈地认为以下就是IPE:“在IPE研究中西方学者使用的方法,例如理性选择、博弈理论,数学以及统计方法”。(注:SongXinningandChan,G(2000),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InChinainWeixingHu,GeraldChanandDaojiongZha(2000)China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DynamicsofParadigmShift.Lanham:UniversityPressofAmerica.)这再次显示出来,在观念来源上,中国IR占压倒一切地依赖美国同行即使一些美国观念是为中国IR与IPE学科所排斥的也不例外。如同我们在后面要谈到的区域研究中提到的,美国的许多人也关心理性选择方法作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方法论的“科学”性。我认为,IPE作为一个分析架构的总体概念(范式)如果超越美国方法的主导性,就能有助于把理论建设真正向前推进一步。非国家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批评理论(TheCriticalIPE)并没有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中国学者很少注意到独立行动的经济力量已使单个国家内部受益,也较少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例如,那些被斯特兰奇所称的“国际商业文明”(internationalbusinesscivilization),(注:Strange,S.(1990),TheNameoftheGameinNicholasRizopoulos(ed.)Sea-Changes:AmericanForeignPolicyinaWorldTransformed.NewYork: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或者考克斯所形容的“跨国经理阶层”(transnationalmanagerialclass)。(注:Cox,R.(1990),Power,ProductionandWorldOrder.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上面所说的问题并不是有意“垃圾化”(torubbishChineseacademia)中国学者情况远不是这样。我们知道,美国主流的IR期刊一般都由理性选择和现实主义方法主导。中国不是把学术与政策制定联系在一起而导致方法论上近视的惟一国家。确实,在今天的时代,很难知道有的学者是否只是研究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或者还是试图写这样的政策本身。再者,许多美国关于中国IR的文献也忽视了欧洲学者对中国的研究。约翰斯顿与罗斯编辑的文集与中国接触中没有一章是有关欧洲的。(注:Johnston,A.andRoss,R.(eds)(1999),EngagingChinatheManagementofanEmergingPower.London:Routledge.)中国之外,各学科之间的门户之界线也是泾渭分明的。(注:Therequirementtopublishwithindisciplinaryjournalsforcareerenhancementprovidesanimportantpartoftheexplanationhere.)如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的大量文献中,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与经济地理仍然是各说各的、分立门户。我建议,为了用理论模式来分析中国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无需更进一步只集中在美国。区域研究与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最近几年,美国一直在争论有关区域(国别)研究与作为学科的IR、IPE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科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统治地位确实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带来很大的问题。这里我不想讨论IPE中关于政治学与经济学相互关系的老问题。经济学方法一直主导着很多的IPE研究,并且非常不合理地对政策制定的方法论产生了影响。在有理由对作为解释工具与方法的理性选择、经济理论的有效性进行怀疑的同时,不能重新回到那种认为区域研究可以不要所有理论方法的老路上去。二战后,在美国,作为一个研究计划的区域研究是与冷战分不开的。库明斯对此做出了经典的评论:“二战后的整整一代,莫斯科与华盛顿的两极冲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使得学术的界线泾渭分明:受慷慨的公私资源的支持,区域研究和国际研究有着清楚的地点、问题和进程而变得重要起来。这里所谓地点一般就是指有关各国:日本作为发展的成功范例而受到青睐,中国则作为失败的不可接受的发展范例而受到持续关注。关键的过程一般指的是诸如现代化,或者多少年来一直讲的走向明显的或者隐含的自由民主之政治发展。”(注:Cumings,B.(1997),BoundaryDisplacement:AreaStudiesandInternationalStudiesduringandaftertheColdWarBulletinofConcernedAsianScholars29(1):6-26.)在一些方面,区域研究不仅是为了研究中国,而且是为了适应变化中的地缘战略环境。今天,导致库明斯认为的、使区域研究与国际研究界线分明的冷战背景不复存在,世界不再是基于安全考虑的地缘战略矛盾,而是基于日益增加的经济相互依存(尽管是不对称的相互依存)的地缘经济矛盾。而这意味着国内与国际的界线变得更加模糊。于是,人们要求一种说明这两者如何互动的解析:“全球与地方的划分不再成立,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