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论文摘要虽然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在企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但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职业院校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重点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培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能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规律的研究。政府部门当前亟须建立统一、完整的职业标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的良好环境。论文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职业标准培训课程开发技师考评制度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围绕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确定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划分职能,相互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职业院校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积累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对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相对比较熟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必要的基础性作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与唐山市技师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为全国农民工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单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院校、承担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下面结合学院的实际谈谈认识。一、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在企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培训,以及名师带徒、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使从业者从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但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的关系来看,职业院校应在以下三个维度上进行准确定位(如图所示)。(一)学生职业发展的良师益友职业院校处于企业和学生的中间地位。院校与学生之间没有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是学生职业成长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科学的培训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获取必要的职业知识,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适应职业活动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熟悉职业培训与教育规律,能够主导教育培训过程,以科学的培训和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在受培训和教育者职业能力的提高上,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反映在岗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薪酬水平提高等方面。(二)企业科学发展的合作伙伴企业的宗旨是通过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员工培训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越来越多地将技术进步和员工素质提高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从社会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职业院校是从企业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培训和教育活动的社会机构,是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院校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协助企业实施相应课程,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企业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并制定出每个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为职工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职工能够在“做中学”,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对具有一般性、基础性和超前性的学习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实施有计划地正式培训。(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由于职业院校已经从企业分离出来,在职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除了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为社区人员提供就业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以及职业标准的制定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活动是公益性的,并不针对某一企业的特定需要,但对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力量。二、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一)帮助职业准备者完成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帮助未曾走上职业岗位的青年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根据职业个性特征确定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目前,许多企业院校以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为重点,只考虑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特定需要,而忽视职业生涯中的一般需要和长远需要,导致毕业生难以转换职业或者长期从事技术要求低、薪酬待遇低的工作,不能成长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实施全面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不等同于就业指导,不仅是简单地发布一些需求信息或传授求职技巧,而是以促进从业者终身职业成长为目的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活动必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目前,学院已经将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实施职业指导课程。2实施全程职业指导。完整的职业指导过程应该包括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后几个阶段,是一个前后衔接、不断递进的教育过程。入学前主要通过招生咨询使考生根据职业兴趣和职业个性完成职业选择,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学生人学后除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坚定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必要的供求信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应了解他们的岗位适应情况、职业成长的进展并进行追踪指导。学院专门成立了职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入学前和毕业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并对在校期间学生的职业指导活动实施监控。3实施全员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对从业者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专职教师的任务,更不是专门职业指导机构能够包揽的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全体成员都负有职业指导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要求,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指导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通过全员职业指导,使职业指导成为一种随处进行、随时进行的常规教育活动。(二)培养从业者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德国“双元制”的实践表明,完全依靠“做中学”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成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许多传统的操作技能被程序所取代,纯粹的操作技能性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从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教学效率较高,适合于传授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职业的通用能力。根据我院的经验,为增强培训效果,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采用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践证明,如果仅在课堂上单,然后再去工厂实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好的方式是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锻炼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目前,学院已经在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和酒店管理三个专业完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正在组织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2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于“双师型”教师培养难度太大,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一种可满足需要的现实选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院校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侧重于教学组织和理论指导,而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这种方式既弥补了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学院数控技术、汽车修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兼职教师占到了30以上,个别专业已达到了50,在师资方面满足了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3建设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必要物质条件。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环境,无论是学习职业知识还是学习职业技能,都需要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学院在特定的条件下,买断、接收了14个中小企业和学校,走了一条“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之路,对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支撑作用。学院最新购买的一处厂房,单体单层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经改造后成为农民工培训和职业职工培训的主要场所,现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中既有利用1亿元贷款购置的实训设备,又要引进校外企业投资的生产线,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真实产品。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生产资源的交互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开展职业培训理论研究,促进职业培训制度的完善我国的职业培训还处于探索经验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培训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训教学组织等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与德国强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相比较,我国职业培训研究机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职业院校在开展培训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是推动我国培训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当前亟待搞清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培训模式。劳动用工制度决定着企业培训制度,在职工流动性很大的条件下,企业就会缺乏培训的积极性。为了同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应探索一种统筹使用职工培训经费的制度,即:企业先按照规定比例将职工教育经费和职工技术培训经费上缴政府主管部门,然后根据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返还,并给予适当补贴。这种制度既可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学院正承担着“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模式”的省级立项课题,经过系统研究后将给政府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2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培训课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既需要大量的课程理论,又需要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尽管有CBE、MES等模式可以作为参照,但要在现实条件下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进行探索。学院在课程开发中采用了“三主体模式”,由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学专家联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课程专家负责制订开发方案,指导开发过程,评价课程质量;企业专家负责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培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教学专家负责教学分析,按照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排序、转化,最后变成可以实施的课程。3基于生产过程的技师考评模式。目前的技师考评方式与生产过程是脱离的,影响着考评质量。探索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当务之急是将考核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即时考评制度。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职业标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目前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分类还不全面、不科学,既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工程类和技术类职业的标准;二是职业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某些标准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职业带”理论,工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应该包括工程系列、技术系列和技能系列,在我国目前尚无技术师序列的职业标准。随着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我国应该尽快制订出工程、技术、技能等各个序列的职业标准并及时加以更新,扭转目前不同类型职业分头管理、交叉职业无人管理的局面,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培养与使用的统一目前,中、初级技能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一些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已经培养出具备高级工资格的毕业生,他们是企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预备对象。但是,由于培养与使用在规格和数量上的不协调,许多企业不能将职业院校毕业生安排在相应岗位,甚至还要重新培养,这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使院校的教学工作非常被动。政府应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正常机制,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三)农民工的身份确定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已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社会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