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教育管理学关联的跨学科多维观摘要: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包括与上位的属学科之间、与平行的同级学科之间以及与下位的子系学科之间的关联。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上位的哲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各类新兴的横断科学(如系统科学)、综合科学(如行为科学)等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它的影响也更大。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关联;跨学科当今世界,跨学科研究与多维度透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恰如普照之光,将各学科均笼罩其中,重铸着科学的品格。正如美国学者小约翰B科布所言,人类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方式来理解他们自身及其所处的世界。以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来审视教育管理学,其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更趋紧密。因此,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的探索理念,把目光转向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对接,聚焦于该学科,从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中来把握和认识它,进而实现其与相关学科历史性的异质视阈融合。教育管理学的关联是一个涵盖宽泛的命题,它概指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指与其上位的属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与其平行的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指与其下位的子系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等。当然,这些关系有紧密亲疏之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地加以叙写。毫无疑问,教育管理学与其同级或下级以及一些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相关学科之间,例如,与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和教育社会学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学或教育管理伦理学之间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有的甚至是捆绑在一起、兴衰与共的联系。但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上位的哲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各类新兴的横断科学(如系统科学)、综合科学(如行为科学)等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它的影响也更大,有的是其直接或间接的理论基础,有的是其上位的母系学科,有的是其认识论或方法论思想源泉,等等。本文拟结合其发展路向择要谈谈它与一些相关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联。一、教育管理学与哲学科学哲学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终极理想和终极意义执著探求的智能之学。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欧洲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几个阶段步入现代社会以后,思潮迭起、观点多元、理论多变,令人目不暇接,但总体上可以将这些思想或流派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主流思潮。科学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对科学理性的崇拜:一方面,它追求纯粹的理论理性,以认识真理为最高目的,希望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关注实用的技术理性,以致以适用为终极标准,旨在回归和指导实践。反观同时代的教育管理学,无论是20世纪早期的古典科学管理还是其后的行为科学管理乃至后来的管理科学运动,都是建立在科学主义基础之上的。20世纪最初几十年,泰勒、法约尔等人的思想蔓延到学校,促成了教育领域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稍后,以早期的人际关系研究为肇始,同样标榜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为志趣的行为科学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响应和贯彻。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格里菲斯(D.E.Griffiths)、哈尔品(A.W.Halpin)、盖茨尔斯(J.W.Getzels)等人更是发起了一场旨在梳理和总结前几十年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而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可以运用的科学知识及严谨程序的理论化运动。正如英格里西(English,FenwickW.)所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科学现代主义这个中心的种种变异,从现象或表面看,教育管理的发展常常是以年代为基础的、断裂的、积淀的主题的轮廓,但却始终贯穿着科学主义的主线。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可以界分为前期崇尚理性的古典人本主义和后期排斥理性或称非理性的现代人本主义两个发展时期。古典人本主义以关注人、研究人和人的理性为旨趣,现代人本主义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意义、强调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方法论准则。回顾同时代的教育管理学,无论是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进步教育与民主管理思想,还是后来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及教育组织行为学派,或者是再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等,都是奉人本主义的哲学主旨为圭臬,以人为教育管理活动为研究中心,以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以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及人性假设等为主要研究内容而逐步展开的。当然,人本主义各派之间也有区别。如果说前期的人本教育管理还是侧重于追求人的理性、致力于教育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的有效整合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教育管理则专注于对理性的解构和对非理性的膜拜。虽然它们共同关注的对象都是人和人性,但是对人和人性的内涵与外延的诠释却大不相同,而这恰恰又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不同时期镜式的反映或照相式的呈现。从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虽然相互对立和驳难,但是也逐步走向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这种科学和人本二元整合与联盟的哲学导向之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也开始由多元并存、二元对立走上了统整与融合的道路。纵览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的两次范式论整合,第一次勃盛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理论运动”(TheoryMovement),它因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原理,把经过前几十年量的积累的教育管理研究提升为教育管理的理论科学,从而完成了教育管理由经验到科学的质的飞跃以及库恩之所谓常态科学范式的集成。第二次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当然,这是在经过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在更高层面上的、既容括了第一个范式又具有新质的统合。有关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这一新的动态,美国学者唐莫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构筑大帐篷”(buildingbigtend),另一学者威洛尔则称之为教育管理学“统一与复兴”的新时代。二、教育管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研究手段、以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质的揭示为研究目的的科学。一部教育管理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旗帜下演绎的历史,它与自然科学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自19世纪末开始,一方面,教育管理学研究以教育为出发点,沿着传统的经验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构起初级阶段的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为始发点,沿着科学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应用研究水平,其后有了较快的进步。这两条道路分别代表了现代教育管理学演进的历程,并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它们都还仅仅是以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在以自然科学研究规则为内核的科学主义的旗帜之下,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70年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那场“理论运动”,它们殊途同归,致力于教育管理本质的追问和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探求。如果说经过20世纪前50年的理论准备,教育管理学已发展至经验科学的水平,那么,经过5070年代的理论造势与洗礼,教育管理学研究真正走上了科学化之路,从而终于成就了其科学化的第一高峰。至20世纪70年代前后,教育管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科学,它不仅有了较为理性而系统的研究活动,有了相当的研究规模,其两大研究路线和方法也日益走向融通,从而达至实证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同时,其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渐趋完备,促成了教育管理学的科学化。三、教育管理学与人文科学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并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普遍人性的科学,它涉及人类和人类文化的研究及各种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就学科属性而言,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所应用的以论证、解释为主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沿用至今,且已构成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管理学的核心命题是关于人的研究,综观从古至今的教育管理活动,分析到最后,都是一个有关人的教育和管理的问题。近代教育管理进程中的以人为本模式不仅代表了教育管理发展的某个时代和特定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管理学不仅要研究作为教育管理者主体的人,而且要研究作为教育管理臣属主体和对象性主体的人,要研究教育管理所特有的人的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尤其要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包括基本人性(人类共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民族人性(一个民族或国家所特有的众趋人格体系)和特殊人性(每个人所独有的个性品质),还要研究上述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性的假设、人性的满足、人性的培养、人性的激励、人性的开发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管理学研究是一门关于人的个性、尊严、价值、精神、行为等的科学。四、教育管理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的东西”的科学,它主要涉及人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未来学等12个门类。毫无疑问,教育管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下属之学,应归类于其中的管理学,它既要研究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和精神世界,又要研究作为人的集合体的团队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更要研究高于团体的组织的行为、结构和功能。在国外,由于一般学科的专业理论都会设置一个被论述的对象,因而管理学也“制造”了“组织”作为其论述的对象。受其影响,在相关的教育管理学著述中,组织理论几乎成了整个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无论古典组织理论还是现代系统组织理论,它们所共同关注的都是作为人的造物的教育管理组织及其社会问题,其研究方法也多以经验性的陈述和实证为主,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五、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科学教育管理学首先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应该归类于教育科学的门下。自19世纪末教育管理学诞生以来,它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它总是因循教育科学自身的发展路辙,并凭借教育人员的经验来实施教育管理,以对教育管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教育家的管理思想为界标划分教育管理的发展阶段,由这几个要素合成的教育管理经验研究模式,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经久不衰的模式。教育管理,是对教育进行管理的专门性活动或管理教育的专业化活动。其中,“教育”是对“管理”的限定,表明它是以教育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或专门领域。坎贝尔(R.F.Campbell)讲,在一些情况下,从一般组织理论到教育组织的过渡,几乎直接来自于管理文献,而在其他情况下,教育本身的发展则有助于这种过渡。由于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本质和特点,因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能完全是工业管理或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翻版,它当然要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但又必须切合自身实际,并有所选择和改造。近代以前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项横断性的混合于社会其他活动之中的从属性活动,只是到了制度化、组织化的学校教育诞生以后,它才逐步有了自己的宅基,并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因此,追根溯源,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首先必须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教育活动不存,教育管理活动也就无所附丽。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依循教育的规则来管理教育,并以教育科学为自己的母学科,以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特性和规律为理论基础。六、教育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教育管理学同时也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从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从管理逻辑学的角度看,管理之于教育管理,是大前提与小前提之间的关系。作为大前提的管理及管理学研究,运用的是培根之所谓归纳法,即对各类散若珍珠的实证性、实地性、实验性或经验性等个例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将它们串成管理学的项链。作为小前提的教育管理及其科学研究,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以管理学思想、理念、知识、成果和方法为理论前提,从一般管理学的公理和公设出发,将其移用于教育领域,并借以进行递推式的实践研究,形成教育管理自身纷繁多姿的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评价活动,进而又构成其下位学科或专题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模式,几乎都对应于同时代工商企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的相关内容与形态,或者说是其在教育领域的推展,其涵指也因其自身的发展及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有关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美国学者萨乔万尼(ThomasJ.Sergiovanni)和坎贝尔等都曾作过论述。萨氏指出,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基础太薄弱,其概念和观点大多是从其他领域特别是从管理领域借鉴来的,因此,应该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线索来划分教育管理的发展阶段。1坎贝尔等人则认为,一般管理思想中的工业管理思想、人际关系学说、结构主义和开放系统理论等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与其相匹配的几个形态。2七、教育管理学与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为科学专指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则指凡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在内的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在二战以后得到较快发展的一个现代综合学科群。1947年首次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此外,有人将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中涉及人类行为的有关内容,也都归类于行为科学,将它们看做是行为科学的分支或组成部分,还有人把行为科学解释为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等等。总之,行为科学是现代社会生成的、围绕着人的行为而展开的一种综合科学,它既是管理学及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它们直接的理论来源。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等,不仅为教育管理学提供了直接而丰富的思想营养,构成教育管理学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