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摘要:高职教育应确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们重新思考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社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抓住并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保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模糊认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一)、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是在水平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具体地说,就是认为高职是为进不了“正规”高等教育的考生而准备的教育,于是它的入学要求、办学条件及教学水平都被认为是“次等”的。这些思想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也有反映,如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就是不如普通院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差别是当然存在的,不可逾越的,从而甘愿落后,不思进取;有些学生进学校后心理负担重,总认为高职学校低人一等,学习劲头不足。(二)、认为高职只是短年制的专科层次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体系和课程的压缩,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短年制的情况下,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不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的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差。(三)、认为“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法律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从表面上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二、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的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至少包括办学的层次定位、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等,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情况看,笼统地说,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从前阶段而言,由于考虑到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中专升格而来,因此,比较强调了升格院校的高教性,要求各高职院校转变中专的办学思维和办学模式,走上高等教育的轨道,而在这过程中,既可能是因为指导评估专家一般均为高校专家,也可能为了给社会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形象,要求提升层次,纳入高教管理情况比较突出,由于其生源基础所致,再加上民办本科大发展对生源的“掠夺”,高职的高教性难以体现,职教性少有人感兴趣,一些学校专升本的愿望更为强烈。于是乎,中专不升为高职,就把近期目标定位在办成本科大有之,不切实际的学科门类设置和规模发展也有之。笔者认为,从我国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应有如下定位:(一)、高职之高不宜越位,但也不宜缺位.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我国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人才需求层次会呈现一个宝塔型结构。我们所说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能简化为高层次人才,而是掌握较高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更何况,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一个科学结构和层次,因此,不宜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定位于高层次的专才与通才的统一。高职之高不宜缺位讲的是高职教育是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中专大专教育,因为一般的中专大专教育是短期的速成教育,高职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坚持职业导向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基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而应该是是文化基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三者的统一.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不惜压缩正常的课堂教育而去让学生学习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班,甚至一些院校干脆删去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殊不知没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样的学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接受吗?这样的学生又与工匠何异,更通俗点说一个在高职院校学汽车修理的学生和一个在汽车大修厂学艺的学徒有什么分别呢?(二)、高职之职不可缺位。所谓的高职之职不能缺位强调的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业导向性.高职教育设立的初衷就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对大量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没有了职业性就业导向性,则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没有了,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了,当然在社会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误解的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长远的发展,为了保住生源,而极力升本,可以理解.但我个人认为即使升本以后仍然要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是有职业性,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应该是职业型的。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高职教育应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外向型、创造型的实用人才为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一)、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经济时代市场需求的人才应是既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有相关领域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运用一门外语,并具有创新能力、鲜明个性和合作精神的智慧型工作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二)、教育目标定向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人才如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各种纠纷,能够撰写各种法律文书,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三)、教学内容实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需掌握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而应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要比本科生强,理论基础的功底要比成招生扎实。总之,培养的人才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应用型”。如法学的教学就应该应该抛弃那种概念,特征定义等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该直接切入主题,讲合同法就要重点讲合同的起草,合同的审查,合同风险的防范及合同的违约救济方式等内容.(四)、课程设置职业性。高职教育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法律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把握市场的需求性、专业的超前性以及专业的可行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以能力为主,围绕着职业岗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一)、更新理论教学,紧跟时代发展和需要.高职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它的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应紧跟时代步伐,理论教学跟踪实际应用,把实际生活中正在运用的理论工具讲精讲透,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基础.比如法学教育就存在法学理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本上还局限在法学专业基本理论的体系之内,法学实践教学和边缘学科的内容少而且要求低,仅在局部课程具有实践教学计划,所占课时比例不高,没有突出高职法学教学的特点。法学原理在法律实践中应用、现代法学的发展及法学重大研究成果由于课时少而没有纳入理论教学之中;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综合性实践项目较少,法学实践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较窄,法律理论含量不高。(二)、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专业的技能培养在课堂上是很难培养出的,必须走出去,到实际的岗位中去观察学习摸索,也许在课堂上花费巨大的精力也不能讲明白的一个道理在现场就会迎刃而解,而且高职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非得有大量的实训教学不可,比如最简单的汽车修理,在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如何去修理一个实际的汽车的,但现今的高职教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经费等实训教学开展的很不理想,很多所谓的实训教学基地也有名无实很久没有开展过教学活动,切由于学生多,不好管理,仅有的一部分实训时间也只能在校园里象征性的展开.先以高职专科婚姻法学课为例,实践教学仅安排8学时,除了完成必需的实践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基本训练外,一些基本实践也无法完成,更何以谈开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设计性实践教学了。又以高职专科刑事诉讼法学课为例,为了适应高职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适当增加了一些实践教学时间,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一共只有72学时,去掉实践教学时数,剩下的理论教学时数少得可怜,不说难为无米之炊,也不过是稀粥汤一碗了,真有无所适从之感。还需特别指出的是,高职专科法专业部分课程至今尚未开设实践课,这对学生基础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三)、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而在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触角伸向法治领域。今日说法、法治纵横、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极大。同样,在我们的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一直都在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我国的高职法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将理论教学浓缩、精炼,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法的内涵,使法律规则成为“活的法律”。我所教的民法是实用性很强的部门法。学习民法,如果仅限于熟记民法的条文,而不懂具体运用;或只是泛泛地讨论一些规则,但不了解规则的实际效用,就仅能了解民法的常识内容,而不可能掌握民法的精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即使不能准确背诵民法的条文,也可通过对民法精神与意识的领会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教师先指定案例和资料,学生进行预习,其次学生观看与预习案例相类似的案例录相,第三,教师就预习案件提出一系列与本案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案情和裁决的记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会计等。(四)、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变枯燥无味的书本为生动形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在法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无味的书本变为生动形象的知识,不但可以向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而且可以将许多抽象的信息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幻灯片代替版书。在法学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用口头表述出来,学生听了就忘;用板书表达则太过冗长、浪费时间。尤其是在叙述篇幅较长的案例、介绍法学家的不同观点时,用幻灯效果较好。高职院校还应探索网上教学的方法。在高职法学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各专业网站及高校网站进行网上交流和学习。目前,法学专业网站很多,办的好的如中法网。该网站由原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谢卫东创建,由法学界泰斗江平教授、世界著名法学家列孟德教授等专家学者担当顾问。网上内容丰富,信息快捷,是法学专业师生汲取养分、扩大视野的崭新天地。建立模拟法庭,通过担当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充分验证和实践理论知识。模拟法庭一直是各高校法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在模拟法庭上,由学生亲自组成审判庭,担任原告、被告、代理人,通过法庭质证、调查、辩论,深入探寻案情,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参与者对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模拟法律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律师助理和司法文秘的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是需要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够灵活、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在模拟法律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能。“诊所式”教学是清化大学法学院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诊所”中,老师是“医生”,学生是“实习医生”,由“实习医生”亲自处理“临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医生”负责把关,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给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和模拟法律事务所、模拟律师事务所配套使用。其它的学科如汽车修理,国际贸易等也都可以创新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专、兼职教师发挥不同层面的作用,充实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这一目标,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在学校内,要严格要求、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采取脱产培训或在职进修的方法,让现有的教师进一步充实和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成为“双师型”人才,既是讲师、教师,又是律师、法律职业者,既要有学历文凭,还要有能力水平。在学校以外,要主动、经常地把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请进来,或担任“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师”,或搞专题讲座,以此充实高职法学教育的内容。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高职法学教育要求,人员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法学教育的研究道路还很长,给我们提供的探索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